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胜览这部书在祝穆生前已经写就,並刻印成册。全书分为前集四十三卷,后集七卷,续集二十卷,携带遗一卷。前集自浙西路起,至海外四州止;后集为淮东和淮西两路;续集自成都路起,至利西路止;拾遗则自览安府至绍熙每府州各補数条,各集之末又有简短的告白。 该书的元刻本不少,单北京图书馆就收藏有三种,其它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图书馆、杭州大学图书馆、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等也都有收藏,收藏元刻残本的还有福建省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哈*濱图书馆等单位。 清代没有刻印过方舆胜览,但有很多新的抄本问世。除四库全书抄本外,我们这次还看到了北京图书馆的昆山徐乾学傅是楼抄本、上海图书馆的江苏缪庭桂震无处齌抄本、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的孔氏嶽雪楼抄本。这四
一百多年前,小渔村一跃成为“东方巴黎”,黄浦江边的泥滩变成了屹立至今的外滩万国建筑群,世界各地的冒险家奇迹般地打造出一座不夜城。从那时起,上海便如同一辆承载着都会气质的高速列车,飞奔向前永不停歇。 本书精心策划的特色章节,帮助你计划行程,让你出游 省心,收获 多。 体验和 景点:时间不够的话,就从它们先入手! 当地人 :带你像当地人一样深入目的地。 轻松了解:有些好续的当地背景知识,机你进一步认识目的地。 行前参考和生存相南:实用的贴心握示,让旅流 轻松。
本书从江苏历代旧方志中选辑各地风景名胜图310幅,按照江苏现行行政区划顺序排列,涵盖现行江苏十三个省辖市,后附泗州。本书线装一函四册。线装单面印制,最大程度地还原原图原貌。这些地图是古代江苏地域的自然人文记忆,直观展示了历史上江苏人民生存生产的活动环境。本书直观展示了江苏各地区名胜的历史面貌,如 凤凰台 杏花村 长干里 等地,这些地方不仅有绘图,而且在图上标注有该名胜的具体位置,足以让人按图索骥,凭幽吊古,并由此激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所选名胜图,大都绘于清康熙乾隆年间,是极好的清中叶时期的精美版刻画艺术的代表。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初期北魏郦道元的著作。从形式上说,全书是他对三国时代成书而不知作者的《水经》的注释。但是在内容上,它不仅比《水经》大20多倍,而且丰富生动,所以成为一部脍灸人口的不朽名著。历来对此书有许多崇高的评价,明末清初的学者张岱曾经评论:“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跋寓山注二则》,《娜嬛文集》卷五),《水经注》在描写风景方面的声誉可见一斑。《水经注》共四十卷,原是朝廷藏书,直到宋初,尚未缺佚,如《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等所引,有许多都不见于今本,可以为证。到北宋景祐年间(公元1034-1038年),朝廷编修《崇文总目》,发现已缺佚五卷,所以宋初引及的河流滹沱水、泾水、(北)洛水等,都不见于今本,当在缺佚的五卷之内。而今书仍作四十卷,则是后人整理时分
该书是世界上*部广泛系统地探索和记载岩溶地貌的地理学巨著。作者徐霞客自22岁开始出游,以三十多年时间,东渡普陀,北历燕翼,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及于当时十四省,开创了我国地理学上实地考察自然,系统地观察、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详细记录了徐霞客毕生大部分行迹所至、观察所得。既是科学著作,也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文学游记,同时也是历史实录,其旅游之专、行程之长、篇幅之巨和内容之丰富是无与伦比的,被誉为 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
国史所以明历代之兴替,家乘所以存世系之渊源,邑志所以征一邦之文献,熠示来兹,其揆一也。《天长县志》散佚已久,自爱新觉罗氏人关以迄鼎革,几三百年未加修辑。惟清嘉庆时县教谕张公宗泰慨旧志之残缺,惧文献之无征,乃拾遗鳌订,数历暑寒,惜未竣而改官他邑,仅草成《山川》、《人物》数篇,以系私纂,故名日《备稿》。内缺《风俗》、《食货》两门,虽云未臻完备,而所以资后人者,厥功亦有多焉。百余年来,几经燹劫,其稿犹存,竟为目今本邑纂志之蓝本。主其事者为邑明经刘君增龄,刘系予同学,品端学粹,为同辈敬。居常以邑乘未修为念,以故任职以来,广征博引,就《备稿》缺者补之,谬者正之。其明年,俊奉命移宰是邦,欣逢纂事告竣,将以付椠,征序于予,予曷敢以不文辞?为弁数言,以志乐观厥成云。 *二十三年三月十六日
毕沅是清乾隆朝重臣,科举状元,曾两次出任陕西巡抚。他在陕主政期间,于乾隆四十一年撰成《关中胜迹图志》三十卷,被编入《四库全书》。其书“以郡县为经,以地理、名山、大川、古迹四目为纬,”“考据本末,荟萃诸书”,简而有要,博而不繁,被称为“徵求古迹的渊薮”,是研究陕西历史地理及文物古迹,尤其是周秦汉唐史迹的重要文献。《关中胜迹图志》在学术界早有“孤本难觏”之叹。考虑到此书的《关中丛书》本(即毕沅家刻本)与文渊阁所藏的《四库全书》本编排及内容上有许多不同之处,本书在整理过程中,以《关中丛书》本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为校本,逐条作了较勘,共出校勘记2940余条。本书为2004年全国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重点资助项目,并插有陕西各府、州疆域图、知名山川图及历代古迹图计64幅、159面。本书的出版对陕
《大唐西域记校注(上下)》对唐代玄奘和辩机着的《大唐西域记》进行了详细准确的校注。全书分十二卷。卷一和卷十二是有关中亚的历史、地理、民族和语言等方面的释文;卷二至卷七是印度地理、历史方面的释文。
吴江的文化底蕴深厚,是前人留给今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要让全社会认识它,就必须进行开发和挖掘,使之发扬光大。 《道光吴江县志汇编》由《吴江县志续稿》、《震泽县志续稿》和《松陵见闻录》合辑而成。三志均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 1850)。吴江市档案局将三本志稿点校合刊出版,是整理旧方志的成果,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和继承。
《舆地纪胜》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总志著作。此次对《舆地记胜》进行校点整理,以清道光刻惧盈斋本为底本,并参校北图藏清钞本、清咸丰刻粤雅堂本。在校点整理过程中,精校了宋以前正史之《地理志》、《州郡志》 部分,以及《华阳国志》、《水经注》、《元和郡县志》、《通典·州郡典》、《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方舆胜临》、库本、粤雅堂本、丛书集成初编本《舆地碑目》、《蜀碑记》、《蜀舆地碑记目》、《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引用《舆地纪胜》渐分。并广泛参校了《纪胜》一书中所涉及到的历代正史、别史、类书、笔记小说、诗文总 集、别集等等,参引书目多达数百种。 《纪胜》一书出现错误的原因非常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王象之所依据的史籍本身就有错误,尤其是所依据当时编纂的
《王应麟著作集成:诗考·诗地理考》介绍王应麟博学多才,著作宏富,其学术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清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八于困学纪闻提要,称“应麟博洽多闻,在宋代罕其伦比”,实际则不仅仅是宋代,在我国学术发展史上,王应麟堪称流学者。如梁启超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即称“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为清代考证学先导”。
《越绝书》是我国早的一部地方志。它以吴越二国兴衰为主线,纪述史地诸事。其时间上自吴太伯,下迄后汉,其内容涵盖人物、地理、都邑、建置等门类,颇能见当时政治、军事、经济、物产、文化诸方面情况。《越绝书》所存之史料,可与《左传》、《国语》及《史记》互相印证,补充其不足,为研究先泰及两汉时期吴越地区史地之重要著作。 《越绝书》之作者,历代多有争论。其实非一时一人之作,盖战国后人所为,而汉人又附益之,至东汉,由会稽袁康、吴平整理,写成定本传世。历时久远,卷帙有所散佚,今本为内传四、内经三外传十三,合为十九篇,分十五卷。 《越绝书》历代屡经传刻,版本众多。本次整理,以文澜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其他传世较好版本,并吸收古今学者诸多研究成果,细加考订,择善而从,力求其善。又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读史方舆纪要(套装全12册)》清初地理着作。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顾祖禹(1631-1692)撰。祖禹字景范,号宛溪先生,江苏无锡人。他自顺治十六年(1659)开始编纂该书,前后历时二十年成稿。全书共一百三十卷。首为历代州域形势九卷,记述历代王朝的盛衰兴亡和地理大势;次为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一百十四卷,分叙其名山、大川、重险,所属府、州、县及境内部分都司卫所的疆域、沿革、古迹、山川、关津、镇堡等,并记载其地发生的历史事件,考订其变迁,剖析其战守利害;再为川渎异同六卷,专叙禹贡山川的经流源委及漕河、海道;末为分野一卷。另附《舆图要览》四卷,内容有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九边、黄河、海运、漕运及朝鲜、安南、海夷、沙漠等图。全书参考二十一史、历代总志及部分地方志书达百余种
内容简介: 《山海经》被称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另两种为《周易》和《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不详。书中保存了大量上古时期的历史、地理、神话、风俗等资料。因地名沿革、风俗变迁,给今人解读《山海经》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迄今为止,未见真正适合普通读者需要的读本。 本书原文以清代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为底本,参考并综合了当代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在尽量保留《山海经》古本原貌的基础上,充分反映《山海经》研究的*进展;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书对生僻的字及多音字均标注拼音,而且在标注拼音时,一律以权威工具书为依据,以确保注音规范,并配有对该文字的配图或导读,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