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全本新注(全十四册)》是张大可教授历时数十年对《资治通鉴》进行全本注释的成果。《资治通鉴》是北宋大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主修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历史。张大可教授 的新注吸收元刊胡三省注本的优秀内容,融合现代研究观点,除传统字音、字义、人物、地理、职官、历史掌故诸项注释外,还结合多种史书,以便全方位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增设文前导读、大事提要、段意概括、点评等,将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具有时代性、学术性、创造性、工具性等显著特点。简体横排符合现代阅读习惯,降低了阅读难度,意在使更多的人能够读原文,识全貌,深入《资治通鉴》一书的内容、体系及思想,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千年
《左传》在“《春秋》三传”中最有影响。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一改《春秋》大事纲要的记史方法,代之以系统灵活的史书编纂方式,既记春秋史实,又包含了大量古代典章史料,是了解我国先秦文化的重要典籍。《左传》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其写作手法为正史传记及叙事散文所借鉴,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本书以《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正义为底本,参考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对《左传》进行全文注释与白文翻译,在每卷开头做有题解,对该卷主要内容进行梳理,简介主要事件。注释以简洁清晰为主要特色,对比较复杂的人物关系、历史事件注释较为详细,以便于读者理解。译文以直译为主,力求准确流畅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优选成就,使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点校本以清朝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为底本,是史学界通行的整理定本。
《资治通鉴》是北宋大政治家、大史学家司马光领衔修撰的一部历史名著,记载了战国初年至五代末叶1362年错综复杂的历史,是一部贯通古今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其气势与规模,不仅在古代中国,就是在中世纪的世界史坛上,都堪称无与伦比之作,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以及知古鉴今的借鉴价值,值得所有人阅读。 《资治通鉴精选新绎》把握《资治通鉴》全书脉络,精选秦汉、隋唐两个历史时期,跨周、秦、西汉、隋、唐五个朝代,分为四册。本书对所选史事做简洁明快的今注与今译,附录重大史事人物的评说。本书的新绎体现的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读史方法,可谓 致广大而尽精微 ,既让读者了解到历史全貌,又把握了重要历史细节,从而汲取历史智慧,启迪当下。
《春秋左氏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比《春秋》增多27年,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亦有很高的成就。
《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纪事详明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对后世的散文、语言学等影响巨大。本书于原文之下,加以注释和白话全译,文字精审而流畅。 李梦生译注的《左传译注(上下)(精)/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采用《四部丛刊》影印的宋刻杜预注《春秋经传集解》为底本,参校了1936年世界书局据清武英殿本影印的《春秋三传》。因为有今译,所以注释主要对人名、地名及个别难词加以诠解。在译注时,参考了前人的不少注本。
《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约两百五十年的大量资料,具有重要史学价值,是研究明朝历史的基础史籍之一。全书共十三部,1600多万字,是有明一代史料的集大成者。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现依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影印出版,精装大32开,分装100册。
《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清张廷玉等撰。明朝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以后,一二六八年(洪武元年)建立的封建政权。一四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佔北京,推翻了明朝的中央政权。同年,清军入关,分兵向农民起义军和明朝南方势力进攻。一六六一年(顺治十八年),明朝南方势力被消滅。明史记载了明朝自建立到滅亡将近三百年的历史。清朝在一五年(顺治二年)设立明史馆,一六七九年(康熙十八年)开始修史。一七三五年(雍正十三年)明史定稿,一七三九年(乾隆四年)刊行。
《中华国学文库: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是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全书30卷,其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名臣、史学家司马光负责编纂,历时十九年,全书共294卷,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共1362年,《资治通鉴》德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目的是要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这一文学史学巨著对于今人们仍然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为适应现代人快捷的生活节奏,免除人们长篇累牍之苦,编者特邀请专家学者,几经斟酌节选部分篇章,并译以现代语文,是为《资治通鉴》精编本,使读者窥一管而知全豹。 在装帧方式上秉承古籍风貌,采用坚式排版装木函,极具欣赏价值、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西晋学者陈寿撰写的一部史学著作,后人把它列为“正史”,是“二十四史”中的第四种。 《三国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60年的历史,共65卷,包括《魏书}30卷、《蜀书》l5卷、《吴书》20卷,后人又称为《魏志》、《蜀志》、《吴志》。因为,陈寿是从三国进入晋朝的,并且在晋朝担任官职,所以,他在著书时必须要为晋国的政治需要着想。晋朝是直接继承魏政权而统一全国的,陈寿在《三国志》一书中,就把魏摆在正统的地位,用本纪的名称来记述魏国君主的行事,而蜀、吴二国,一律称传。尽管如此,陈寿在蜀、吴二书中,仍然用本纪的方法,即编年体的方式,按年月日记载蜀、吴国君的政事。因此,在《三国志》中,魏、蜀、吴三国是并列为书的。
唐庚是生活在北宋末的一位有名的诗人,与苏轼是小同乡,同是眉州眉山人,比苏轼稍晚一辈,有小东坡之称。 唐庚是一个少有的在宋代继续走唐诗写作之路的诗人。唐诗主情韵,宋诗主理趣;唐诗多从苦吟中出,宋诗多从才学中出。都很不容易。唐庚最佩服的诗人一是杜甫,一是苏轼。从他的文艺散论《文录》中可以看出,杜甫诗最使他折服的是杜诗虽小而意境宏大,言少而刻画真切。他以作诗似杜甫而得意,可知他对杜诗是心追手摹。苏轼最使他折服的是言简而意赅的史笔为诗之法。所以他的诗多以简约短小为出神。也是宋诗人中用典较少的诗人。 唐庚的议论文也写得平实而深切,全在他对时事和文化的关怀,体现了宋代知识分子的本色。他的记事文则写得风流洒脱,展现出古代文人的遗韵。以至于当代人读来都可以享受到感悟的乐趣。当然,他也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取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以记载重大政治、军事事件为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制度等情况。全书共分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余万字。《资治通鉴》史实考信,史论精当,考评历史兴衰,镜鉴后世治道。 该书白成书以来受到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的青睐,成为他们常看不厌常看常新的佐政良史。马上皇帝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重视《资治通鉴》,专请儒士为他们讲解其中的治国之道,用蒙古语言写了《通鉴节要》作为教材。明太祖朱元璋更对此书倍加推崇,他每天清晨早起研读《资治通鉴》,认为“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并常常以此训诫左右大臣。清圣祖康熙
中华文化历史久远,有记载以来的历史就有几千年。在华夏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中华文化就是我们生命之源。 中华文化是一个活的过程,从远古流传到今天,它形成了一套思想、价值观念,一套思维模式,一套认识世界的方式,至今还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发生影响,我们的血液中还汩汩流淌着中华传统文明的精华。因此,今天我们阅读传统文明,不仅是要了解中华文明的昨天,而在于更深刻地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这个时代今天正在发生的事。《中华上下五千年》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四书五经”是儒家先哲们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周易》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即《周易》的经文;以及解释这些卦爻辞的传文,即《十翼》。《老子》与《老子》如双峰并峙于道家典籍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精读》以更加通俗化的注解和案例,将“天下兵书”和“天下谋略书”中作了详尽阐释。
《续资治通鉴》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三十年(公元1370年),它将宋、辽、金、元史融为一体,共四百一十年之史事。全书共二百二十卷,计二百三十万千余字。阅览过《资治通鉴》的读者都知道,司马氏的书,长于封建政治史的论述,于经济、文化部分为弱,其目的是为封建王朝提供历代治乱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读过《续资治通鉴》后,你会发现,毕氏的著作,虽然仍以政事部分为多,而必要的经济、文化以及对外关系,也都一一记录,可以说是宋元时代一部真正的中国编年史。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包括《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蜀书》十五卷,共计六十五卷。全书叙事脉络清晰,文字简洁优美,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南朝宋裴松之打破了传统的作注方式,所作注释纠正了原书的一些谬误,补缺不少珍贵史料。
《资治通鉴》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历时19年。书名、序文为宋神宗皇帝所赐,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从宋神宗的赐名,我们可以知道《资治通鉴》一书的编纂绝不仅仅是记录1362年之中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而是为了总结这1362年之中政治统治的经验教训。实际上,《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史、是一部历代王朝的兴衰史。《资治通鉴》是我国部规模宏大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294卷,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止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其内容极其丰富,对于重大事件、历代重要人物、国计民生等均有记载。既写其盛,也写其衰;既讴歌贤君明主,也揭露坏事丑行,同时还详尽地记叙了秦以来的农民起义战争,占了颇大的篇幅。《资治通鉴》一书,还具有很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等人根据大量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以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史事为发展脉络,生动详细地叙述了历代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所经历的生死悲欢。本书从原著所记3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中,精心遴选近两百个精彩、典型的故事,采用白话文的形式编写而成。全书以原书卷次为序,加以组织整理,既保留了原书的精髓,又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更适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在古文今译的过程中,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同时在每个故事的标题下,都附有一段提示性的原文,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