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著作:读通鉴论(套装共3册)》是明末清初卓越思想家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全书30卷,其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是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
讀通鑑論三十一卷、九百一十二論,為船山重要之史論專著,以鈔本形式沉埋多年,至清末漸為世人所知,即獲得學者之極高評價。梁啓超謂:『清初諸師皆治史學,欲以為經世之用。王夫之長於史論,其讀通鑑論、宋論皆有特識。』郭嵩燾謂:「王船山先生通鑑论出,盡古今之變,達人事之宜,指論明確,使後人無復可以置議。故嘗以為讀船山通鑒論,歷代史論可以廢。』
《六韬 隂谋 鬻子治要合刊》,是群书治要五十卷里面第三十一卷。《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这个“治”是政治,是治国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荟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韬》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3]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鬻子》作者是
这本书以陈寅恪执教期间备课讲义及其它零散史学原稿结集出版,为海内首次付印。遵作者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数异体字。 这本书中纠正了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王遵绝无功业之说。列举史实,证述遵在东晋初年,团结江东境内诸政治社会力量,共同抵御北方盛强胡族之侵略。当时中国之文化,因而得以保存,故其功实不可没。文中又分析南来北人之社会階層及居住地域,并论其与后来南朝史事之关系。篇末附载近年广州出土晋墓磗铭,亦可供治史者之参证。
《吕氏春秋治要》,是群书治要五十卷里面第三十九卷。《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这个“治”是政治,是治国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荟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
《孙卿子治要》,是群书治要五十卷里面第三十八卷。《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这个“治”是政治,是治国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荟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孙卿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赵人” 司马贞 索隐:“名况 。卿者,时人相尊而号为卿也……后亦谓之 孙卿子 者,避 汉宣帝 讳改也。”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皇宋十朝纲要校正(套装上下册)》是记载北宋九朝及南宋高宗朝的编年体史书。每帝首卷列举年号及宰相、参政、枢密使副、使相、三司使、御史中丞等姓名。载科举之年取士数与州府废置。然后按年代顺序记朝廷大事。《四库全书》虽未予著录,但其中间有《续资治通鉴长编》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未载之史料,是宋史研究的基本书之一。《校正》为本书的首次整理,足资研究者阅读利用。
《宋论》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代表作。通过对宋代历史整个过程及诸多细节的历史考察,探讨宋王朝怎样由盛而衰而灭亡。作者将整个整个王朝的帝王将相都放到这个问题下面进行审视评鉴,对宋代不少人物的所作所为和历史影响都有独到的见解。本次约请专家对《宋论》全文进行仔细校勘、详细注释、畅达翻译,以便现代读者了解其深刻思想。
《史通》是由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作,是我国*早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该书分内外篇,共20卷,此书尽显刘知几提出的史学家必须兼具的 史学三长 。可以说《史通》的成书对于后世史学理论的发展意义深远,乃至逐渐形成一门显学 史通学。后世学者注释《史通》者尤多,而以清人浦起龙的《史通通释》较晚出,而能更好吸取前人的校释成果。难能可贵的是,浦起龙在校释《史通》时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每篇都有按语,其后再注明《史通》所引典故出处,大大提高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利用价值。此外,本次出版的《史通通释》后面还附有陈汉章的《史通补释》、彭仲铎的《史通增释》,更能让治学者在兼采众家之长中有所获。
章学诚著作《文史通义》想挽救当时的学风。他在《上辛楣宫詹钱大昕》的信里说:“世俗风尚,必有所偏,达人显贵之所主持,聪明才俊之所奔赴,其中流弊必不在小。载笔之士不思救挽,无为贵著述矣。苟欲有所救挽,则必逆于时越。”他看到当时学风的流弊,想加以挽救。
《左史比事》是一部晚清知识分子所撰读史杂记,作者集中运用比较史论的方法,对产生自先秦至明末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参照《左传》所载人物和事实,作了总结性的评论和分析,其中不乏作者的真知灼见。由于作者身处列强入侵的清末,加之作者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在字里行间体现出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作者以史为鉴、资政济世的用心亦十分显明。今人正宜视其为晚清一般知识分子的忧思录,来加以关注和研读。鉴于该书原刻仅存孤本,晚清以来的目录学家和藏书家均未寓目和著录,今将其点校并注释出版。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 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八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十八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根据《新唐书》记载如下: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诏魏征、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书博而要,曰: 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公等力也! 赉赐尤渥。《群书治要》一书,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经、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 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的治世宝典。本书根据《群书治要》元和二年本、《群书
《廿二史考异》一百卷,清钱大昕撰。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少詹事、广东学政。乾隆四十年(1775)丁忧后不复出仕,专心著述。先后担任南京钟山书院、松江娄东书院、苏州紫阳书院院长。居苏州尤久,年七十七卒。《廿二史考异》全书自《史记》、《汉书》,迄《金史》、《元史》,即从二十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明史》,又将司马彪《续汉书》的八志,从《后汉书》分出,别立为《续汉书》二卷,所以总目实际列出二十三史。
《群书治要》乃唐初文臣魏徵、褚亮、虞世南、萧德言等受太宗之诏令,节录浩瀚典籍之精华,所作资政镜鉴之书。是书乃古圣先王修齐治平之精要,自经、史、子一万九千多卷之书中节录而成,可谓字字珠玑?nbsp;史载,太宗于此书常手不释卷,日夜读之,欢喜无量。然此书亡于唐末兵戎,继而流落东夷。日本天皇、臣子视为圭臬,经筵屡次宣讲,曾创日本两朝盛世。是书至清末重回本土,然知者甚少,惜此中华治世之宝典,埋没于世久矣。《易》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群书治要》乃古圣先贤前言往行之精要。今人读之,篇幅仍巨。编者乃择录治要之嘉言懿行,以欲时人得览治要之精粹。今人除非不读,读之,必获深益也。经由此书,转而进读《治要》,则其益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