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古文观止》(据映雪堂本排印)为底本,译注者用有关史书或别集校勘,择善而从,不出校记。同时,将原书前四卷中史料内容较强、缺乏散文美感的文章精简压缩,成为两卷;自第五卷后全部保留。入选之文多短小精彩,均是便于记诵的传世佳作。本书打破了以往此类书籍的常规模式,在原文上通篇标注拼音,省却了读者困难字、生僻字需查阅工具书的麻烦,使阅读畅行无阻。配以通俗流畅的全本译文,文义贯通,适于学习、理解古代优秀散文。对文言文的学习特别有帮助,是少儿国学入门读物。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商末(或说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存目311篇,其中6篇有目无辞。共分风、雅、颂三部。我们以十三经注疏本《诗经》为底本,约请专家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并进行了全诗翻译。评析部分从文学、历史、哲学、民俗、语言、文化学等多个角度对诗篇文本进行解读。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研究成果。
《世说新语》是魏晋名士的群像,魏晋风度的集中展示。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关注、宣扬、赞赏人的个性的时期,士人们自觉地通过言语、行事展现自己的个性,追求与众不同,表现自己的智慧,流露自己的真情,即 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则通过有倾向性地选择、渲染、描写,为后人集中描绘了一批儒雅为底蕴、深情为基调、聪慧为标志、放纵为表象的魏晋名士。 《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余味无穷,鲁迅曾经评论其 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征,作写意式的描绘。《世说新语》也为后代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其中的文学典故、人物事迹也多为后世所取材引用。可以说《世说新语》是一部蕴含思想深度、文学历史价值和玄远哲理的文化宝典。 三全本 《世说新语》译注者朱碧莲、沈海波母
《道德经》,又称《老子》,共五千余言,分上、下两篇,前三十七章为上篇,以 道 开头,称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以 德 开头,称为《德经》。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有学者认为它与《论语》一起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正如鲁迅说: 不读《老子》,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本书原文以《古逸丛书》本《老子道德经注》为底本,参考《老子河上公章句》、帛书《老子》等诸多版本,经由专业古籍整理团队若水古社历时一年多的核对、编校,力争为读者奉上这部原汁原味的国学经典。本书采用原文、译文双栏对照形式,便于 直读 ,读者可在一遍遍 不求甚解 地流畅阅读中轻松学习、自然领悟。注释和通解部分,不仅吸纳诸多近现代学者研究成果,更援引了与老子生活年代接近的孔子、庄子、韩非
苏东坡,宦海沉浮,南来北往,是一个经历十分丰富的人。看的多,想的多,积累沉淀下来,铸就了苏东坡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其才艺也是雅俗并重,深受大家喜爱。《东坡志林》是苏东坡留下的一部笔记小说,它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苏轼的世界。其书的大致内容, 纪元祐、绍圣二十年中所身历事 。全书分29个门类: 记游、怀古、修养、疾病、梦寐、学问、命分、送别、祭祀、兵略、时事、官职、致仕、隐逸、佛教、道释、异事、技术、四民、女妾、贼盗、夷狄、古迹、玉石、井河、卜居、亭堂、人物、论古,所记人事,妙趣横生,回味隽永,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他丰富而曲折的人生,感受他机智幽默的个性,领略他从容优雅的姿态,触摸他幽隐深慨的心灵,体察他诚笃坚毅的精神,管窥他博大包容的思想。《东坡志林》一书,以自传性的书写,不只
《古文观止》是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选编的一部古代散文集。 《古文观止》编定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共十二卷,以年代为经、作家为纬,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排列,选录自春秋战国至明末三千多年间的名作222篇,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与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散文所取得的*成就。鲁迅先生在《集外集?选本》一文中说: 以《古文观止》和《文选》并称,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是,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却一样不可轻视。凡选本,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册数不多而包罗诸作,固然也是一种原因,但还在近则由选者之名位,远则凭古人之威灵,读者想从一个有名的选家窥见许多有名作家的作品。 吴楚材和吴调侯选文的初衷是 杂选古文,原为初学设也 (吴楚材《例言》),因此选编时,他们 集古人之文,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韩非的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如 自相矛盾 、 守株待兔 、 讳疾忌医 、 滥竽充数 等,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韩非子》五十五篇文章,按内容来看似可以分为十组。组包括《五蠹》、《八说》、《六反》、《诡使》、《亡征》五篇,这组文章通过细致的分析,批判了他所否定的各种社会现象,然后提出了自己的法治理论。第二组包括《奸劫弑臣》、《说疑》、《爱臣》、《八奸》、《备内》五篇,较上一组考察的社会现象更集中,重点分析了奸臣篡权的各种阴谋活动,还分析了宫廷内部潜藏的危险。第三组包括《孤愤》、《说难》、《难言》、《和氏》、《入主》、《问田
《曾国藩家书》记录的是曾国藩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的种种实践与思考。有学者曾说过:"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曾国藩家书》真实、诚恳,并且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可谓清代版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三十六计》是一部兵法奇书,集兵家诡道之大成的智慧宝典,共收录三十六个计谋。自问世以来,其已被人们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克敌制胜的重要的智慧源泉。
这是一本专门分析殷墟甲骨文构形及其形义关系的实用型字典。所收录的甲骨文全是已释字,即已经识读的甲骨文字。本字典所收字头是在《甲骨文字新编》(线装书局,2017年6月出版)一书的基础上略加增删而来,共收甲骨文已释字一千八百多个,另有重出字头三百多个。全书分栏排列字头、读音、字形、解形、释义。字头按汉语拼音音序编排,字头后列出相关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文字形并保留甲骨文字形的出处,甲骨文字形按时间和演变顺序排列。对甲骨文字形做简洁的解形释义,分析其构形及形义关系。正文前有音序和笔画索引,便于查检。
诸雨辰译注的《梦溪笔谈(精)/中华经典名*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是沈括晚年所作笔记文字的结集,是他一生学问*精华部分的结晶,包括制度史、财政史、音乐学、天文历算学、医药学、地理地图学、考古学、诗学及书画学、音韵学、文献考证学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一些逸闻轶事、杂记琐谈等。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科技资料,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之为 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沈括则被称为 中国整部科学史中*卓越的人物 。
《曾国藩家书》内容广泛,是曾国藩一生主要的治家、治学、育儿、孝道等方面的生动反映。此次新版收录文章如下:其一,曾国藩写给其祖父母、父母、叔婶的全部家书,计76封,体现了曾国藩的孝道思想;其二,教育子女修身、学习、处世等方面的书信,即 家训 ,计188封。曾国藩所写家书有1500余封,百余万字,我们从中精选了264封。本书是曾国藩所写家书中的精华。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唐玄奘,辩机撰,记述了著名高僧玄奘赴印度游学所经历和得自传闻的中亚南亚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城邦和地区的地理社会历史与宗教信仰等状况,保存了七世纪时该地区社会宗教文化的大量珍贵史料,至今仍是研究这一区域古代史和宗教信仰,中外交通等专门史的重要文献。译注者董志翘在充分吸收前人对该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简明准确的注释和清晰顺畅的白话翻译,是帮助广大读者了解这部经典名著的较好普及读物。这本《大唐西域记(精)》是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系列之一。
曹植是汉、魏之际才华横溢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兼擅各体,在诗、赋、文等多个领域都成就极高,其诗歌创作尤其受到后人推崇,锺嵘在《诗品》中将曹植列入上品,称其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清代丁晏的《曹集铨评》和朱绪曾的《曹集考异》,全面总结此前曹集整理、校勘的成果,并进一步考订辑补。有鉴于此,本书以《曹集考异》为主,以《曹集铨评》为辅进行整理,合为一编,名为《曹植集》。《曹集考异》以《金陵丛书》本为底本,《曹集铨评》金陵书局本为底本。
《幼学琼林》,全名《幼学故事琼林》,一名《幼学须知》,或名《成语考》。 幼学 ,界定它的受众是儿童,性质是蒙书。 琼林 ,是比喻性说法,意为精华荟萃。 故事 ,是从内容角度描述,说明该书所讲是古时候的事情; 成语 ,是从语言修辞角度界定,该书性质为习用的古语。《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蒙学经典之一。全书采用对偶句写成,便于吟诵,容易记忆。全书分天时、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女子、外戚、老寿幼诞、身体、衣服、人事、饮食、宫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文事、科第、制作、技艺、狱讼、释道鬼神、鸟兽、花木33类,内容涉及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鸟兽花木、饮食器用等,丰富广博,包罗万象。是关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小型百科全书。 了解
《容斋随笔》,古代笔记小说。内容广泛,资料丰富,包括经史诸子百家、文学艺术、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宋代掌故以及人物评价等方面内容。有去伪存真的考订,也有入情入理的分析,其中对一些历史经验的总结颇有见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首。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书。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是晋代郭象的注本,分为 内篇 外篇 杂篇 三部分。其中 内篇 七篇, 外篇 十五篇, 杂篇 十一篇,共三十三篇。从思想内容和文章风格等方面来看,《内篇》主要是庄子本人之作,而《外篇》和《杂篇》则多出自庄周弟子或其后学之手。 《庄子》一书以简洁深刻、旷达放任的思想和才华横溢的手笔,对后世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 玄学 吸收庄子的思想学说是比较突出的。文学家如嵇康、阮籍、陶潜、李白、苏轼、曹雪芹等人,对庄子精神也多有承继和发扬。当我们读到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李太白的 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 、苏东坡的 我欲乘风归去 等诗文时,不能不追想到庄子的愤世和自任。可以说,《庄子》的思想,增
韩非,战国时期韩国公子,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他所著的《韩非子》,不仅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而且汲取了先秦各种思想成果,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与复杂诡谲的社会道德,是我国古代无与伦比的政治学巨著。本书以嘉庆二十三年(1818)吴鼒所刊《乾道本韩非子廿卷》为底本,以他本校勘核定,简注通俗易懂,译文流畅准确,每篇之前有精彩提要,每一小节有深刻评析,有利于读者领会原文的内涵。
《饮膳正要》三卷,元忽思慧(又作和斯辉)撰,是我国第1部营养学专著,具有很高的中医食疗养生的参考价值。 忽思慧于元仁宗延祐年间(公元1314-1320年)任宫廷饮膳太医,主管宫廷饮食、药物补益事项,兼通蒙汉医学,积累了丰富的营养学知识,乃集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和宫廷日常所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谷肉果菜中性味补益者,于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编成此书。 此书卷一、卷二以食疗、饮食制作、饮食宜忌为主要内容,列养生避忌、聚珍异馔、诸般汤煎、神仙服食、食疗诸病等15大类;卷三载食物本草约200种,并附插图,一一介绍性味、主治。全书自成体系,图文并茂,有很高的价值。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景泰本为底本。
李贺是唐代重要诗人,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创造了一系列奇伟瑰怪的艺术形象,富有感染力,虽终年仅二十七,却足以赫然名家。因其奇诡、跳跃的组织方式,昌谷诗不易读解,自宋至清有十余家作注,王琦汇解折衷前说,审慎详明;姚文燮以昌谷比老杜,勾稽两《唐书》,从诗史的角度说解李贺诗歌;姚本诸家眉批则多从艺术赏析出发,评说李贺诗歌的艺术魅力。
黄铭、曾亦译注的《春秋公羊传》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 微言大义 ,用问答的方式解经。《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公羊学大盛于西汉,历代注疏研究均不乏其人,名家有董仲舒,何休,清代常州学派与康有为等。本次出版我们约请国内公羊学研究*名学者上海同济大学曾亦教授对全书进行详尽注释与翻译。顾及义例阐发与普及串讲两个层面,是《春秋公羊传》的较好普及读本。
《古书隐楼藏书》,共十四卷,作者为清代著名道士闵一得。全书共收录丹书三十余种,内容分为三类:一类为作者注释前人经典著作,如《 阴符经玄解正义 》等;一类为作者自撰,如《 管窥 编》等;一类为引用他人著作,如《玄谭全集》等。本书以儒释之精华,诠释道家之玄妙,句句经典,字字矶珠,是研究明清道教内丹学的一部重要参考资料。 本此整理出版的《古书隐楼藏书》,以1994年巴蜀书社出版的《藏外道书》中所收录的影印本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原本原貌为原则,对原书不删节,不改动。原书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方便当今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