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有三部分:(一)《六十四卦》(即《经》)。(二)《六十四卦》卷后佚书,除了很少一部分见于今本《系辞 下》以外,此书的其余部分都是不曾流传下来的佚书。(三)《系辞》,同今本《系辞》有相当出入,没有今本《系辞 上》的第八章,今本《系辞 下》第四章的第五、第六、第八、第九等四节又在上述的佚书之内。除此之外,今本《系辞》大致都包含在帛书《系辞》里面。于豪亮《马王堆周易帛书释文校注》一书对帛书《周易》此三部分做了释文,并与传世几个《周易》版本(包括汉石经、《周易集解》、唐石经、敦煌写本、宋本、阮本等)进行了校勘与注释,其中有些内容胜于通行本,有些内容不如通行本,其中帛书《周易》的通假字和叶韵,有助于对汉以前古音的探讨 通过此番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周易
《政论》《昌言》是汉代的两部子学名著,作者分别为东汉的崔寔、仲长统。两书关注点集中于东汉之社会政治,对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很有参考价值。《政论》又称《正论》或《本论》,其主要内容是提倡节俭,反对官吏贪污腐败,主张地方官应久任,倡导实行徙民实边来调整人口与耕地的比例等等。该书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很大,仲长统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昌言》的基本思想与《政论》相类,仲长统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主张实行新的土地分配方案以限制兼并,重视农桑以充实国库蓄积,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等。 两书均据严可均《全后汉文》整理,参以《后汉书》本传、《群书治要》、《意林》等,对文字做了严谨的校勘。两书附录文字或辑录佚文,或条述历代评议,很有资料价值。 孙启治先生在《政论校注》凡例中称:“今
《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 十翼 ,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以其富有特色的哲学思维和结合史事的解说,为学问之冠冕。《尚书》又称《书》或《书经》。今多称为儒家经典之一,但不仅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之代表。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虽说文字大体古奥迂涩,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曹元弼所撰《 学》是易学研究 的重要作品。它按照张之洞《劝学篇》列举的七目:明例、要旨、图表、会通、解纷、阙疑和流别,对《 》的基本体例、思想内容、学术疑难、解释流派进行疏通。《明例》讨论了《 》体例以及各易家家法。《要旨》分为上下两篇,摘取 重要的经句进行阐发。《图表》用形象化的方式呈现了《明例》所涉及的体例。《会通》则将《 》与其他经书相互参照、融会贯通。《解纷》对易学 的学术分歧进行了折中、调解和推陈出新。在《阙疑》中,《河图》、《洛书》、先天、后天等难题被忠实记录,多闻阙疑,以俟后贤。历 的易学流派和历史脉络则在《流别》中得到处理。《 学》广泛吸纳诸家论说,汉宋兼采,在文字梳理、音韵训诂、思想诠释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推进。叔彦先生在书中将易学诠释与时代的忧患意识相结合,将易学大道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三国魏王弼和晋韩康伯均为《易经》作注,唐代孔颖达奉太宗命主编《五经正义》,首即《周易正义》。正义在正经注基础上,融合众多经学家见解,对原有经注进行疏证,并对注文加以注解。
夫易者,范围天地之书也。广大无所不备,故九流百家之学,皆可窜人焉。自九流百家借之以行其说,而于易之本意反晦矣。汉儒林传:孔子六传至苗川田何,易道大兴。吾不知田何之说何如也!降而焦二乐,世应、飞伏、动爻、互体、五行、纳甲之变,无不具者。 吾读李鼎祚易解,一时诸儒之说芜秽康庄,使观象玩占之理,尽人于淫瞽方技之流,可不悲夫!有魏王辅嗣出而注易,得意忘象,得意忘言;日时岁月,五气相推,悉皆槟落,多所不关,庶几潦水尽而寒潭清矣。
《周易》是先秦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关于人类思想和宇宙本质规律的学问,是我国古老、有权威、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西方文明有《圣经》,东方文明有《周易》。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代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于《周易》的作者和成书时问,旧传伏羲始画先天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史记》司马迁语),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周易》乃周文王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认为《周易》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商周之际的一批巫官、史官和卜官,参照世代相传、不断积累的占筮资料和社会生活经验逐
大易无象外之辞,凡研习《周易》而不懂象数者,皆不足以谈易。霍斐然先生研易多年,于传统纳甲爻辰、河洛梅花、奇门六壬之外,据《易传》推演出小成图占法,竟可超迈古人。其法至简至易,朴实灵活,只用象数,不涉五行。本书详细阐述厂小成图法的理论与应用,并以其小成图法为阐释工具,对《周易》及《易传》诸篇系统地进行了阐释,探赜索隐,发前人所未发。 小成图法创立多年,在国内外易学爱好者中有广泛影响,亦得到国内易学专家的认司+。小成图是集易学大成的预测方法,它集六王与奇门精华于一一身,起卦简单,断事准确,飞宫便捷,容易学习。“玄妙无穷透天机”,是小成图恰当的写照。
木书是有关《周易》图谱完备的工具书,收图近千幅:它以图谱的形式探索、解释《周易》之精蕴,从而“藏万于一”,使读者存一书而可见易图发生及发展之大概。 本书图象内容跨越哲学、象术、术理、大文、医学、军事、堪舆、卜筮等众多领域,是对《周易》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探寻。其中对天地万物共通规律的揭示,堪称穷幽测隐,奥妙无穷,闪烁着古代东方智慧之光芒。 木书为易学精华书系之一,是有关《周易》图谱完备的工具书,洋洋数十万字,收图近千幅,它以图谱的形式探索、解释《周易》之精蕴,从而“藏万于一”,使读者存一书而可见易图发生及发展之大概。本书图象内容跨越哲学、象术、术理、大文、医学、军事、堪舆、卜筮等众多领域,是对《周易》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探寻。其中对天地万物共通规律的揭示,堪称穷幽测隐,奥妙
在本书中,王夫之采取传统的传注形式,对于《周易》的体系做了改造,精细而深入地吸收和阐发了《周易》哲学中所包含的合理思想,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知识,做了重要的发展,从而把我国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传统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本书是据一九六二年排印本修订重排。原排印本是用一八六五年(清同治四年)金陵(今南京)刻《船山遗书》本为底本,参照周调阳用嘉恺抄本一时代早于金陵刻本一对勘写的校勘记,及一九三二年上海太平洋书店排印本,进行了校勘,并标点、分段。这次修订重排,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改正标点、分段错误和不妥之处。 二、修正原有校勘并补校。底本的错字、衍文仍保留,用小字排,外加一 一号;改、补的字,外加一一号。但底本有意删节而作口口的字,及因所据本字迹不清而空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160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历时7年,共征集图书12237种;然后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3457种,凡79070卷,装订成36000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10余年,共抄出7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
《 外传》是王船山隐居著述初期的一部重要经学和哲学著作。在本书中,他以《 》每卦为话题,展开了对明亡的反思,对传统政治制度的剖析和探讨,对理学各家的评骘,对 的批评等等。本书语辞谨言繁密,非平气虚心不能读,故在整理点校之外,特为笺释。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三大老”之一,思想家。 抗清失败后,隐居著述。 他的学术宗旨是“宗师横渠,修正程朱,反对陆王”,对于理学有了深入的检讨和开拓。
出版說明 王孝魚(一九零零一九八一》,名永祥,字孝魚,後以字行。山西榆次人。先後就讀於清華學堂、天津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到瀋陽,在東北大學歷史系和哲翠系任教.一九一八」事變俊遷居北京。 一九五八年起,長期為中華書局哲學组特約编輯,點校整理古籍,其中有《莊子集釋》、《一程集》、《葉適集》(部分》、《王廷相集》等,以及工夫之(船山》的多部著作,包括《老子衍》、《莊子通》、《莊子解》等。「文革」期間被遣返回原籍,閉門著述,對王船山著作進行譯解和疏證,有《周易外傳選要譯解》、《老子衍疏證》、《詩廣傳選要譯解》、《莊子内篇新解》、《莊子通疏證》等。 本書初刊於一九三:年(癸酉》。據家屬提供的作者回憶材料,「九一八」事變前,作者與金毓黻在瀋陽合組東北學社,主编《東北
《湖湘文库:凝园读易管见》围绕着《周易》卦爻辞,包括彖辞、象辞来阐释《周易》每卦每爻的精义要旨。每爻每卦的义理都能够自圆其说,都能够自成体系。难能可贵的是,《管见》中的绝大部分观点,都是罗典长期读易学易的心得体会,都是他自家苦苦揣摩、体贴、玩味出来的,甚至有许多是他废寝忘食、苦苦思索后豁然开朗的结果,具有浓郁的罗记风味。
谷梁显于宣、元之间,不及一世。东汉以来,名家遂绝。旧说虽存,更无诵习。范氏觇其阗弱,希幸窃据,依附何、杜,滥入子姓,既非专门之学,且以攻传为能。末学肤受,喜便诵记,立在学官,历世千载。原夫素王撰述,鲁学独专,俗义晚张,旧解全佚。辛巳中春,痛微言之久陨,伤绝学之不竞,发愤自矢,首纂遣说,间就传例推比解之。癸未,计偕都门,舟车南北,冥心潜索,得素王、二伯诸大义。甲申初秋,偶读王制,怳有顿悟。于是向之疑者尽释,而信者愈坚;蒙翳一新,豁然自达。乃取旧叶重录之。戊子,诠释公羊,继有删补。庚寅,纂述左氏。癸巳,读礼多暇,取旧蘗重加修订,虽在会通三传,而鲁学家法不敢稍踰。又旧藁至今十年矣,所说多不同,非大有出入,不悉削之,以存入门之迹。经、传微奥,钻仰无穷,俟有续得,拟再修补。博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