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释例》是陈垣在校勘《元典章》基础上,分条陈列旧刻至误的类例,总结概括校勘学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与校勘方法,是校勘学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重要著作。校勘之学起因于文件传写中的错误,文件越古,传写的次数越多,错误的概率也越高。校勘学的任务就是要改正这些传写中出现的错误,恢复文本的本来面目或使它和原本差别最微。 《史讳举例》举八十多例,分析并说明了历代避讳的种类、方法,以及与必会有关的诸问题。是一部避讳学总结性的著作,是历史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工具书。避讳为我国古代所特有的,避讳学是研究中国历史所必不可少的知识。
《古书版本常谈》为学习古籍版本知识的入门书。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古书版刻的起源和发展,历代版刻的概况和特点、善本的界定、巾箱本活字本书帕本套印本的特点等版本知识,对抄本、稿本、校本等特殊版本也作了介绍,同时,对如何鉴别古书版本也作了指导。 本书在过去的版本基础上增加了 清刻本述略 常用版本术语 版本书目 版本避讳举要 等内容,并配有插图。 本书对爱好古籍收藏的人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对一般文史爱好者也有扩大知识面的作用。
暂无内容简介。。。。。。
《周易》是六经之首,相传经历了伏羲、文王、孔子三个时代,包含象、辞、变、占等内容。历代的注释如汗牛充栋,其中曹魏的王弼注解清通简要,对后来影响很大。王弼不注《系辞传》以下,东晋韩康伯赓续之,使成完璧,后世往往将二者合刻。本次点校,以《四部丛刊》影宋本为底本,参校以敦煌写本、国图藏抚州公使库本(简称抚州本)、国家馆所藏天禄琳琅旧藏宋本(简称天禄琳琅本)、国家馆所藏南宋建阳刻本(简称南宋建阳本)、南宋八行注疏本(简称南宋八行注疏本)、相台岳氏荆溪家塾刻本(简称岳本)、宋刻《周易要义》、普鲁士国家馆藏宋嘉定本《周易集解》(简称宋本《周易集解》)。还参考了山井鼎《七经孟子考文》、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记》(文选楼本)、楼宇烈《王弼集校释》的校勘记等。由于本丛书为了给读者一个确定性的读本
钱基博先生以集部之学见称於世,数十年精研选学,他认为选本的功用是为了“示文章之正轨,导来学以涂辙”,并进而指出:“要之普通文选,可以娱志为归;而模范文选,当以明法为本。”故今之所谓文范者,盖选文之可为法式者也。因此,他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编选了大量的可作为文章之“法式”的国文讲义。《钱基博集:文范四种》辑入钱基博先生所编的四种讲义,即《酬世文范》、《语体文范》、《模范文选》和《国师文范》。其中,《语体文范)和《模范文选》在各大图书馆多有收藏,并不罕见;而《酬世文范》和《国师文范)则存世稀少,几不为学者所知晓,一为油印本,一为自印铅字本,前者极有可能是海内孤本。四部文范分类合理,网举目张,选目精审,评注透辟,今日之学者苟能明其法而知其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则於作文
该书虽大量取资于《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但并不拘泥于此,而又采摭掺人了不少佚闻传说,其中恐怕也不乏作者的想象塑造之辞;同时,它又注意到故事的完整性,注意写清其来龙去脉。所以,从它记载史事这一点来说,是一部史书;但从它记载的内容与格调来说,又不同于严谨的史家之实录。它实是一部介于史家与小说家之间的作品,可谓是后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因此,它虽然一向被列入史部,但读起来却比一般史书更为生动、更富于情趣,因而更受到读者的喜爱。不但后代的史籍方志,如《吴郡志》之类,常取资于该书;就是后代的文学作品,如唐代的说唱文学《伍子胥变文》、宋元话本《吴越春秋连像评话》、明代传奇梁辰鱼的《浣纱记》、明清历史小说冯梦龙、蔡元放编的《东周列国志》、近代的《吴越春秋说唱鼓词》、现代曹禺创作的
《新编千家诗评注(全图本)/全图本国学经典丛书》在保持《千家诗》朗朗上口、通俗浅近的基础上,扩大了选诗范围,入选诗篇不限于唐宋两代的律绝,而是包括上至先秦、下迄元明清的近体和古体诗,尤其是收录了不少传颂至今而《千家诗》却未收录的名篇佳作,涵盖了中小学生所有必须背诵的诗歌篇目。对于选录的诗歌,不仅逐篇进行了较为详明的注释和评析,还为全部诗篇配了画,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天工开物》的书名取自《易·系辞》中“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天工开物这4 个字,是用“巧夺天工”和“开物成务”两句古成语合并而成的。其主旨是:只要丰富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辛勤劳动, 就能生产制造出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其精美的程度胜过天然。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具有开启智慧的作用。在孩子的成长发育过程中,通过听诵、读诵和诵行等方式,及时的从经典中吸取丰富的五德能量,培养高尚的道德品格,用道德的能量开启、保持心脑之间的慧性通道,成就具有道德心灵和智慧头脑的栋梁之材,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论语比读》通过对《论语》的新译与传统的通译之比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论语》的新视野。《论语比读》的“范译”部分为作者近十年来研究《论语》的心得,在三百多个章节上与传统的注释有所不同,发掘出一些前人未提及的新解,使《论语》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还完整地将《论语》的原文和多种译文之间进行了通译整理,并且做了论据详实的补缺和辨证。在此基础上把通译与作者的译文相比较,便于读者有所启迪。
本书是李一忻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讲课记录写成的,兼谈象数与易理。此书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逐字逐句讲解《易经》,谈象、演数,阐理,莫不娓娓道来,道尽《易》中精微,是学易之人不可不读之书。
数千年来,儒学经籍浩繁,汗牛充栋,人们要想一窥堂奥,殊属不易。除鸿儒学者外,一般人对儒学的汲取主要是以儒学经籍的名篇名句,尤以四书五经为首。儒学的经典名句,具有能传之千古,播之四海的功能,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受其熏陶教育,从而使整个儒学的传承,像浩浩长江,永不衰竭,且历久常新。即使遭致浩劫,像火中凤凰,亦能劫后重生,而不稍减其光艳。 本《名句鉴赏》主要从儒学早期的经典著作,即四书五经中摘取编写而成。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含《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含《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从这些儒家经典著作中摘采了一千余条经典名句,后经删汰、整理、分类编整。全书共分11个类别,计有治国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 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规模空前 的史学巨著,由宋神宗取意“鉴于往 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图解资治通鉴(超值 白金版)》卷帙 浩繁,共294卷,300余万字,记载了 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 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 治、民事和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史实为 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 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 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 誉,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学士的青 睐,视之为之书。 然而,读完300余万字的鸿篇巨 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需要坚强 的毅力,还需要大量的时间。为了帮助 读者快速掌握《资治通鉴》一书的精 华,我们精选了其中代表性且最精 彩的篇章辑录成《图解资治通鉴(超值白金版)》,按 时间顺序对其进
《易经全集:最神秘的处世哲学》是最神秘的处世哲学。《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儒家四书五经之一。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古藉文献和灿若星空的评论文章中,依山铸铜,沙里淘金,整合了历代经学大家和历史学者的不同观点,分别从十三经的成书过程、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历代影响等进行论述,详尽阐述了各大门派为自己著书立说的起因与时代变迁的直接关联。十三经的发展史伴随着中国改朝换代的群雄争霸史,写尽了百姓的悲欢离合,写尽了历朝历代的文人志士忧国忧民的一片热忱,对于初次接触十三经的学子来说,这是一本启蒙书;对于系统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来说,这是一本索引考;对于颇有造诣的史学家、经学家来说,这是一本推广和普及教育的好帮手。 ……
《史记》是西汉时期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迂所著,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它规模宏大、体制完备,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活动的内容,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它既是对先秦文化的重要总结,也是后人了解西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手资料,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 《史记(彩色图解版·白金版)》通过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向读者呈现这部中华历史巨著,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书中增设了导读、注释、译文、名句精解、文史知识等辅助性栏目,并对难解字词进行了注音,为读者扫除阅读障碍,深入体昧作品的内涵。同时,编者还精心绘制了帝王名臣画像、历史
《诗经》是中国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是对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注释、赏析。以清阮元刊印《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缩印版)为底本。文本有差异的地方,选取前人已有定论的校勘成果,否则在注释中交代异文,但考虑行文的通俗性,不作考证深究。《诗经》各诗均分为正文、注释、辑评和赏析四部分,先列正文,次注释,再次辑评,最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