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亚隆(IrvinYalom)所著《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一书被杰罗姆·弗兰克(JeromeFrank)誉为“当代团体治疗领域中的很好著作”。事实上,此书一直以来都是这一领域中的经典教科书。根据《美国精神病学杂志》的调研报告,此书被列为: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精神病学读物之一。此书的第五版,由亚隆与默林·莱兹克兹(MolynLeszcz)合作修订并扩充完成。作者援引了大量近期新研究成果,展现了丰富的临床实践,并对团体治疗的近期新进展方向作了描述。这一版本新增了短程团体治疗、网络治疗团体、种族文化差异、创伤、医疗管控以及特殊和结构团体(成瘾和躯体疾病团体)等新内容,同时更新了参考文献及临床案例。作者调整了全文的章节和风格,保留了重视原书中对实证研究及临床观察的风格,书中引用的案例均来自作者大量实践过程中的真知
《团体心理学:本会团体心理咨询模式理论与实践》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本会团体心理咨询模式理论与实践,着重介绍了三种团体咨询模式,即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模式、表达性艺术团体心理成长模式和文化动力团体心理治疗模式,为致力于研究或开展团体心理咨询的读者提供了一种基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团体心理咨询视角。同时,本书也可以作为一本团体心理咨询实操工具书,供广大心理咨询师、团体心理咨询导师借鉴和使用。
《当尼采哭泣》是一本经典的心理推理小说,《当尼采哭泣》中人物多来自真实的历史,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尼采和布雷尔,基于史实将两人合理虚构连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 《当尼采哭泣》的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突然被陌生女子莎乐美邀约咖啡馆。大胆美丽的莎乐美到底会提出什么请求?布雷尔表面上和谐的婚姻生活与正值巅峰的事业能否持续下去?他能否从令人备受折磨的幻想中解脱?尼采的生命困境又是什么?他与布雷尔医生怎样连结在一起?究竟谁是病人?谁是医生? 《当尼采哭泣》,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缜密的思辩,情节充满悬疑,高潮迭起,结局却出人意表…… 《当尼采哭泣》主角: 尼采,著名的哲学家及诗人,其著名的“超人哲学”备受争议。
这是我们与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合作的第二套译著丛书。本世纪初,我们所推出的18种一套上海市重点图书“社会工作名著译丛”获得了学术界的热烈反响和高度认同。本套译库与以往不同的是,更加聚焦于介绍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流派,但又不局限于理论流派的译介。西方的社会工作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诸多视角、理论、模式与方法。知识转移与全球共享是当代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熟知并批判性地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对于建构兼具国际规范与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制度、实务模式,无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唯其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团体,比如学习小组、读书会、成长营、非营利组织、政治组织、团队、企事业单位等,人们起初怀着饱满的热情加入团体中,想获得知识、技能或者心理的成长,而团体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出了特定的团体文化、影响力和问题,但有些团体中发生的事情往往让参与者失望或震惊。 这是一本关于参与团体的个人如何保护自己免受群体生活的最糟糕方面影响的书,这本书的很多例子都取自治疗性社区中出现的小团体、大团体和多团体系统的真实案例。作者借鉴了其他团体动力学方面的著作,尤其是比昂、杰奎斯、门齐斯·莱思等,他的独特贡献是将克莱因精神分析的洞见运用到团体会议中,并针对不同的的团体文化(刚性、脆弱和灵活的团体)分别给出干预团体活动和规则制订的方法。
人际动力或人际历程的治疗方法,已经成为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的新趋势。本书作者以全新建构的理论及丰富的实务经验,完整地诠释了团体咨询和治疗的理论与实务。 吴秀碧著的《团体咨询与治疗(一种崭新的人际-心理动力模式)》 篇阐释人际与心理动力团体治疗的基本理论;第二篇为建构团体历程与领导的理论与方法;第三篇论述团体中的重要议题和治疗机制;第四篇讨论成员与 相关的议题。 本书的立论虽为西学,但由于融入了华人文化辩证的思维,可以让读者感到贴近自己的经验。能给团体工作研究者提供相关研究议题的参考。 本书理论阐释精辟,实务分析清晰,案例具体,是实务工作者值得珍藏的书籍。论述深入浅出,对于想了解单一团体理论的入门者,也是很有趣的读本。
暂无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