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清朝政府召集许多学者集体编纂,依据明代字汇、正字通两书加以增订,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因此把书名呻康熙字典。两书错误之处,康熙字典还做过一番[辨疑订譌]的工夫。康熙字典有这样三个优点:一、收字相当丰富,共有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我国字数*多的一部字典(直到一九一五年中华大字典出版,达四万八千余字,才超过了它)。二、它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可以供使用者检阅。三、除了僻字僻义以外,它又差不多在每字每义下,都举了例子;这些例子又几乎全都是引用了[始见]的古书。
《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上下)(精)》由杨树达所著,本书共八卷,分正编、补编两部分。正编七卷,凡文二百零七篇。其中《中国修辞学自序》、《淮南子证闻自序》、《淮南子证闻后序》、《积微居金文说自序》、《积微居余文余说自序》五篇已见于各自文集卷首,此删去。补编一卷,凡文三十四篇,由《杨树达文集》编辑委员会编辑,多采自杨树达发表在各类刊物上的文章。
这本小册子,是我从十几岁学作仄仄平平仄的句子开始,直到今年,许多岁月中偶然留下的部分语言的记录。何以说是「部分」.因为青年习作,幼稚不足存,自行删削的当然很多; 浩劫前整理抄存的,也已付之一炬。先妻逝世后,蜗居什物与脏腑心肠,一同翻覆了几次, 一些心声、友声的痕迹,也有许多失落。近些年笔墨酬应又忽增多,对面命题和当筵索句的信口、信手之作,又多无从留稿。 这些语言,可以美其名曰「诗」。比较恰当,实应算是「胡说」。我们这族人在古代曾被广义地称为「胡人」,那么胡人后裔所说,当然不愧为胡说。即使特别优待称之为诗,也只是胡说的诗。 我这些胡说的语言,总舍不得抛掉「韵」,我所理解的韵,并不专指陆法言「我辈数人,定则定矣」的框框,也不是后来各种韵书规定的部属,只是北京人所说的「合辙押
本书收录的是晚清政界、学界、工商界重要人物张之洞致其同乡、“清流”干将张佩纶的六十二通书信及两首诗稿,图片展示原件,配有释文和笺注,内容主要为两人相约前往琉璃厂搜购古玩、书画、文献和交流鉴赏心得,以及筹商修建畿辅先哲祠和编纂《畿辅先哲录》等事,反映了二张当年交往的频繁和密切程度,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年二张及京官们在公事之余的日常活动状况。这批手札由可居室主人王贵忱先生收藏,均未见《张文襄公全集》及河北版、湖北版《张之洞全集》著录,笺纸精美考究,弥足珍贵。
本版的修订,以马列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方针,根据本书的性质、任务,删去旧辞源中的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的词语,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增补一些比较常见的词目,并删去少数不成词或过于冷僻的词目,单字下注汉语拼音和字母,并加注广韻的反切,标出声紐。广韻不收的字,采用集韻或其它韻书、字书的反切。释义力求简明确切,并注意语词的来源和语词在使用过程中的发展演变。封书證文字都作了复核,并标明作者、篇目和卷次。
《说文解字》是我国*部按照偏旁部首编排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早的字书之一。这部处于中国语言文学草创时代的不朽名著,为东汉著名学者许慎撰著。 《说文解字》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首立了部首排列法,开创后世字典编排、查检之先河;它保存了上古*富的文字资料,是我们今人研究甲骨文、金文不可缺少的階梯,是研究小篆體的直接样本;它闡发了前人的六书说,並首先连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形體构造,释義以形为主,因形说義,说義以明本義为主,旁及引申義舆假借義,通过以形索義、因聲求源的義训和聲训两种方法,训古语,释方言,明典章,因而这部字典,又是人们系统認旘、掌握上古语音、词匯和读通先秦两汉古籍的重要工具书。它的出现,不仅使文字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而且对音韵学、训诂学、词匯学的萌芽或发展,也
《古文观止》是一部古代散文总集,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可见这本书是为当时的学童或读书人编选的一部启蒙读物。 《古文观止》收文220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以散文为主,兼收辞赋,按时代先后为序,编次为七部分十二卷。每个时期均收有重要作家的作品,每篇文章都写了简要的评注,或句下批,或篇末总评,点名文章旨趣和艺术特点。 本书编选也很注重题材和文体风格的多样性,编选文章有史诗、论说文,还有见闻札记、山水游记、杂文小品和其他应用文,还选录了少量著名的骈文和韵文。这些文章大体上可以反映出古文绚丽多姿的面貌。 本书的选文长短时间,总的分量对一般读者比较适当。总之,本书对初步了解古文的内容、文体和风格,提高阅读古文的兴趣及增长对古代文学
清代学术为昌盛。清儒提出来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成为学术近代化的标志。郭庆藩编著的《庄子集释(精)》是中华国学文库之一,《庄子集释(精)》是清代关于《庄子》的注疏、训诂的集大成之作。中华书局将之编入《新编诸子集成》辑,多年以来一直为学界所重视。
吴氏叔侄对自己的古文选本是充满了自信的,有书名为证。自负的叔侄俩将选本命名为《古文观止》,这确实是不同凡响之举。“观止”的典故在本书卷二《季札观周乐》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古文观止》选文下至明末,如果用苛求的眼光来看,应该说这本书不是有些微的缺憾——毕竟清代优秀的散文没有收录。但《古文观止》成书后200年左右,封建王朝就寿终正寝了,与前面3000多年后辉煌文史相比,这200年的散文多是嘴角的饭粒,所以说它是虽有缺憾,但瑕不掩瑜。 本书编选了自周代至明代历代文章凡二百二十二篇,分为十二卷。数量比较适中,篇幅也以短篇为主,所选文章不拘一格,既有历代很多名著、名家,也有“无名之辈”,文章均为古文的精华,千百年来脍炙人口,长盛不衰!本书很适合青年学子学习阅读。
《汗简》和《古文四声韵》这两部传抄古文字书,自宋代成书後,研究者对其贬褒不一,但批判、怀疑的观点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战国文字研究的兴起,人们才重新认识到二书的价值。特别是近年来,由於大批量战国简帛资料的研究热潮持续不衰,《汗简》和《古文四声韵》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利用其中的传抄古文与出土古文字互证,已成为古文字学领域研究的一个主要趋势。本书请李零、刘新光生先做了校勘和通栓,并对其作了修订。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暂无内容简介。。。。。。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本书的出版发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
黄侃以为《广韵》一书为小学之要籍,通过此书可以考证古今音之变迁。所以黄侃对《广韵》一书详加校勘,留下了数十万字的笺识之语。后经其侄黄焯移录成书。 《广韵校录(黄侃文集)》由黄侃所*,黄焯整理,黄延祖对《广韵》进行重辑,增加、订正原本讹字、漏文若干。此书是治文字、音韵学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释名,是一部解释词义、探寻事物得名由来的专书。作者为东汉人刘熙。熙字成国,北海人。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是校勘、注释释名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先是乾隆时的学者兼大吏毕沅广校群书,作成释名疏证及补遗和续释名;著名校书家顾广圻也为长洲吴氏作一校本。王先谦等人在此基础上,又参酌甄録成蓉镜、吴翊寅、孙诒让等人的校勘成果,续注补校,萃成本书。书成之后,又得到胡玉缙、许克勤二人的校语,王氏为作补附一卷,缀于书后。这次点校本书,以清 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王氏原刻本为底本,由祝敏彻先生为之断句并加注新式标点,孙玉文先生编制索引;编辑部又做了核校加工,补制了四角号码索引。 本书为竖体繁体版。
1716年成书的《康熙字典》收字四万七千零四十二个,是历代字书的集大成之作,可以满足读者阅读和研究古典文献时查检的基本需要。 本字典以道光王引之订正本《康熙字典》为底本,参校别本,重新横排出版。全书逐句加标点,主要使用逗号、句号、冒号、书名号等。为方便读者使用,在原注音反切、直音后加标汉语拼音和注意符号。原书无篆文,现据徐铉校本《说文解字》,将规范小篆附于正文字头之后。书末新编四角号码索引,收入原书正文、补遗、备考中全部字头,以便于检索。
《说文释例》二十卷,清王筠撰。王筠(一七八四一八五四),字贯山,号菉友,山东安邱人。道光元年(一八二○)举人,曾经在山西的鄉宁、徐沟、曲沃等地做过知县。 清代的“说文学”在乾嘉时代形成了一个高潮。当时,严可均撰《说文校议》、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桂馥撰《说文解字义证》,妙义纷披,各有成就。但这三部书都是就《说文解字》本身的坎序,逐字注解考释,尚不能打破《说文》原来的坎序,“通其条贯”,直接分析《说文》的体例,探讨文字学本身的规律。虽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多涉及“通例”,但非专书。 王筠的《说文释例》就是一部发展了段玉裁“通例”说,专门探讨《说文》体例和文字学规律的著作。全书共二十卷,分四十多种条例来探索《说文》的体例和文字学规律。书中不乏精义,这里举一条例子,以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