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文献》第三辑所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版本均为稀世珍本,代表了中国古代刻书史上的**水平,影印的目的,是为实现"重归文献"系列的初衷,就是将这些珍稀但是在学术史上又非常重要的版本,通过影印公开出版的方式,保留文献本来面貌,同时又只有普通图书的价格,可以成为广大的研究者案头常备资料。
令狐德棻所撰《周书》虽以“周”题名,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封建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
这套丛书的体例是原文加注音,古今字、通假字以右下角黑框标出,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有名词以改变拼音字体的形式标出。同于保护儿童视力的需要,我们采用了大字排版的版式,希望孩子能在轻松的阅读中进行背诵。为了保证本套丛书的质量,我们请专业学者在这些经典通行本的基础上进行注音和校勘,并请专家进行审定,以保证本套图的质量。读书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一些大德告诫说:读书贵在读经典,读经典贵在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生巧,巧而后出新。这也是经典诵读工程推出的初衷。总起来就是精、熟、悟、用、巧、新六个字。其中,悟、用、新这四个过程中是有解释的。但是解释在精、熟的基础上进行。至于在心无旁骛、一心熟读的过程中开悟、证悟,那更是了不得的事情,一般所谓解释都用不着了。
《尚书》是公认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尚书》的内容包括虞夏书、商书、周书等,内容涉及上古的相关史事,也保存了中国人的政治理想和文明追求。本书是传统儒家经典《尚书》的导读,包括《尚书》导读、《尚书》集传(包括晋传《古文尚书孔传》和宋苏轼《东坡书传》),并节选《师伏堂丛书》本《尚书大传疏证》部分篇幅影印附于书后,以期为读者了解、学习《尚书》提供较为便利的文献材料和治学路径。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长期以来致力于书法艺术与文化的研究整理与传播工作。继推出馆藏法书碑帖及技法系列的图书之后,又将逐步推出图文并茂的具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的中国书法经纬论丛。其内容将涉及书论、书史、书家、法书、碑帖、文字学、文献学等诸多方面。《书谱》是中国书法史与中国书法理论史上的极其重要之篇章,其对书学实践具有双重的意义。此篇是用草书写就的理论著作。草书以王羲之为旨归,理论的宗旨亦是如此。故而此篇是学习与研究书法者,不可逾越的作品。然而不仅因书义之深晦,更因《书谱》文词美丽,草法多变,皆给学者带来不便。故而马国权先生,为能充分弘扬其学术与艺术价值,精心研求,成此译注。其书既有对《书谱》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版本流传诸方面的研究,更有对《书谱》原迹释文的校正、原文的翻译、注
十三经是儒孥的基本典籍,是中华傅统文化中影响至深至逮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中国古代,堪与十三经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封这两大文化支柱,无论是诸子还是诗文其中难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却往往只能站在历史舞台的边缘,级以撼动其中心的地位。 如果说二十四史是以记寅为本,从贯古今,鉴往说来,宣张门资治,更多发挥的是实用的镜鉴的作用,那末十三经则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灵魂。自汉武帝接纳董促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立于学官之后,直到清代,经学一直是历代统治者制定国策的理论信报,是士农工商各色人等齐家立身的行为规范。不仅如此,十三经还被法典化,于是有了『春科断狱』,『礼』成了『礼法』,而且是法上之法。它更被神化、宗教化,于是儒学成为国家、国教。它不但堂而皇之地被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