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图文珍藏版)(文白对照)(套装共4册)》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 诗、书、礼、易、春秋 ,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 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六《四书五经(图文珍藏版)(文白对照)(套装共4册)》也被称做 六经 ,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五经。《四书五经(图文珍藏版)(文白对照)(套装共4册)》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四书五经(图文珍藏版)(文白对照)(套装共4册)》目,儒生学子的之书。
《民国双语译丛》包括由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大学 中庸》两种,辜鸿铭的儒学英译语言精练,词意精达,并纵贯中西,援引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将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帮助那些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经典的内容。辜鸿铭对儒学的翻译较之以前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儒经译本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是近代讲解儒学的经典。这个版本也成为风靡欧美、通行世界的儒学英译读本。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一
四书 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 初学入德之门 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 孔门传授心法 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 笔之子书,以授孟子 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 ,简称即为 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 中,
吕留良(1629~1683)是清初著名的理学家、出版家、诗人。一生从事朱子理学的研究与传播,对清初朱子理学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理学思想与学术观点,大都保存在其文集(书信、序跋等)与时文评点中。其时文评语,后经其弟子陈鏦汇辑为《四书讲义》刊行。此次吕留良《四书讲义》的整理,以康熙二十五年吕氏天盖楼刻本为底本进行点校,并将讲义内容与朱子《四书章句集注》逐条对应,不仅有助于阅读,而且也便于对比考察吕留良朱学诠释的成就。
《四书五经》浓缩了古代先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镌刻了古圣先贤对道德修养、伦理教化的价值规范:“土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可以帮助人树立崇高理想;“明德知耻、尚礼守信”可以规范人的道德操守;“格物致知”可以教导人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方式;“学不可以已”更与现代“终生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与建构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帮助我们不断进取的无穷力量。
刘宝楠,自汉至清,经学在各门学术中占有统治的地位。经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而清代则是很重要的也是后的一个阶段。清代经学家在经书文字的解释和名物制度等的考证上,超越了以前各代,取得了重要成果,这对我们利用经书所提供的材料研究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以至科技等,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清代的经学著作,数量极多,体裁各异,研究的方面也不同。其中用疏体写作的书,一般是吸收、总结了前人多方面研究的成果,又是现在文史哲研究者较普遍地需要参考的书,因此我们在十三经清人注疏这个名称下,选择这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陆续整理出版。所选的并非全是疏体,这是因为有的书未曾有人作疏,或虽然有人作疏,但不够完善,因此选用其它注本来代替或补充。礼书通故既非疏体又非注体,但它与体记训篡等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