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二书的作者张岱,早年的生活条件十分优越,明亡以后,他选择隐居山中,发愤著书,终身不仕。这两部作品,正是他用“梦忆”、“梦寻”的方式来回忆往昔、追念故国,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挚的情感。《陶庵梦忆》一书,集中对昔日生活中的琐事展开回忆,内容涉及当时市井生活、风土人情的诸多方面,如市井茶肆酒楼风貌,说书演戏、放灯迎神等民俗活动,以及书法绘画、民间工艺等等,其中很多是作者亲眼所见,篇幅短小精炼,文笔清新,极富情韵。《西湖梦寻》则集中谈论西湖掌故,张岱久居杭州,对西湖景点如数家珍,对书中列举的众多古迹,不仅概括讲述其起源和发展,还引录大量相关诗文,足资后人参考。
《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上下)(精)》由杨树达所著,本书共八卷,分正编、补编两部分。正编七卷,凡文二百零七篇。其中《中国修辞学自序》、《淮南子证闻自序》、《淮南子证闻后序》、《积微居金文说自序》、《积微居余文余说自序》五篇已见于各自文集卷首,此删去。补编一卷,凡文三十四篇,由《杨树达文集》编辑委员会编辑,多采自杨树达发表在各类刊物上的文章。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早在周朝便出现了 家训 。南北朝时,《颜氏家训》问世,从此受到历代人们的推崇。宋代晁公武称《颜氏家训》: 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一训子孙。 明人傅太平在其刻印本序中说: 盖〈序致〉至终篇,罔不折衷古今,会理道焉,是可范矣。 清人赵曦明在《抱经堂丛书?颜氏家训?跋》中誉其为: 苟非大愚不灵,未有读之而不知兴起者。 根据这些评论,《颜氏家训》无论是 立身治家之法
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校订本(第2版)(精)》以清同治十二年(工873)?昌治刻本(以下???本)?工作底本,以清嘉?十四年(1809)?星衍覆刊宋刻大徐本(以下???本)?主校本,?考段玉裁《?文解字注》,桂馥《?文解字??》,王筠《?文句?》、《?文?例》,朱??《?文通?定?》等古代《?文》大家的著作,以及今人的研究成果,?行??、校勘。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分说字之属、音韵之属、方言文法之属、经子考证序跋之属、考史金石之属五大类,从文字,从音韵,从训诂三个角度出发,进行汉语语源研究,提出了杨先生文字学研究中富有创意的基本论点:形声声类有假借,同义字往往同源,形声旁推及会意。依此三个原则去治训诂之学,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因而研究独具特色且成果超过了前人,成一家之学。
本书保留了《说文解字》原书小篆,后跟楷书字头。之后放置标准汉语拼音和大徐本反切注音辅助阅读。次行为《说文解字》原文,保留其最原始的风貌。再次为译文,以白话文形式翻译解释《说文解字》的文字训诂。 为丰富本书内容,我们在查阅大量古籍资料后,整理出一批来自于出土文物、钟鼎铭文和古代典籍的字源。并在字源下方标注了字源的出处,让读者以直观方式体会字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同时我们也精心挑选大量古版画插入书中,精美古朴的历代名家版画,从不同角度阐释字义,描绘字义所蕴含的无限风味。 《说文解字》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宋朝刻本或是清段玉裁之注释本,而诸多文字的读音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变迁,本书中可能出现汉语拼音标注与大徐本切音不一致的情况。为保留原书风貌,切音不随汉语拼音做改动,仍保留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学习书法务需深入理解汉字的源流演变。从汉字发展来看,篆书处于汉字发展的早期,若从盘庚迁殷算起至秦统一中国,约有一千一百年的时间完全是篆书史,占书法史三分之一的时间,遑论篆书发展一直贯穿整个书法发展的历史。篆书对后世其他字体如隶、楷乃至草书的演化还具有指导、约束乃至规范作用,若能深入学习,自然会对书法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篆书包括大篆、小篆,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后人将秦代的篆书称为小篆,而将秦以前所有的文字都笼统地归为大篆范畴。秦篆的典型如《峰山刻石》《泰山刻石》等,据说为秦相李斯所创,字形取纵势,笔画粗细一致,圆润遒劲,结体均衡对称。篆书在汉代很长一段时间仍被作为“正体”使用,后因隶书、楷书渐次兴起,篆书应用渐少,书写也渐式微。至唐,篆书颇有
数字图书馆涵盖多个分布式、超大规模、可互操作的异构多媒体资源库群,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它既是知识网络,又是知识中心,同时也是一套完整的知识定位系统,并将成为未来社会公共信息的中心和枢纽
《词诠》是集释古代汉语的重要著作,之所以言其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应用现代语法学并给合传统训诂学研究解释虚词的开拓性实践。作者在语法学初兴之时,写就《高等国文法》,中有论述虚词部分,因文法书的性质,不能尽言作者虚词研究心得,所以,另辟新章,写成专论虚词的著作。作者的虚词概念,不单包括通常无实在意义的虚词,也包括有一些实在意义的代词和副词,这是别有眼光的。全书收录3472个虚字,按照注音字母排序,每字下先分别词类,再续以解释,再举出例证。此书突出的特点是既有意义训释,更强调虚词在语句结构中的功用描写,这是过往从训诂学出发单纯解释意义所未曾有的,是一进步。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部书是家喻户晓、历代传承的优秀教育著作。其词句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历史、地理、礼仪、德行等丰富的知识与行为准则,对于孩子人格的塑造与修养的生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深远的教育意义。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
本书是作者教育创新成果——“践行《弟子规》,做知恩识礼人”德育教育项目的总结。书中不仅明确提出了中华文化经典教育的基本理念,并且将作者所在学校校训中的“约之以礼”作为着力点,全面生动介绍了如何教育学生做人、使中华文化经典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与灵魂当中的方法。作者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日常行为规范、家校联动等方面给出生动而翔实的例子,为中华文化经典的实践教育提供宝贵的经验。 本书对中华文化经典进行辨证继承,力求深入挖掘古代文化经典的当代意义,内容丰富全面、系统严谨,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是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
《清代古音学》全面总结了清代古音学家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钱大昕、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严可均、姚文田、严可均、张成孙、朱骏声、夏炘、章炳麟、黄侃等学者古音学研究的学术成果,评论诸家成就和得失。全书持论公允、评价准确,摭引丰富,资料详尽,即可作为学习传统语言学的教材,也是研究清代古音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钱基博先生以集部之学见称於 世,数十年精研选学,他认为选本的*功用是为了“示文章之正轨,导来学以涂辙”,并进而指出:“要之普通文选,可以娱志为归; 而模范文选,当以明法为本。”故今之所谓文范者,盖选文之可为法式者也。因此,他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编选了大量的可作为文章之“法式”的国文讲义。《钱基博集:文范四种》辑入钱基博先生所编的四种讲义,即《酬世文范》、《语体文范》、《模范文选》和《国师文范》。其 中,《语体文范)和《模范文选》在国内各大图书馆多有收藏,并不罕见;而《酬世文范》和《国师文范)则存世 稀少,几不为学者所知晓,一为油印本,一为自印铅字本,前者极有可能是海内孤本。四部文范分类合理,网举 目张,选目精审,评注透辟,今日之学者苟能明其法而知其意,举一反三,触类旁
一,本书以一八六一年(清咸豊十一年)原刊本为底本,参校一八七八年(光绪四年)北京龙威阁刊本及一八八六年(光绪十二年)日本中国使馆铅印本。 二,本书记事采用纲目体,目例低纲一格,今仍其旧。其著者论断,改用小字低两格,以清眉目。原刻因尊清空格或另行顶格者,悉改连接。 三,原书避清帝名讳之手,如“颙”作“容”,“玄”作“元”,“胤”作“允”,“弘”作“宏”等;及著者因遵当时功令改易明人指斥满族之字,如“夷”作“彝”或“裔”,“虚”作“卤”,“胡”作“湖”等;旧日敌视少数兄弟民族所用之字,如“回回”作“迥迥”,“罗倮”作“猡猓”等;均为一律更正。 四,原刻于人名、地名、官名、日期等存疑之字,率皆阙文,兹以“口”记号代之;其可订补者,所补字用括号注于阙文之下。其它显然讹误之字
《高郵王氏遗书》,上虞羅振玉辑印。公元1922年,羅振玉從江姓手中購得高郵王氏父子未刊丛稿一箱,其中的写定稿,经整理篇次,于1-25年排印出版,即《高邮王氏父遗书》。 《遗书》按内容和文同体分类,大致可从分为三大部分。部分是高邮王氏的家状志传。即《王氏六叶传状碑志集》六卷;第二部分是王念孙的学术著作三种,即《方言疏证补》一卷、《释大》八篇,《毛诗群经朾辞古韵谱》二卷;第三部分是高邮王氏祖孙三代(安国、念孙、引之)的遣文,即《王文肃公遗文》一卷,《王石臞先生遗文》四卷并《丁亥计钞》一卷,《王文简公文集》四卷并附録一卷。全书总计二十八卷(篇)。
《方言校笺》一书,为《方言》的研究做了总结。周祖谟*以宋代李孟传刻本为底本,参证清代戴震、卢文弨、刘台拱、王念孙、钱绎等各家研究成果,精心比勘,重新刊定,成为后出转精的定本。吴晓铃先生又为《方言校笺》编了《通检》,附于书后,查阅方便。 历代仿《方言》体例撰述的*作很多,如清代杭世骏的《续方言》。此书专门收集唐宋以前古籍中散见的方言,作为《方言》的续补。程陈盛又作《续方言补正》,徐乃昌再作《续方言又补》,都是这类*作。此外,近代章太炎先生*《新方言》汇释方言俗语八百多条,兼附辨析与考证,探求方言的语源,在方言的研究上另辟蹊径。
《六书故》三十三卷,前附《六书通释》一卷,宋戴侗撰。 戴侗,字仲达,永嘉(今浙江温州市人),生于宋宁宗庆元六年(一二00年)。宋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年),登进士第,由国子监簿守台州。宋恭帝德祐元年(一二*年),以秘书郎召,迁军器少监,辞疾不起。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一二八四年),享年八十五岁。著有《易书四书家说》《六书故》。今传《六书故》。 戴侗致力文字训诂之学,渊源有自。其父戴蒙,字养伯,宋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0年)进士及第,调任丽水尉。不久,弃官从学朱熹于武夷。养伯善于辨难,深明“六书”之学,曾“因许氏之遗文订其得失,以传于家塾,而不果成”。其兄戴仔,字守镛,尝举郡孝廉。年近四十,即弃去场屋,肆力治学,安贫委顺,于《诗》《书》《易》《周礼》《四书》等皆有传述。戴侗承
《颜氏家训》是我国一部流传久远、影响广泛的家训作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奉为家风建设的圭臬。作者颜之推以其一生坎坷而又丰富的经历,在家教、持家、治学、处世、养生等方面,对后人进行了谆谆教诲,希望通过这些充满慈祥、智慧的家语,延续家风、提撕子孙,引导后人修德立身,专务圣贤之道。《颜氏家训》历来为后人所赏识,在历史、考据、音韵、文学、哲学、伦理等方面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家风建设上更是直接成为后世楷模,被誉为 家训之祖 ,成为中华民族家风建设的珍贵资粮。
《古代字书辑刊:集篆古文韵海校补(繁体竖排版)》,五卷,宋杜从古撰,是继《汗简》、《古文四声韵》之后又一部古文字典,辑录了当时所见的传钞古文和出土器铭。该书在搜集古文方面比前二者有新的增益,涉猎甚广,如青铜器铭文、周秦碑刻文字等,可与前二书互参。 从今天来看,该书的价值主要有雨点: 一是补出了《集韵》里许多重文的古文写法。二是吸收了前人研究的成果,采用了《汗筒》、《古文四声韵》二书的古文字头,占到三分之一强,扩大了古文形体的范围,同时也是对《汗简》、《古文四声韵》二书的新贡献。 《集篆古文韵海校补》由丁治民先生据《永乐大典》残卷、《古老子》碑文、《集韵》进行了校补工作,具体情况见「校补说明」。 《古文字书辑刊:集篆古文韵海校补(繁体竖排版)》把《古老子》五千多字的古文
本书以“训诂学原理”、“训诂的方法与原则”和“训诂学的应用”为纲来建构全书的结构体系,深入阐释了训诂学的对象、内容、任务和性质;梳理了随文释义的注释、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和文献训诂札记等三大训诂体式的源流,并重点评介了其中的部分训诂要籍;介绍了训诂的方式和术语;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训诂方法的原理和训诂原则,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训诂学在当代的应用价值。本书的主要特色是: 一、基本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诸如在训诂学的对象、内容、任务和性质以及训诂学的界说等方面,本书在吸收前贤时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二、内容的继承与革新。在“训诂学的内容”方面,以往的训诂学著作大多仅限于“解释语言”,而本书新增了阐释义理、汉语词语形音义相结合的规律、古汉语词义之间的关系、词义的发展演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