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纪事本末》二十七篇,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是陈邦瞻继《宋史纪事本末》而编写的另一部心事件为中心的史书。其中《律令之定》一篇为臧懋循补撰。本书对于元代政治、经济上的一些重要事件,特别是与明代有关联的问题,能扼要明确地加以介绍。此外还全文收录了欧阳玄的《至正河防记》,这是我国水利史上一篇很重要的资料。
刘餗隋唐嘉话,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没有着录。南宋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在小说家类里着录了隋唐嘉话一卷,刘餗撰。宋史艺文志也有隋唐嘉话一卷,列在刘餗的传记和小说之间。现存的顾氏文房小说本,据宋版重雕,书中贞字、构字等选缺笔,分上中下三卷。又有稽古堂丛刻本,与顾氏本基本相同,似出一源。还在历代小史本和唐人说荟等本,不分卷,条目较少。 刘餗,字鼎卿,史学家刘知几的儿子,附见雨唐书刘字玄傅。传中说他有国朝传记,新唐书艺文志乙部杂传记类曾着录,三卷,丙部小说家类又着录传记三卷,应该就是国朝传记的简称。此书邵博河南邵氏见闻后录卷三十曾引及,可见北宋诗已有此名称。此外,马马光编资治通鉴时曾采用了刘餗的小说,不仅在考查中引述了小说的原文,而且通鉴正文里有一些唐代史实,最早就是见于今本
《左传》是我国现存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以《春秋》为本,采用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成就,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元史纪事本末》二十七篇,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是陈邦瞻继《宋史纪事本末》而编写的另一部心事件为中心的史书。其中《律令之定》一篇为臧懋循补撰。本书对于元代政治、经济上的一些重要事件,特别是与明代有关联的问题,能扼要明确地加以介绍。此外还全文收录了欧阳玄的《至正河防记》,这是我国水利史上一篇很重要的资料。
刘餗隋唐嘉话,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没有着录。南宋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在小说家类里着录了隋唐嘉话一卷,刘餗撰。宋史艺文志也有隋唐嘉话一卷,列在刘餗的传记和小说之间。现存的顾氏文房小说本,据宋版重雕,书中贞字、构字等选缺笔,分上中下三卷。又有稽古堂丛刻本,与顾氏本基本相同,似出一源。还在历代小史本和唐人说荟等本,不分卷,条目较少。 刘餗,字鼎卿,史学家刘知几的儿子,附见雨唐书刘字玄傅。传中说他有国朝传记,新唐书艺文志乙部杂传记类曾着录,三卷,丙部小说家类又着录传记三卷,应该就是国朝传记的简称。此书邵博河南邵氏见闻后录卷三十曾引及,可见北宋诗已有此名称。此外,马马光编资治通鉴时曾采用了刘餗的小说,不仅在考查中引述了小说的原文,而且通鉴正文里有一些唐代史实,最早就是见于今本
综观该书编,笔者发现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该书在科学的界定“笔记”含义的基础上,尽可能辑录宋人所撰的笔记,真正的体现全宋笔记的“全”的特点,避免出现挂一漏万和杂乱无章的现象。编纂者坚持“笔记”乃“随笔记事而非刻意著作之文”,限于收录“宋人著述的笔记专集”,而不包括“未成专集的、散见的单条笔记”,也不包括“题材专一、体系结构坚密的专集”,如“专门的诗话、语录、谱录类的茶经、画谱、名臣、官箴等”,当然更不包括逐条叙述故事之类的小说和传记。将该书与20年前台湾新兴书局有限公司出版的《笔记小说大观丛刊》(1984年6月)相比,后者虽然收录了许多宋人笔记,但缺点一是宋人笔记与小说、谱牒、通俗演义、诗话杂糅,二是有些版本不精。当然笔者只是从宋人笔记的角度评判此书,并不否定它的总体文献价值。
《国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它记载了上起西周穆王征犬戎(约公元前976年),下至韩、赵、魏灭智伯(公元前453年),共约五百三十年的历史。全书共二十一卷,包括《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本书的编纂,以“国”为纲,记“语”为主,围绕历史事件,通过人物言谈、对话和辩难驳诘等形式,生动地记录了自西周穆王至东周定王期间,周王室与鲁、齐、晋、郑、楚、吴、越等七个诸侯国的 “邦国成败、嘉言善语”,因此被命名为《国语》。 我们从《国语》中精选部分篇章进行译注,以减轻一般读者的阅读负担。本书每篇分为三部分:原文、注释和译文。原文以上海师范学院古籍所吴绍烈等先生校点的《国语》1998年修订本为底本;注释广泛参考吸收了
中国史籍范围之广、种类之多、内容之富、材料之详、史料价值之高,都是世界上罕见的。从《尚书》、《春秋》出现算起,有近三千年史书编纂的历史,而且绵延不断,历代王朝,无不有史。然而,关于史学自身的自觉的理论反思和系统总结,却直到唐代才真正出现。唐代刘知畿所撰《史通》是我国*部史学理论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部史学史,首次对初唐以前史学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总结和批评,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这次白云注译《史通》,采用浦起龙《史通通释》求放心斋刻本为底本,此本刻于乾隆十七年(1752),浦起龙将明清各种版本疏而汇之,博采众长,予以互正,对《史通》订讹补遗。
中国史籍范围之广、种类之多、内容之富、材料之详、史料价值之高,都是世界上罕见的。从《尚书》、《春秋》出现算起,有近三千年史书编纂的历史,而且绵延不断,历代王朝,无不有史。然而,关于史学自身的自觉的理论反思和系统总结,却直到唐代才真正出现。唐代刘知畿所撰《史通》是我国 部史学理论著作,也是我国历 部史学史, 对初唐以前史学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总结和批评,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 的一座丰碑。 这次白云译注的《史通》,采用浦起龙《史通通释》求放心斋刻本为底本,此本刻于乾隆十七年(1752),浦起龙将明清各种版本疏而汇之,博采众长,予以互正,对《史通》订讹补遗。
刘餗隋唐嘉话,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没有着录。南宋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在小说家类里着录了隋唐嘉话一卷,刘餗撰。宋史艺文志也有隋唐嘉话一卷,列在刘餗的传记和小说之间。现存的顾氏文房小说本,据宋版重雕,书中贞字、构字等选缺笔,分上中下三卷。又有稽古堂丛刻本,与顾氏本基本相同,似出一源。还在历代小史本和唐人说荟等本,不分卷,条目较少。 刘餗,字鼎卿,史学家刘知几的儿子,附见雨唐书刘字玄傅。传中说他有国朝传记,新唐书艺文志乙部杂传记类曾着录,三卷,丙部小说家类又着录传记三卷,应该就是国朝传记的简称。此书邵博河南邵氏见闻后录卷三十曾引及,可见北宋诗已有此名称。此外,马马光编资治通鉴时曾采用了刘餗的小说,不仅在考查中引述了小说的原文,而且通鉴正文里有一些唐代史实,最早就是见于今本
刘餗隋唐嘉话,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没有着录。南宋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在小说家类里着录了隋唐嘉话一卷,刘餗撰。宋史艺文志也有隋唐嘉话一卷,列在刘餗的传记和小说之间。现存的顾氏文房小说本,据宋版重雕,书中贞字、构字等选缺笔,分上中下三卷。又有稽古堂丛刻本,与顾氏本基本相同,似出一源。还在历代小史本和唐人说荟等本,不分卷,条目较少。 刘餗,字鼎卿,史学家刘知几的儿子,附见雨唐书刘字玄傅。传中说他有国朝传记,新唐书艺文志乙部杂传记类曾着录,三卷,丙部小说家类又着录传记三卷,应该就是国朝传记的简称。此书邵博河南邵氏见闻后录卷三十曾引及,可见北宋诗已有此名称。此外,马马光编资治通鉴时曾采用了刘餗的小说,不仅在考查中引述了小说的原文,而且通鉴正文里有一些唐代史实,最早就是见于今本
《左传》是我国现存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以《春秋》为本,采用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成就,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东周列国志》是继《三国演义》之后成就、影响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由清人蔡元放在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编撰的《新列国志》基础上略加删改而成。该书讲述了西周末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展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由纷争趋向统一的历史进程,结构严谨合理,行文流畅自然,其时间跨度之大,涉及人物之多,都是的。作者综合剪裁《左传》、《国语》、《国策》、《史记》等书,旁参诸子百家,“凡国家之废兴存亡,行事之是非成毁,人品之好丑贞淫,一一胪列,如指诸掌”(《新列国志叙》),堪称一部小说化的春秋战国史,具有以史为鉴的认知功用。此次出版《东周列国志》,用清乾隆间书成山房本为底本,参校金阊叶敬池《新列国志》及乾隆间其他刻本,改正错讹,以臻完善。
刘餗隋唐嘉话,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没有着录。南宋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在小说家类里着录了隋唐嘉话一卷,刘餗撰。宋史艺文志也有隋唐嘉话一卷,列在刘餗的传记和小说之间。现存的顾氏文房小说本,据宋版重雕,书中贞字、构字等选缺笔,分上中下三卷。又有稽古堂丛刻本,与顾氏本基本相同,似出一源。还在历代小史本和唐人说荟等本,不分卷,条目较少。刘餗,字鼎卿,史学家刘知几的儿子,附见雨唐书刘字玄傅。传中说他有国朝传记,新唐书艺文志乙部杂传记类曾着录,三卷,丙部小说家类又着录传记三卷,应该就是国朝传记的简称。此书邵博河南邵氏见闻后录卷三十曾引及,可见北宋诗已有此名称。此外,马马光编资治通鉴时曾采用了刘餗的小说,不仅在考查中引述了小说的原文,而且通鉴正文里有一些唐代史实,最早就是见于今本隋唐
中国史籍范围之广、种类之多、内容之富、材料之详、史料价值之高,都是世界上罕见的。从《尚书》、《春秋》出现算起,有近三千年史书编纂的历史,而且绵延不断,历代王朝,无不有史。然而,关于史学自身的自觉的理论反思和系统总结,却直到唐代才真正出现。唐代刘知畿所撰《史通》是我国 部史学理论著作,也是我国历 部史学史, 对初唐以前史学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总结和批评,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 的一座丰碑。 这次白云译注的《史通》,采用浦起龙《史通通释》求放心斋刻本为底本,此本刻于乾隆十七年(1752),浦起龙将明清各种版本疏而汇之,博采众长,予以互正,对《史通》订讹补遗。
《元史纪事本末》是一部以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主要取材于《元史》, 明朝官修的《续通鉴纲目》和薛应旗的《宋元通鉴》, 将元朝的重大事件编为二十七目(篇) , 约十万字。本书保存了元朝的许多典章制度, 对元史记载有详有略,突出历法、科学和水利,并对红巾军起义立专目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