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贞观初年,谏官魏徴及大臣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从先前历代帝王治国资政的史料中撷取有关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精要,汇编成为《群书治要》,自成书之日起,就成了一部匡政巨著。该书上起五帝,下迄晋代,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撷取精华,按照经、史、子分门别类,可以说是唐朝的“四库全书”,开启了大唐盛世三百年,影响中华文化千余年。
本书拟利用内外证互相结合等方法,在朱季海先生《南齐书校议》之基础上,对中华书局点校本所存在的校勘及标点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全面考证辨析,力求得出较为准确之答案。以作为朱季海先生《南齐书校议》的补充,也可供《南齐书》再版时参考,并使南朝历史的研究者能比较方便地获取较为可靠的手资料。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宋代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末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122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本书即是对中国数千年历史反思基础上撰就。内容涉及年号、国号、政变、地名、人物等等,作者写来饶有趣味,引人深思。
这 一本别开生面的识字书。准确的组词、造句、形象的图画、独具匠心的内容设计,适应于学前儿童识字的需要。希望它是家长教子的得力助手。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
《典故纪闻(元明史料笔记)》(作者(明)余继登)内容简介:典故纪闻一书,为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尤其是关于典章制度等方面提供了有用的史料,有些史料不见于它书的记载,或它书记载不详,就* 值得重视了。 《典故纪闻(元明史料笔记)》具体的内容,卷二记载:国初,中书省让役法,每田一顷出丁夫一人,不及顷者,以别田足之,民力劳困,岂能独安?自今凡有兴作,不得已者,暂借其力,至于不急之务,浮泛之役,宜为之。 《典故纪闻(元明史料笔记)》初刻于明万历时,后来丛书集成又几经排印出版。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本书的出版发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
《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内容包括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贞观君臣对致治之道的讨论,涉及古代国家治理中的许多重大问题,集中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和“贞观之治”的政绩。不但为研究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唐初政治的重要历史资料,其治国理政的不少思想理念、方针政策也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吸收借鉴。近年来更是被运用到许多企业部门的管理模式中去,极具现实意义。 为便于读者了解和鉴赏《贞观政要》思想的精华,我们特约请朱义禄教授主编《贞观政要鉴赏辞典》。《贞观政要鉴赏辞典》全书正文以《贞观政要》40篇内容为主体,加以精到的注释、分析和鉴赏,并对《贞观政要》中为人耳熟能详的名句隽言也作了鉴赏。另将《<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