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由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主办,是研究训诂学的专门期刊。重在弘扬和发展中国固有学术文化,荟萃训诂研究*成果,介绍*理念方法;集结训诂专业人才,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学术发展。
《中华儿童诗意课》为作者苏静主持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校本课程发展视域下的儿童专业课程建构研究”(课题编号:2011GZ093)的阶段性成果。本书分知识课、创作课、竞技课三个模块。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校订本(第2版)(精)》以清同治十二年(工873)?昌治刻本(以下???本)?工作底本,以清嘉?十四年(1809)?星衍覆刊宋刻大徐本(以下???本)?主校本,?考段玉裁《?文解字注》,桂馥《?文解字??》,王筠《?文句?》、《?文?例》,朱??《?文通?定?》等古代《?文》大家的著作,以及今人的研究成果,?行??、校勘。
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校订本(第2版)(精)》以清同治十二年(工873)?昌治刻本(以下???本)?工作底本,以清嘉?十四年(1809)?星衍覆刊宋刻大徐本(以下???本)?主校本,?考段玉裁《?文解字注》,桂馥《?文解字??》,王筠《?文句?》、《?文?例》,朱??《?文通?定?》等古代《?文》大家的著作,以及今人的研究成果,?行??、校勘。
本书保留了《说文解字》原书小篆,后跟楷书字头。之后放置标准汉语拼音和大徐本反切注音辅助阅读。次行为《说文解字》原文,保留其最原始的风貌。再次为译文,以白话文形式翻译解释《说文解字》的文字训诂。 为丰富本书内容,我们在查阅大量古籍资料后,整理出一批来自于出土文物、钟鼎铭文和古代典籍的字源。并在字源下方标注了字源的出处,让读者以直观方式体会字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同时我们也精心挑选大量古版画插入书中,精美古朴的历代名家版画,从不同角度阐释字义,描绘字义所蕴含的无限风味。 《说文解字》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宋朝刻本或是清段玉裁之注释本,而诸多文字的读音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变迁,本书中可能出现汉语拼音标注与大徐本切音不一致的情况。为保留原书风貌,切音不随汉语拼音做改动,仍保留
《尔雅》是我国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现作为《十三经译注丛书》之一种出版。其注释信而有征,译文简明畅达,是一部较好的译注书。
《词诠》是集释古代汉语的重要著作,之所以言其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应用现代语法学并给合传统训诂学研究解释虚词的开拓性实践。作者在语法学初兴之时,写就《高等国文法》,中有论述虚词部分,因文法书的性质,不能尽言作者虚词研究心得,所以,另辟新章,写成专论虚词的著作。作者的虚词概念,不单包括通常无实在意义的虚词,也包括有一些实在意义的代词和副词,这是别有眼光的。全书收录3472个虚字,按照注音字母排序,每字下先分别词类,再续以解释,再举出例证。此书突出的特点是既有意义训释,更强调虚词在语句结构中的功用描写,这是过往从训诂学出发单纯解释意义所未曾有的,是一进步。
本书主要内容取自阳光卫视《说文解字》栏目,每个字的讲解都有“起承转合”四个模块。起,主要是讲说解这个汉字的缘起,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承,主要是讲一个汉字形体及意义的历史演变,让读者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转,则是讲述与这个字有关的故事,从基本义转到引申义,甚至人生哲理;合,联系当下实际,突出这个字的现实意义。本书图文并茂,附有栏目dvd光盘。
本书保留了《说文解字》原书小篆,后跟楷书字头。之后放置标准汉语拼音和大徐本反切注音辅助阅读。次行为《说文解字》原文,保留其原始的风貌。再次为译文,以白话文形式翻译解释《说文解字》的文字训诂。 为丰富本书内容,我们在查阅大量古籍资料后,整理出一批来自于出土文物、钟鼎铭文和古代典籍的字源。并在字源下方标注了字源的出处,让读者以直观方式体会字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同时我们也精心挑选大量古版画插入书中,精美古朴的历代名家版画,从不同角度阐释字义,描绘字义所蕴含的无限风味。 《说文解字》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宋朝刻本或是清段玉裁之注释本,而诸多文字的读音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变迁,本书中可能出现汉语拼音标注与大徐本切音不一致的情况。为保留原书风貌,切音不随汉语拼音做改动,仍保留大
本书保留了《说文解字》原书小篆,后跟楷书字头。之后放置标准汉语拼音和大徐本反切注音辅助阅读。次行为《说文解字》原文,保留其原始的风貌。再次为译文,以白话文形式翻译解释《说文解字》的文字训诂。 为丰富本书内容,我们在查阅大量古籍资料后,整理出一批来自于出土文物、钟鼎铭文和古代典籍的字源。并在字源下方标注了字源的出处,让读者以直观方式体会字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同时我们也精心挑选大量古版画插入书中,精美古朴的历代名家版画,从不同角度阐释字义,描绘字义所蕴含的无限风味。 《说文解字》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宋朝刻本或是清段玉裁之注释本,而诸多文字的读音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变迁,本书中可能出现汉语拼音标注与大徐本切音不一致的情况。为保留原书风貌,切音不随汉语拼音做改动,仍保留大
东汉许慎为我国学术史上著名的经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他博通经典,有“五经無雙许叔重”之稱,可见学人封其崇敬之情。其学术成就主要體现于《说文解字》和《五经異義》二书之中。 写作宗旨如其自序所云,意在纠正时人主要是今文家根據隸书形體穿鑿字義、進而附会義理之弊,力求準確解释字形之来源,正確领会文献之内容,正如北齐颜之推所云:“学者不读《说文》,则冥冥之中,不知一点一画有何意焉。”其为后世绳与有如此者。许氏连用六书理论,系统解释字开、字義,并在分析形聲、假借以及注明音读时旁涉字音,丛而文字、聲韵、训诂等方面均有所继承,并多有創獲。《说文》至今仍为整理古籍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书。
很多人都知道仓颉造字的美丽传说,但事实上,仓颉只是传说中的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人物,他不可能一个人创造出所有的汉字,而只可能是早对汉字进行了系统整理的人。据考证,汉字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它起源于幅员辽阔、古老文明的华夏大地,源于上古先民的共性经验,是一代代先民根据生活实践慢慢创造的结果。每一个汉字,寻根究底,无一例外地都来自生活的真实。在距今三干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时期,汉字已经达到了基本成熟的阶段,在其后的发展中,它又先后经历了金文、小篆、隶书、楷体等不同形体的演变和锤炼,逐渐趋于稳定。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分说字之属、音韵之属、方言文法之属、经子考证序跋之属、考史金石之属五大类,从文字,从音韵,从训诂三个角度出发,进行汉语语源研究,提出了杨先生文字学研究中富有创意的基本论点:形声声类有假借,同义字往往同源,形声旁推及会意。依此三个原则去治训诂之学,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因而研究独具特色且成果超过了前人,成一家之学。
《清代古音学》全面总结了清代古音学家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钱大昕、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严可均、姚文田、严可均、张成孙、朱骏声、夏炘、章炳麟、黄侃等学者古音学研究的学术成果,评论诸家成就和得失。全书持论公允、评价准确,摭引丰富,资料详尽,即可作为学习传统语言学的教材,也是研究清代古音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说文解字》是我国部以六书理论系统的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不朽之藩。作者为东汉时许慎。许慎予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lOO年)开始创稿,至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成书,历时22年,为其生平精心用意之作。《说文解字》将9353个篆文t根据字形分成540部,分别都居,据形系联,首创了部首检字法;还依据经典,研讨语义,形成了有体系的字义说解,还创立了一套形声系统。书中保存有丰富的古文字资料,时至今日仍是我们注释古籍、探讨古文化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更是古文字研究者的工具书。
《六书故》三十三卷,前附《六书通释》一卷,宋戴侗撰。 戴侗,字仲达,永嘉(今浙江温州市人),生于宋宁宗庆元六年(一二00年)。宋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年),登进士第,由国子监簿守台州。宋恭帝德祐元年(一二*年),以秘书郎召,迁军器少监,辞疾不起。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一二八四年),享年八十五岁。著有《易书四书家说》《六书故》。今传《六书故》。 戴侗致力文字训诂之学,渊源有自。其父戴蒙,字养伯,宋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0年)进士及第,调任丽水尉。不久,弃官从学朱熹于武夷。养伯善于辨难,深明“六书”之学,曾“因许氏之遗文订其得失,以传于家塾,而不果成”。其兄戴仔,字守镛,尝举郡孝廉。年近四十,即弃去场屋,肆力治学,安贫委顺,于《诗》《书》《易》《周礼》《四书》等皆有传述。戴侗承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 本书是关于研究《广韵》的专著。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早在周朝便出现了 家训 。南北朝时,《颜氏家训》问世,从此受到历代人们的推崇。宋代晁公武称《颜氏家训》: 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一训子孙。 明人傅太平在其刻印本序中说: 盖〈序致〉至终篇,罔不折衷古今,会理道焉,是可范矣。 清人赵曦明在《抱经堂丛书?颜氏家训?跋》中誉其为: 苟非大愚不灵,未有读之而不知兴起者。 根据这些评论,《颜氏家训》无论是 立身治家之法
本书是叶廷圭编撰的一部中型类书,它为读者提供检索语词典故、风物、制度之便;书中保留的宋代以前的散佚古书片断,还可用于辑佚;所引诗文,对校勘古书也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