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2册)》共三十六卷,较为全面地记载了从陈霸先建国到陈叔宝时被隋所更时期的历史,是现存的关于陈朝历史的比较原始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除政治、军事外,《陈书(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2册)》在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都保存了一些资料。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本书精选资治通鉴部分经典篇目,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也通过精美配图给读者以感观享受。
国语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古籍,所记内容以春秋史事为主,不少记叙与左傅相表裹,汉书苏文志将其与左傅亚列入“春秋家”,故自汉人以下,或径称之为“春秋外傅”,而称左傅为“春秋内傅”。唐刘知几作史通,始别左傅与语为两种不同的体裁,而以国语作为“六家”亦即诸种史学著述中的一家,即今所称“国别史”之首。清四库全书总目于史部下无“国别”一项,而将其列入“杂史类”。无论何说,国语长期以来被视为一部基本的史学著作,是没有异义的。 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讲,国语实际并是一部史,它的目的并不在于纪事;以国分类,亦不是它的主要特色。国语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部“语”,“语”的本义是议论。说文云:“语,论也。”其解“言”字曰:“直言曰言,论难日语。”是国语本为一部议论总集。
《遯庵全集》由《遯庵诗集》、《遯庵文集》、《遯庵骈语》、《遯庵续骈语》、《补遗》等五部分组成。其中《遯庵诗集》涉及五言、七言古诗,五言、七言律诗,五言、七言排律,歌,歌行,五、七言绝句等多种类型,主要是作者的咏物、感怀及应酬之作;《遯庵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在湖北、北京、贵州等地任职期间写给同僚的书信,信中大多涉及具体的政事,是研究明代政治和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作者经世之学的主要依据;《遯庵骈语》和《续骈语》主要收录了候启、通启、寿启、迓送启等,基本上为应酬之作;《补遗》部分主要收录的是序、记、跋、传、墓志铭、行实、祭文、表、呈文、公移、尺牍等遗文。
《增注史要》, 一函四册。此書為普及歷史知識的啟蒙讀物,由清代學者任啟運輯撰、吴兆慶纂注、任麟徵增注。 任啟運(二八七○一七四四年》,江蘇荆溪人。字翼聖,號釣臺。清朝著名學者,精理學,宗朱熹。著有《宫室考》 《尚書内外篇傳》 《孝經章句》《禮記章句》《清芬樓文集》等。
周密*张茂鹏点校的《齐东野语(唐宋史料笔记)/历代史料笔记丛刊》记南宋旧事为多,如 张浚三战本末 、 绍熙内禅 、 诛韩本末 、 端平人洛本末 、 端平襄州本末 、 胡明仲本末 、 李全 、 朱汉章本末 、 邓友龙开边 、 安丙矫诏 、 淳绍岁币 、 岳武穆逸事 、 巴陵本末 、 景定行公田 、 景定慧星 、 朱唐交奏本末 、 赵信国辞相 、 二张援襄 、 嘉定宝玺 、 张仲孚 等,都可以补史传之阙,提供了一些历史事实与历史真象,可以弥补元代所修《宋史》的不足。又记文坛掌故、文人轶事。考证古义,*详细丰赡。 《齐东野语》杂记医药、天文等等。 经验方 等记医理与药方, 针砭 记针灸的功用。 算历约法 记以数字推算一年节气。总而言之,《齐东野语》内容丰富,持论公允,叙述历史多能揭示历史事件的真象,可以弥补正史的不足,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
《啸亭杂录(清代史料笔记)/历代史料笔记丛刊》记载了大量有关清道光初年以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典章制度、文武官员的遗闻轶事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宝贵史料,特别是他们的贪婪、骄淫、怯懦、自私、阿谀奉承、勾心斗角等等一些不光彩的事,是当时士大夫所不敢写的,而昭梿却直言不讳的把它记录下来。
1998年中华书局曾将《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整体推出,近几年新出13种,包括《唐宋史料笔记丛刊》39种,《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0种,《清代史料笔记丛刊》39种,凡98种整体。中华书局还将继续整理其它有价值的笔记,陆续出版。笔记形式活泼,内容广泛,并且大都是亲见亲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多年来颇受读者欢迎。 这本《道咸宦海见闻录》是一部自敍年谱,作者张集馨生前并没有为它取名,《张集馨自订年谱》《椒云年谱》都是后来的研究者、传钞者所为的。编者依据这部年谱的特点,名之为《道咸宦海见闻录》。
鲁迅编印《北平笺谱》,一方面是为了保存民族的文化遗产,一方面是为新生的艺术提供营养。今天西冷印社的同志们与费君重印此书,意愿当亦同此。联想起四十年前的往事,编者就更加感念西泠印社和千千万万为传承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的普通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历经多少劫难,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其所以能重新萌芽以至葱笼茂盛,绿遍天涯,不仅需要“春风”,更需要土壤,那土壤就是甘为文化献身的广大普通民众。 《北平笺谱》共收笺谱三百三十二幅。西泠印社出版社除了以宣纸按原貌大小重印、制作成高档精美的线装书外,还选编其中的近七十幅印成《北平笺谱精选》,以满足普通读者的需求。
記載明萬曆至崇禎時期北方地區史實的史書。清初無錫計六奇(1622~)撰。六奇字用賓,號天節子,別號九峰居士,江蘇無錫人。全書共二十四卷,起自萬曆二十三年(1595)清太祖努爾哈赤興起東北,止於崇禎十七年(1644)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分年記事,于崇禎一朝尤詳,李自成入京後史事,幾乎按日排比。每年之中,又以紀事本末體逐事標立名目,內容大多涉及晚明農民戰爭、階級矛盾、民族關係等,取材廣泛,記事有序。因成書于康熙初年,上距明亡為時不久,史事大多無誤,但也有傳聞、迷信不實之處,由於清初文禁,是書列入禁毀之列,未能付梓。嘉慶、道光年間有北京琉璃廠半松居士木活字本刊行,但已經芟改,非計六奇原本。以後又有圖書集成局石印本、商務印書館鉛印本等行世,內容與半松居士本雷同。後在杭州、常熟發現清初抄本,較通行
李秀成供词版本流序,以上述四种为主,余则不足论。 李秀成(一八二三年至一八六四年),广西藤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随舅父读书两年,因家贫不能多读,遂于村塾帮工以补家用。一八五一年参加太平军。一八五三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得杨秀清保举为右四军帅,继而升任后四监军,驻防天京城外高桥。同年秋,李秀成跟随石达开去安徽巡查民务,得石达开赏识。一八五六年,在救镇江和破江南大营两役中立功,委为地官副丞相。一八五七年十月,封合天侯,任副掌率之权,提兵符之令。因上请洪秀全重用翼王,疏远安王、福王而遭严斥,被革除封爵。一八五八年,任后军主将,与陈玉成同为军率。越年封忠王。一八六零年夏,李秀成与陈玉成、李世贤再破江南大营,攻占常州、苏州、嘉兴、松江等。一八六三年自丹阳回天京护都,力劝洪
《山右丛书 初编》是1934年由山西省文献委员会编纂的一部汇集晋人学术著作的大型古籍丛书。山西大学、山西社科院等学术机构集中各方力量对其进行点校,并专门成立山右历史文化学院这一机构来统筹安排,耗时近5年。原书为套装,合计12册,为方便读者阅读,特推出单行本。 《续尤西堂拟明史乐府》(外二种):本书原为《山右丛书?初编》的第三册,由《尚书考辨》《顾斋遗集》《续尤西堂拟明史乐府》等三部分组成,是清代山西学者的个人文集汇总,有对旧经学术的研究,也有个人诗文。
《台州丛书》汇集宋至清代台州人之遗著,为清代全国早的地方性丛书,丛书只刊刻甲、乙两集,共10种,编辑者是清代礼学家、藏书家宋世荦。《台州丛书》的编辑保存了富有学术价值的台州乡邦文献,弥补了有些地方史料的不足,对后来者编辑一郡之丛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台州丛书乙集包括赤城志、赤城集、滇考、道南书院录、台学源流五种
唐长孺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古代史分期魏晋封建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一生治学谨严,论著宏富。《唐书兵志笺正(外2种)》为《唐长孺文集》之一种,本册收入唐先生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两部名作《唐书兵志笺正》与《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所有制的发展》,另外收入了唐先生多年讲授、曾内部刊印的《魏晋南北朝史籍举要》。
余正焕、左辅、张亨嘉编撰,邓洪波、梁洋、马友斌校注的《城南书院志校经书院志略(湖湘文库)》不分卷,但分经史子集四部,著录院藏之书403部,计3714本,凡10550卷。书名之下,各记作者、版本、卷数、函数等内容。《条款》六则,皆图书保管,借阅等具体规定,体现当年图书馆事业的管理水平。
《林次厓先生文集》是一部比较全面反映林希元从政、治学、交游等方面的重要文献。共十八卷,其中包括奏疏、书、揭帖、序、记、碑、论、议、杂著、墓志、墓表、祭文、哀词等多种文体,十六卷;各体诗两卷。附录包括了该书提要以及各类志书中所收录的《林希元传》等。该集既是研究林希元政治见解和经世之学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正德、嘉靖年间历史和政治的重要史料。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梁玉绳编著的《史记志疑(上中下)》对《史记》中的错误作出了不少校订,对其疑难之处提出了许多值得参考的意见,并对于三家旧注的缺略,作了不少补充。为读者阅读了解《史记》提供了方便。
《册府元龟》共1000卷31部1116门,它虽与《太平御览》卷数相同,但各卷容量较大,所以总字数约超《太平御览》一倍,有940 余万字,在《四库全书》中是仅次于《佩文韵府》的第二部大书。这部书的编纂目的是“欲载历代事实,为将来典法,使开卷者动有资益”,编纂的特点是所采资料不改旧文,不恰时原文下加注,资料范围都是正经正史,每部前有总序,每门前有小序,言简意赅,有助于使用本书。但因所采多为常见书,不注资料出处,以至自宋至清不为学者所重视。直至近代,始为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所注意并予以肯定和提倡。这部书材料丰富,引文整篇整段,自上古至五代,按人事人物,分门编纂,以年代为序,凡君臣善迹、奸佞劣行、礼乐沿革、法令宽猛、官师议论、学士名行,无不具备,可以说概括了全部十七史。它所收的史书又都是北宋以前古
左丘明编著的《春秋左传》是我国现存早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儒家经典之一,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二春秋》三传》。约成书于战国中期(前四世纪中叶》。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七二二》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四六八·二百五十余年间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国十二公为次序,以史实解释《春秋》,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当时的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