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全书史料完备,并仿《资治通鉴》体例,本文下分注考异。编者以徐亁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并从宋、辽、金、元四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一百多种书中取材,凡四易稿,历二十年而成。全书史料完备,并仿《资治通鉴》体例,本文下分注考异。其中北宋部分较精,元代部分较为简略。毕沅(1730-1797年),清江南镇洋人,字镶蘅,号秋忛,官至湖广总督。他对经学、史学、小学、金石学等,皆有涉猎和研究。他认为 经义当宗汉儒,说文当宗许慎,编年史涑水先生(即司马光)很长 。他喜欢结交学人,当时著名学者钱大昕、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等
《史记》是我国汉代伟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它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经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甚至医学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箸。 《史记》是司马迁一生的结晶。集中著述,花了15年左右,如果把资料的准备工作在算在内,那要超过20年。《史记》记录的历史,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为止,大约三千年。其体例为纪传体,多以人物或者家族为单位展开,故事性很强,文笔出众,是后代传记文学的先驱和样板,影响至深。在思想上,司马迁因为自身的经历,对“人”的思考要超出当时那个年代,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这是很罕见的。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的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1959年,在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等著名学者以金陵局本作为底本,对《史记》进行分段标点,并以方圆括弧来表明字句的删补,形成新中国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史记》点校本。2007年,中华书局组织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程,将《史记》作为重中之重,在原点校本的基础上,不仅对底本、通校本、参校本作了复核和补充,还改变了方圆括弧的校勘形式,增加了上千条校勘记;对原标点一一复核,进行修改和统一,以期达到新时代古籍整理的优选水准。
《史记》是由西汉时代司马迁撰写的中国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六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书名为“纪传版二十六史.史记人物全传”,删去志、表、书等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及其他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仅保留本纪、世家、列传、属国与相关独立政权传,用历史人物的生死存亡、沉浮得失为后人昭示了人类的生存法则。它既是史学书写的“绝唱”,也是以历史人物形象的剖白为今人提供深刻反思的镜鉴。
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南史起公元四二○年(宋武帝永初元年),终公元五八九年(陈后主祯明三年),记述南朝宋、南齐、梁、陈四个封建政权共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北史起公元三八六年(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终公元六一八年(隋恭帝义宁二年),记述北朝魏、北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两书合称南北史。
《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所着《北齐书》,改称为《南齐书》,撰 *者为萧子显。 萧子显,字景阳,南朝历史学家、文学家。出身皇族,萧子显博学多识,长于写作,又是自齐入梁的贵族人物,对南齐许多史事、王室情况是熟悉的或是亲自经历过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齐,未经重大战乱,许多图书文籍得以保存,都为萧子显撰着史书提供了有利条件。 《南齐书》现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所缺一卷为《自序》。
《后汉书:中华经典普及文库》是由南朝宋范晔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所记史事,起于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囊括了东汉一朝195年的历史。《后汉书》撷取众家之长,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东汉一朝的兴亡大势,作为“正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本书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为底本,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另外,为了保持阅读的连贯性,本书删除了原点校本中的李贤注与刘昭注,并删除了校勘记。同时,本书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错读。可以说,本书是方便现代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便捷的白文普及本。《后汉书:中华经典普及文库》是由南朝宋范晔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所记史事,
本系列包括本局出版的《二十四史》、《清史稿》、《资治通鉴》各种版本。《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就是通常所说的“二十五史”。中华书局出版的繁体竖排《二十四史》(共241册,加《清史稿》48册,“二十五史”合计289册),主要供研究使用;繁体竖排缩印本《二十四史》(16开20册,加《清史稿》缩印本16开4册),主要供检索查阅。简体字本《二十四史》,精装、平装都是大32开65册,主要方便一般读者收藏、阅读,也是比较贵重的礼品。
《周书》50卷,记述以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至581年杨坚代周期间的西魏、北周史。由于成书较早,保存的资料较为原始。该书在宋初就已残缺,现行本为南宋刊刻,元明补版的“三朝本”。此点校本以历史上的多种版本及其他重要典籍的有关部分互校、勘正,从而比较完整、准确。
南史起公元四二○年(宋武帝永初元年),终公元五八九年(陈后主祯明三年),《南史(繁体竖排)(套装全6册)》记述南朝宋、南齐、梁、陈四个封建政权共一百七十年的历史。
本书对初唐、盛唐及中唐前期32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著述情况,作了详密的考证,或填补空白,或订正错误,资料翔实,论证严密,多发前人所未发。此外,本书还对所考诗人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以及当时的诗坛和诗歌流派,作了宏观的考察,力求总结出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其中特别是对大历时期南北不同诗人群体的分析,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唐代文学研究中群体研究的新风气。本书初版于1980年,学术界认为这部著作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南开大学罗宗强教授《唐诗论学丛考》序)。
同以往版本相比,《今注本二十四史?三国志》具有如下特点: 1.史家注史 与传统的注音、释意与白话翻译不同,《今注本二十四史》的特色在于史家注史。“今注本”不追求一词一义的杂芜注解,而在于理清历史脉络,对关键问题进行考辨论证,为研究者提供快速了解学术研究动态及准确把握历史事件提供方便。同时,也因其高质量的学术价值成为后来研究二十四史不可或缺的资料。《今注本二十四史?三国志》,力图以新的角度、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为《三国志》创造出一套代表当代学术水准的现代善本。 2.底本校勘 本书以中华书局校点本为版式底本,再与百衲本、殿本、卢弼《集解》本及部分中华再造善本相互校勘,择善而从;同时,在具体校勘中,还利用了《艺文类聚》、《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建康实录》、《群书治
汉籍是中国精神文化的载体,汉籍之路是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沿着汉籍传播的轨迹,寻找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应该是当代学者和出版人的责任。这些年,有志于此的学者,做了很多工作;有的学者就提出用书籍之路的概念,来研究中日文化交流。但是仔细想来,书籍之路的提法不如汉籍之路明确,探究的范围也不应该局限在两国之间,应该把汉籍之路作为打开古代中外精神文化交流史的钥匙。 汉籍之路的概念发萌于《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丛书的编纂工作。在海外汉籍的版本调查、珍稀文献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汉籍文献流传海外的一些特点。
《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所着《北齐书》,改称为《南齐书》,撰著者为萧子显。 萧子显,字景阳,南朝历史学家、文学家。出身皇族,萧子显博学多识,长于写作,又是自齐入梁的贵族人物,对南齐许多史事、王室情况是熟悉的或是亲自经历过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齐,未经重大战乱,许多图书文籍得以保存,都为萧子显撰着史书提供了有利条件。 《南齐书》现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所缺一卷为《自序》。 《南齐书》文字比较简洁,文笔流畅,叙事完备。列传的撰写,继承了班固《汉书》的类叙法,又借鉴沈约《宋书》的代叙法,能于一传中列述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传不胜其烦的弊病。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典籍中,二十五史是*为全面完整地反映中国悠久历史传统和面貌特点的系列史著。二十五史不仅包含有罕与其比的极为丰富的中国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内容,体现着中国历代史家的优秀的修史传统精神,而且在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人物事件的记述描写和学术思想的阐释剖析等方面往往表现出大家的手法和卓越的见解。 本书是研究历代正史的重要资料书。上自宋代下迄民国时期的学者为历代正史(不包括清代)所作的补志补表以及各种表志的校订之作几乎都搜集在本书中。
《明实录》是明代历朝编修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计有十三部,今存三○四五卷。记载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十五朝皇帝的史事,其中,建文帝实录附于《太宗实录》,景泰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 一九三○年开始,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原藏北平图书馆的红格钞本为底本,广校诸本,对《明实录》进行了大规模的校勘整理。整理完成的《明实录附校勘记》总计183册,其中,影印《明实录》133册,排印《明实录校勘记》29册,影印《明实录附录》21册,为目前善之版本。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他出身于中下层官僚家庭。年十七八,即以天下为己任。二十二岁(庆历三年)中进士后,为淮南判官、鄞县知县等地方官,留心民生疾苦,并多次上书上级官吏建议兴利除弊,以舒民困。嘉右三年,从常州知州调为提点江东刑狱,有《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后人常说的万言书,主张建立宋王朝的“法度”,即效法“先王之政”的精神对现实政治有所“改易更革”。嘉右五年,入朝为三司度支判官。熙宁二年,神宗特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从此积极推行新法。但由于旧党的不断反对,屡次罢相,屡次起用,后退休江宁。元丰八年,旧党司马光为宰相,全部废除新法,王安石忧愤成疾,次年病卒,年六十六。 王安石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他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他反对西昆派文人“杨刘以
1977年,中华书局曾特制出版《三国志》大字线装本一种,它字体俊美、版式宏阔、审美效果极佳,由于印量极少,如今已经成为收藏中的精品。为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特予影印出版。该书共五函二十六册,线装。
《史记》,原名《太史公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 * 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国 * 著名的古代典籍之一,对后世贡献很大。《史记》不仅是一部光耀千古的历史巨著,而且是一部垂留史册的文学巨著,被鲁迅先生称赞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 双璧 。司马迁也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 。 《 史记 本纪精粹 》 主要写帝王,自秦以来,几乎每一个帝王都单独成章,作者对 本纪 中的人物进行了全面的勾勒,其中将项羽列入 本纪 也是对 以成败论英雄 的一大突破。 《 史记 列传精粹》 选取了 列传 中流传 更 广、影响 更大 的有关篇章,这些篇章或是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或是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而其语言则是简洁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