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著作:读通鉴论(套装共3册)》是明末清初卓越思想家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全书30卷,其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是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以陈寅恪执教期间备课讲义及其它零散史学原稿结集出版,为海内首次付印。遵作者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数异体字。 这本书中纠正了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王遵绝无功业之说。列举史实,证述遵在东晋初年,团结江东境内诸政治社会力量,共同抵御北方盛强胡族之侵略。当时中国之文化,因而得以保存,故其功实不可没。文中又分析南来北人之社会階層及居住地域,并论其与后来南朝史事之关系。篇末附载近年广州出土晋墓磗铭,亦可供治史者之参证。
《吕氏春秋治要》,是群书治要五十卷里面第三十九卷。《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这个“治”是政治,是治国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荟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
《孙卿子治要》,是群书治要五十卷里面第三十八卷。《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这个“治”是政治,是治国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荟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孙卿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赵人” 司马贞 索隐:“名况 。卿者,时人相尊而号为卿也……后亦谓之 孙卿子 者,避 汉宣帝 讳改也。”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皇宋十朝纲要校正(套装上下册)》是记载北宋九朝及南宋高宗朝的编年体史书。每帝首卷列举年号及宰相、参政、枢密使副、使相、三司使、御史中丞等姓名。载科举之年取士数与州府废置。然后按年代顺序记朝廷大事。《四库全书》虽未予著录,但其中间有《续资治通鉴长编》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未载之史料,是宋史研究的基本书之一。《校正》为本书的首次整理,足资研究者阅读利用。
《宋论》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代表作。通过对宋代历史整个过程及诸多细节的历史考察,探讨宋王朝怎样由盛而衰而灭亡。作者将整个整个王朝的帝王将相都放到这个问题下面进行审视评鉴,对宋代不少人物的所作所为和历史影响都有独到的见解。本次约请专家对《宋论》全文进行仔细校勘、详细注释、畅达翻译,以便现代读者了解其深刻思想。
《左史比事》是一部晚清知识分子所撰读史杂记,作者集中运用比较史论的方法,对产生自先秦至明末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参照《左传》所载人物和事实,作了总结性的评论和分析,其中不乏作者的真知灼见。由于作者身处列强入侵的清末,加之作者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在字里行间体现出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作者以史为鉴、资政济世的用心亦十分显明。今人正宜视其为晚清一般知识分子的忧思录,来加以关注和研读。鉴于该书原刻仅存孤本,晚清以来的目录学家和藏书家均未寓目和著录,今将其点校并注释出版。
《群书治要》乃唐初文臣魏徵、褚亮、虞世南、萧德言等受太宗之诏令,节录浩瀚典籍之精华,所作资政镜鉴之书。是书乃古圣先王修齐治平之精要,自经、史、子一万九千多卷之书中节录而成,可谓字字珠玑?nbsp;史载,太宗于此书常手不释卷,日夜读之,欢喜无量。然此书亡于唐末兵戎,继而流落东夷。日本天皇、臣子视为圭臬,经筵屡次宣讲,曾创日本两朝盛世。是书至清末重回本土,然知者甚少,惜此中华治世之宝典,埋没于世久矣。《易》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群书治要》乃古圣先贤前言往行之精要。今人读之,篇幅仍巨。编者乃择录治要之嘉言懿行,以欲时人得览治要之精粹。今人除非不读,读之,必获深益也。经由此书,转而进读《治要》,则其益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