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6年成书的《康熙字典》收字四万七千零四十二个,是历代字书的集大成之作,可以满足读者阅读和研究古典文献时查检的基本需要。 本字典以道光王引之订正本《康熙字典》为底本,参校别本,重新横排出版。全书逐句加标点,主要使用逗号、句号、冒号、书名号等。为方便读者使用,在原注音反切、直音后加标汉语拼音和注意符号。原书无篆文,现据徐铉校本《说文解字》,将规范小篆附于正文字头之后。书末新编四角号码索引,收入原书正文、补遗、备考中全部字头,以便于检索。
本书由清代学者桂馥所著,是对汉代许慎的《论文解字》较为全面及正确的补充和义证是《论文解字》研究较为全面的参考工具书,本书与《论文解文》合读定能使读者获益非浅。
元修《金史》是我们了解金朝历史很基本、很重要的文献,关于这部正史的编纂过程及其史源状况也是金史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而欲探明今本《金史》之由來,又必须对金代纂修本朝史及蒙元历次编修金史的情况有清楚的认识。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广泛蒐罗史料,就金史纂修的多方面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论述金代的修史制度,其次梳理蒙元时期金朝旧臣及元人编纂金史之始末,复次分析元修《金史》的史源问题,分别对本纪、志表、列传各部分的史料来源情况加以蠡测。
曹宝麟所景仰的乡贤钱辛楣,不但长于训诂学,还精于史学。曹宝麟也以考证为津梁,推进书史的深入研究。他本人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熟悉古代书法的各种风格流派。他的一些法帖考证兼论作者的生平和书风,都是简短而精辟的书史个案研究。如沈辽这位北宋的政治人物,生前书法深负盛名,死后却很快被淡忘。曹宝麟在考证存世的沈辽《秋杪》、《颜采》二帖的同时,勾勒出沈辽的生平梗概,并分析了他的书法及其影响迅速消逝的原因。正是有了曹宝麟的研究,一些早已被遗忘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显现在我们的面前。称曹宝麟为众多宋代书家的异代知己,当不为过。由于许多宋代法帖的作者都是那个时代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人物,曹宝麟对他们生平的考证也填补宋代政治史和文化史研究的遣缺。 考据文章注重文本细节,容易流于繁琐枯燥。《抱瓮集》中
本书主要内容取自阳光卫视《说文解字》栏目,每个字的讲解都有“起承转合”四个模块。起,主要是讲说解这个汉字的缘起,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承,主要是讲一个汉字形体及意义的历史演变,让读者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转,则是讲述与这个字有关的故事,从基本义转到引申义,甚至人生哲理;合,联系当下实际,突出这个字的现实意义。本书图文并茂,附有栏目dvd光盘。
《甲骨文字典》既广泛吸收了*研究成果,又融入了徐先生数十年研究甲骨文的重要收获,该书体例独创,释义精辟,举例恰当,有以下独到之处。 一、兼采各书之长,独创*的编纂体例。该书对甲骨文字的解释,分为字形、解字、释义三部分,字形部分收录有代表性的甲骨文字形,解字部分解说甲骨文字的本义及引申假借义,释义部分列举各类有代表性的辞条,以说明所释各字在殷商时期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各种词义。三个部分有机结合,互为表里,使读者能通过该书对甲骨文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字形的收集,先汇集全部甲骨文字,从其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字形,故该书所收字形虽不是太多,却有一以当十之功效。字形的排列,按时代先后分五期依次系于各字头之下。这样可以使读者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甲骨文字发展演变的脉络,和各个时期的不同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分说字之属、音韵之属、方言文法之属、经子考证序跋之属、考史金石之属五大类,从文字,从音韵,从训诂三个角度出发,进行汉语语源研究,提出了杨先生文字学研究中富有创意的基本论点:形声声类有假借,同义字往往同源,形声旁推及会意。依此三个原则去治训诂之学,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因而研究独具特色且成果超过了前人,成一家之学。
钱基博先生以集部之学见称於 世,数十年精研选学,他认为选本的*功用是为了“示文章之正轨,导来学以涂辙”,并进而指出:“要之普通文选,可以娱志为归; 而模范文选,当以明法为本。”故今之所谓文范者,盖选文之可为法式者也。因此,他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编选了大量的可作为文章之“法式”的国文讲义。《钱基博集:文范四种》辑入钱基博先生所编的四种讲义,即《酬世文范》、《语体文范》、《模范文选》和《国师文范》。其 中,《语体文范)和《模范文选》在国内各大图书馆多有收藏,并不罕见;而《酬世文范》和《国师文范)则存世 稀少,几不为学者所知晓,一为油印本,一为自印铅字本,前者极有可能是海内孤本。四部文范分类合理,网举 目张,选目精审,评注透辟,今日之学者苟能明其法而知其意,举一反三,触类旁
《甲骨文字典》是一部简明的甲骨文专用工具书。2009年作为重点图书列入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计划。 为了把这部字典编好,出版社专门成立了项目组,负责与作者沟通,与各类相关的辞书核对,体例统一等。增加了汉语拼音索引,为此作了反复的修订,开了远古文字拼音索引和排序编典的先河,从而使这部字典的面貌得到很大的改观。 这部字典完成以后,项目组又对全部索引与正文进行了逐一核查,为把好质量关提供了保障。 经过项目组与作者的共同努力,这本《甲骨文字典》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尽管我们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了很多工作,但仍不免有疏漏,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经典释文》三十卷,唐陆德明撰。由于魏晋以来篆隶之变、方音之异,和异体字、俗体字层出,及古籍辗转传写而致讹谬,阅读古书时识字读音困难,需要有一部供查字音、辨字形、明字义的字书。陆德明撰《经典释文》正适应这一需要。 《经典释文》成书以后影响至巨。然历千百年之传写刊刻,歧异迭出。今人黄焯有感于此,爰对其进行详细校勘。黄焯,字耀先,又字迪之,系黄侃先生从侄、弟子,湖北蕲春人。黄焯以《通志堂经解》本为底本,将历代名家如何煌、王筠、惠栋、臧镛堂、戴震、卢文弨、顾广圻、孙星衍、黄丕烈、阮元等校语及近现代学者如黄侃、吴承仕等之笺识并自己近五十年之研治所得,汇集而成《经典释文汇校》一书。 《经典释文汇校》原稿是以笺识形式记于‘同治辛未重雕抱经堂本’《经典释文》之上,由黄焯弟子贺镛
这本小册子,是我从十几岁学作仄仄平平仄的句子开始,直到今年,许多岁月中偶然留下的部分语言的记录。何以说是「部分」.因为青年习作,幼稚不足存,自行删削的当然很多; 浩劫前整理抄存的,也已付之一炬。先妻逝世后,蜗居什物与脏腑心肠,一同翻覆了几次, 一些心声、友声的痕迹,也有许多失落。近些年笔墨酬应又忽增多,对面命题和当筵索句的信口、信手之作,又多无从留稿。 这些语言,可以美其名曰「诗」。比较恰当,实应算是「胡说」。我们这族人在古代曾被广义地称为「胡人」,那么胡人后裔所说,当然不愧为胡说。即使特别优待称之为诗,也只是胡说的诗。 我这些胡说的语言,总舍不得抛掉「韵」,我所理解的韵,并不专指陆法言「我辈数人,定则定矣」的框框,也不是后来各种韵书规定的部属,只是北京人所说的「合辙押
《说文释例》二十卷,清王筠撰。王筠(一七八四一八五四),字贯山,号菉友,山东安邱人。道光元年(一八二○)举人,曾经在山西的鄉宁、徐沟、曲沃等地做过知县。 清代的“说文学”在乾嘉时代形成了一个高潮。当时,严可均撰《说文校议》、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桂馥撰《说文解字义证》,妙义纷披,各有成就。但这三部书都是就《说文解字》本身的坎序,逐字注解考释,尚不能打破《说文》原来的坎序,“通其条贯”,直接分析《说文》的体例,探讨文字学本身的规律。虽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多涉及“通例”,但非专书。 王筠的《说文释例》就是一部发展了段玉裁“通例”说,专门探讨《说文》体例和文字学规律的著作。全书共二十卷,分四十多种条例来探索《说文》的体例和文字学规律。书中不乏精义,这里举一条例子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古字的古汉语字典名著,问世一千九百年来,尤以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为重要。但时至今日,段注的局限性已愈加明显。为此,作者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去芜取精、去伪存真的鉴别工作,十易寒暑,终于纂成《说文解字集注》。
辞源一书。自民国四年出版。不觉转瞬已十余年。此十余年中。世界这演进政局之变革。在科学上名物上自有不少之新名辞发生。所受各界要求校正培补之函。不下数千通。 若照外国百科全书及各大辞典之例。每隔数年增订一次。新着出版旧者当然作废。然我国学者购书。物力虽艰。辞源出版以来。销行达数十万册。大半皆在学者之手。故重订与培补。均为著作人应负之责。而应付一时之需要。尤以增补为急务。 并且当辞源付印时。已发觉有少数重要辞类漏未列入。因制版已就。无法增加。嗣后叠版时虽略有控改移补。未能尽量加入。亦怀先购者之向隅也。故所积应补之辞。与年俱培。加以文体不变。报章杂志多。文言语体兼用。在蕌不甚习用之语句。后来成为常言是不独新发见之事物。月异而岁不同。即旧有之文物宪章。因时世推移。不能不变更去取之目
二十世纪初,中国语言学开始冲破传统文字、音韵、训诂的藩篱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在转变的过程中,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无疑起到十分重要的催化剂作用。高氏原著是用法文写的,能在中国语言学界广泛流传,并且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主要应该归功于趟元任、罗常培和李方桂这三位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为我们把高氏原著译成这部比原着学术价值更高的中译本。 这部煌煌巨着共分四卷,前两卷原是高氏26岁时写的博士论文,论文通过后又接着写出第三卷。前三卷从1915年起分三年陆续出版,第四卷“方言字汇”是资料性质的,到1926年才正式出版。在这四卷中,第三卷能体现出高氏对古汉语语音构拟的思路和方法,是全书的重点。高氏后来对前两卷的内容也并不满意,曾经建议在中译本裹把第二卷全删去,重写一个很简短的语音说明
《说文释例》二十卷,清王筠撰。王筠(一七八四一八五四),字贯山,号菉友,山东安邱人。道光元年(一八二○)举人,曾经在山西的鄉宁、徐沟、曲沃等地做过知县。 清代的“说文学”在乾嘉时代形成了一个高潮。当时,严可均撰《说文校议》、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桂馥撰《说文解字义证》,妙义纷披,各有成就。但这三部书都是就《说文解字》本身的坎序,逐字注解考释,尚不能打破《说文》原来的坎序,“通其条贯”,直接分析《说文》的体例,探讨文字学本身的规律。虽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多涉及“通例”,但非专书。 王筠的《说文释例》就是一部发展了段玉裁“通例”说,专门探讨《说文》体例和文字学规律的著作。全书共二十卷,分四十多种条例来探索《说文》的体例和文字学规律。书中不乏精义,这里举一条例子,以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