本书是我国部从科学角度介绍冥想的图书。全书包括三部分:部分阐述了冥想的基础理论,包括冥想的概念、定义、分类、起源及其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医学、生物学的相关基础;展示了国内外对冥想的脑科学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第二部分展示了冥想主要流派的理论及其实际操作方法。第三部分介绍了冥想在精神障碍、躯体障碍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本书体系性强,既有世界观又有方法论,既有理论又有具体操作,语言流畅、内容丰富,可作为冥想科学工作者、医学院学生、教师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普通大众了解冥想的科学读物。
睡眠问题形式多样,包括入睡困难、频繁觉醒、过早觉醒等,在人群中普遍存在。长期的睡眠问题不仅会损害躯体健康,伴随的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降低生活质量。 本书是由英国睡眠问题专家、睡眠学校(The Sleep School)创办者盖 ?梅多斯(Guy Meadows)博士撰写的自助图书,旨在帮助饱受睡眠问题困扰的人改善睡眠状况,回归正常生活。 本书提供基于接纳和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的基本理念开发的 5 周无药物的睡眠改善课程,能帮助失眠者打断睡眠障碍的恶性循环,重建健康的睡眠模式。ACT 是目前国内外心理治疗领域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技巧包括正念、觉察、接纳等。实践证明,ACT 非常适合治疗失眠问题且疗效确切。完整学习 5 周课程并加以练习,能帮助失眠者重拾自然入睡的信心,构建适合自己的
《自闭症儿童的音乐疗法》主要探讨音乐疗法对学前自闭症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问题。基于对音乐疗法的历史发展脉络的系统梳理,并结合音乐疗法的相关理论,《自闭症儿童的音乐疗法》通过两个量化的实证研究(将音乐疗法用于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探讨音乐疗法对学前自闭症儿童口语词汇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个别教学环境中,自闭症儿童的口语词汇和音乐感知力均显著提升;在集体教学环境中,学习效果有待进一步跟踪研究。
《心理诊断和治疗手册》是一本综合性、实用性极强的操作手册,详细介绍了DSM—IV诊断中各种精神障碍的治疗目标和治疗计划,汇集了临床领域的各种实践与研究结果,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既可以作为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师进行临床评估、干预和管理的实用指南,也可作为心理治疗培训的参考教材,是心理治疗师手册之一。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章概述了常见精神障碍的治疗目标和治疗计划;第二章提供了常见危机的临床评估指南,包括具体的评估细目,以备治疗师选用;第三章论述了大量与应激相关的具体管理策略;后章节为心理治疗师制作了各类临床实际操作及管理方面的标准化用表。
本书是当事人中心疗法创始人罗杰斯对临床心理学界*影响力的著作,在近50年中改变了临床心理学界的面貌。 作为心理学业用书,它详细介绍了当事人中心疗法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并通过案例记录的重现向读者展示了该理论运用的特点及原则,直观易懂。同时,书中对该疗法在社会生活如教育、公司管理中的运用的实例分析也颇具现实意义。 除了配有大量丰富的案例以外,专业水准高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主要作者罗杰斯可说是心理学界泰斗人物,学术主张非常权威,对心理治疗领域影响巨大。
这是一本写给 有智慧的普通人 的书。 20世纪50年代,罗杰斯成名以后在各地作演讲,本书即主要根据这些演讲和未发表的文章整理而成,体现了罗杰斯的基本思想。 本书包括罗杰斯与各种各样群体的对话,对人们善意的提问和攻击性的挑战的回答,主题涉及罗杰斯的个人背景与生活经历、关于助益性人际关系尤其是治疗关系的实质和要素、个人形成的方向以及过程、人生哲学的讨论、对心理治疗的研究,还包括当事人中心治疗观在学校教育、家庭生活、企业组织沟通甚至国际关系领域的应用含义。
本书是一部心理自助类的图书,作者为一位心理学专家。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战胜焦虑。本书的部分首先介绍了大脑如何让人感到焦虑。第二部分介绍了如果管理焦虑的身体,介绍了四个战胜焦虑的技巧,包括:改变你所摄入的食品与药品,呼吸,转移与专注力,放松。第三部分介绍了如何管理焦虑的思维,介绍了四种技巧,分别是:停止灾难化思维;停止焦虑的想法;克制你的担心;说服自己作出行为上的改变。第四部分是关于对焦虑行为的管理,具体介绍了两种技巧:控制TMA(行为过多);执行一项计划并练习。 全书理论基础深厚,体系严谨,语言流畅,对于大众读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并没有1974年的雅罗姆和金妮坐在那里等着你去阅读,你读到的有他们的故事,更多的却是你的欲望、你的幻想、你的自由联想。” “我们是移情的对象,我们是时空错位的产物。雅罗姆也许是心理治疗界的行为艺术家,教会我们在学会众多理论后让自己像天体主义者一样变得不设防。” “雅罗姆担负起了人的自我救赎的使命……因为他在病人身上看到了自己。雅罗姆一如病人样的孤独,但凭借自己强大的意志与自己的孤独抗争,并在帮助与自己一样的孤独者的过程中寻找此生的意义。” “雅罗姆说:‘能看到自己长期艰苦劳作的成果,哪怕就一次,也让人感觉真好。’……这就是我在《日益亲近》中看到的:那一份确定源自内心,源自治疗师和当事人共同的缔造过程。” “这本书细致地再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金妮和雅罗姆的关
在写作过程当中,再次亲自体验到什么叫做“眼高手低”,本书的参与者都是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者或者使用者,在研究与使用过程当中,我们能够深到体会到自己对一本好的或者起码及格的心理测验书籍的期望,我们也从未停止过对“期望效应”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期望。但是在现实的检验中,期望效应似乎更多是一种乐观其成的态度,而并不总是频繁发生的q.活现实。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尽可能搜集新近的资料,甚至包括非心理学领域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写作和扩展我们的思路,并进而带给读者更大的思考空问。这一点,读者在本书的各章中都可能有所发现。譬如,在对于心理测验的使用与道德伦理的探讨中,我们引人了为数不少的美国专业协会颁布的原则与标准,以便我国读者去参考和学习。在能力测验的介绍中,我们对韦克斯勒量表作了更为丰
以人为中心理治疗是个真正的美国本土心理治疗理论,为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变化。罗杰斯作为有影响力和受人尊重的心理学家,将其理论模型根植于民主原则与以人为中心主义原则,其理论认为,好的帮助是帮助人们发现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尽管罗杰斯与以人为中治疗齐名,但其理论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日新月异。在《以人为中心理治疗》这本书中,大卫·凯恩博士清楚地展示了这个重要的理论取向在当代临床实践中的发展,他集中阐述了支持以人为中心理治疗的广泛的临床研究,并且详尽地提供案例,以描述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鉴于此模型在临床实践者与培训项目中的广泛影响,《以人为中心理治疗》是此套丛书的重要补充。
《意象对话20年经典丛书》是意象对话心理疗法创立二十多年来的阶段性成果,对意象对话心理疗法的理论和方法的全面总结,在意象对话的发展史上,标志着这一中国本土心理疗法已经完成了快速发展期,而进入转型期,目前已实现从管理到学术两方面的转型,并正式完成了从“朱建军个人的意象对话”到“团队的意象对话”的过渡。本书的出版是意象对话疗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一套书精通意象对话,意象对话学习者的可靠参考。
多模式治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阿诺德 A.拉扎勒斯博士首创的一种系统的、整体观取向的行为矫正法。本书阐述了多模式治疗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技术,重点分析了多模式的评估程序以及治疗的有效要素,并以性欲障碍和心境恶劣的治疗为例,讨论了多模式治疗的临床应用。行文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并附有多种调查表,有很强的实用性。
这并不是一本陈词滥调之作,这本书才不会对你说教什么“加油工作、多花时间干活”之类的。当然,在某些时候,付出*努力是很重要的。然而,人生中总是有许多成就,是基于一天天的努力的。 终结掉拖延对你的干扰,你可以活得更精彩,再不用承受那些常与无必要的、自寻烦恼的拖沓相伴而来的痛苦。这样,你就会在需要的时候尽快地爆发出潜力。你也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娱乐,同时,从拖延中抢回更多的时间,也会让你的工作完成得更出色。 请记住:积跬步才能至千里——不要急于求成。
本书分析了精神分析、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完形心理学对完形治疗理论发展的影响,讲述了完形治疗理论在临床诊断中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再次强调了当下、觉察、接触、图像形成、互动场域、整合等完形治疗理论核心观念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本书专门介绍了资深完形治疗师运用完形观念和方法处理酗酒、精神病患、儿童问题、夫妻关系、团体历程及环境治疗六个方面的应用体会。这是一本有关完形治疗理论与实务应用的进阶读本。
提起“心理治疗”这个词,很多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倚在长沙发上,花一小时来挖掘童年悲惨记忆的画面。而一种与之不同的治疗方法暗示,我们可以改变我们思考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式,如果将关注的焦点转向现在和未来,会让人更快乐、更健康,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这种方法被称为“时间观疗法”。 每个人对时间的感觉都不尽相同,6种影响人幸福感的时间观念分别是: 过去积极时间观(你喜爱自己的过去); 过去消极时间观(你有遗憾、过去发生过不幸的事或者被你夸大为不幸的事情); 现在享受时间观(你享受当下,喜欢犒赏自己); 现在宿命时间观(你感觉命运不受自己控制,那何必费心去控制呢?); 目标导向未来时间观(你会事先计划,做任何决定都会权衡利弊); 超越未来时间观(你过得很好,因为你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部分主要讲述了我在童年时期和青春期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和考验。在这一部分我将与大家分享自己在童年时期次重大的创伤,创伤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越战时期的影响,自那时起便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接着我又讲述了自己是何时以及如何开始遗忘这些影响并将它转化为我的优势的方法,以及后来我又如何重新习得这种转化方法。当然我不得不学会如何面对并处理其他的困难和挑战,当我像其他的美国年轻人一样,不得不面临越战时期的挑战时,我就更加深深地感到这种困难并身陷其中。在这一部分我叙述了自己一生中严峻的一个时期,对其他人来说也是如此。当我们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时,我明白自己将付出何等代价的时刻也就来临了。正是通过这种折磨,我开始走上一种精神道路,随后获得了流亡生活中的那些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