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2册)》共三十六卷,较为全面地记载了从陈霸先建国到陈叔宝时被隋所更时期的历史,是现存的关于陈朝历史的比较原始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除政治、军事外,《陈书(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2册)》在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都保存了一些资料。
玄奘(六〇二 六六四)俗姓陈,洛州偃师(今属河南)人。唐太宗时高僧,世称三藏法师。曾于贞观年间游历印度,于贞观十九年(六四五)回到长安,译经同时奉敕撰写《大唐西域记》,翌年书成。 正文末有辩机跋记,叙在长安跟随玄奘撰录《西域记》过程。辩机,大揔持寺沙门,曾为玄奘译经场之证文。 该书记述玄奘往印度取经过程中亲身经历和传闻所知,凡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之山川胜迹、风土人情,乃当时南亚次大陆、中亚西亚及我国新疆之真实记载,是研究该地区之珍贵资料。
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增订本)》全三册,中华书局出版的增订本,比原先的版本更为翔实,篇幅上也有很大的增加。其中百分之八九十都经过改动。搜罗的范围更为广泛,而且又吸纳了极新的研究资料。
本书收龙榆生专著三种。《中国韵文史》,是韵文专史,为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丛书 之一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8月出版。《宋词讲义》,应是龙氏执教中央大学时的讲义。《词曲概论》为龙榆生195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所撰讲义。
本书由《大美联邦志略》、哈佛所藏《亚墨理格洲合省国志略》残卷、《美理格合省国志略》三部分组成。初版成书于鸦片战争前,于1837年写成,1838年在新加坡刊刻,带入广州,是中文世界的*本美国史著作,曾受到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的重视。
? 《东京梦华录注》是作为研究北宋汴梁的重要资料而收入《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的。195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鄧之诚先生的《东京梦华录注》,到目前为止,是这部书的注本,它提供了不少可以和原著相互印证的参考资料,因此,《选刊》决定采用鄧注本。在印行前,除对鄧注的个别条目作了删除以外,其它皆未改动。
◆ 本书是从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馆藏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全宗档案中,选取部分满文档案,将其译成蒙古文、汉文,并以这三种文字出版。 ◆ 起止时间为民国八年至民国十七年。内容涉及政务、机构职官、军事、政法、民族、外交、财政金融、宗教、文教、交通等,对研究呼伦贝尔地区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吕氏春秋集释(1-10)(套装共10册)》是吕不韦招集一批以反动儒生为主的“食客”编成的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是一部尊儒反法鼓吹复辟奴隶制的反动著作在思想上它鼓吹“天命”论在政治上它发展了孔丘“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反动路线颂古非今鼓吹复辟分裂和倒退久吕氏春秋》表面上对各家学说兼收并蓄实际上在“杂家”的幌子下宣扬儒家学说对法家进行攻击它是两千多年前尊儒反法思潮的产物在当前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是一个很有用的反面教材现将许维的《吕氏春秋集释》影印出版供批判用。
本书由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亲自编撰,是供明神宗(万历皇帝)幼时阅读的教科书。由一个个小的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 圣哲芳规 讲述了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下篇 狂愚覆辙 剖析了历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祸。书中的插图是明代的木刻版画,线条简单,轮廓清晰。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宋代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末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122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对于个人来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历史,是远去的当下,因此,大到一个民族,小到每一个人,了解一下自己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都是非常必要的。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述:〔普及中国史,提倡大国学。〕本书是一本立足于普及历史知识,弘扬国学的书,全书像画卷一样,将一幅幅生动的中国历史图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本书的出版发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
《左宗棠全集(套装共15册)》包括《左宗棠全集:秦稿(1-9)》、《左宗棠全集:附册》、《左宗棠全集:家书诗文》、《左宗棠全集:札件》、《左宗棠全集:书信(1-3)》。左宗棠(1812~1885)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十分重要而又极其复杂的人物。他比曾国藩仅小2岁,与曾同时而齐名,都是清末湘军首领,共同镇压过太平军和捻军;又都是清末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力行者。而他比曾国藩晚逝世13年,较曾进行了更多的历史活动:先是领军镇压陕甘回民起义;继之大举督师西征,歼灭入侵新疆达15年并获得英、俄等国支持的西亚浩罕汗国阿古柏匪帮,收复祖国辽阔领土新疆,并促成新疆建省,推进西部开发;后人值军机、总督两江、督办福建军务,病殁于抗法前线。他是一位很值得深入研究的历史人物。自左宗棠逝世后的百馀年来,人们对他的生平和思想,对他的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官方敕令编撰的二十四部史书的總稱,由清代乾隆皇帝欽定匯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魏书》、《北齐书》、《周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等而成。《二十四史》是中国一部完整的官修史书總集,是记载和研究中国歷史的全面、權威的著述,具有无舆倫比的史料價值和極高的文学价值。 《二十四史》卷帙浩繁、记事久远、前后连接形成完整联系。全书共计三千二百 卷,约四千万字,篇幅之宏伟,史料丰富*。全书记叙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崇祯十七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杰出的历史人物、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等各个
史学名著。记载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现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南宋刻本仿真线装出版。
本书分古代、中世纪、近代上、近代下、现代、当代六卷,所述历史始于原始社会止于1996年初。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英国大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
《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不僅记录了三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相关人物以及在学衍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術上有贡献之人,还记载了圆内少敦民族和鄰国的历史。其书以魏为正统,魏志列全书之首,稱曹操、曹丕、曹叡为帝,除刘僃父子和孙權稱主外,孙亮等都稱名,蜀、吴君主即位,都记魏的年虢,以明正朔所在。 《三国志》成书前,魏、吴雨囡已先有官修及私撰的史书,如王沈的《魏书》、魚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这三种书是陈寿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国名书,由陈寿自己采集资料写成。陈寿对于材料的取捨比较審慎,文字也以简潔见长,“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質直过之”时人稱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历史不是抽象的文字叙说,应该是充满美感的、直观的历史。为此我们特意出版了这部《中国通史》,本书以朝代为序,并独创了特具中国特色的图史体系,丰富的人物图、文物图、军事图和图片说明组成了一部前所未有的图说中国史,让读者赏心悦目,又丰富知识。
(约800万年前~约公元前2000年)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800万年前的云南腊玛古猿化石,到300万年前的湖北南方古猿的牙齿化石,再到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化石,向我们讲述着中国这块土地上早期人类进化的轨迹。在此后170万年的时间里,由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丰富多彩的石器文明遗迹和神话传说为我们勾画出了夏王朝以前中国先民的文明化进程。 8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化石代表着早直立行走的人类,5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已经懂得制作简单的生产工具。他们不仅学会了使用火,而且采用打击制造的石器捕猎动物,同时采撷植物的果实。10万年前的大荔人和许家窑人,完成了向智人的过渡。山西、河北、内蒙古、宁夏等地都出土了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山西丁村的三棱尖状器,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新石器时代约从公元前6000
鲁迅编印《北平笺谱》,一方面是为了保存民族的文化遗产,一方面是为新生的艺术提供营养。今天西冷印社的同志们与费君重印此书,意愿当亦同此。联想起四十年前的往事,编者就更加感念西泠印社和千千万万为传承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的普通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历经多少劫难,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其所以能重新萌芽以至葱笼茂盛,绿遍天涯,不仅需要“春风”,更需要土壤,那土壤就是甘为文化献身的广大普通民众。 《北平笺谱》共收笺谱三百三十二幅。西泠印社出版社除了以宣纸按原貌大小重印、制作成高档精美的线装书外,还选编其中的近七十幅印成《北平笺谱精选》,以满足普通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