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壬是我国古老的预测吉凶的方法之一,位列三式之首。本书为《故宫珍本丛刊》之一,以清康熙内府刻本为底本整理而成。共分为两部分:直指和析义。直指简明扼要地介绍六壬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析义则对六壬所可能产生的每一课(以六十甲子纪日配每日十二个时辰共可得720课)的意义进行了分课解释。 整理者在保持原著风貌的前提下,用通俗的语言及实例对全书做了详尽分析,逐课讲解,便于雅俗共赏,是六壬研习者案头推荐之书,也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
《玄隐遗密〉由《九真要》《九常记》《黄帝内经》(太乙版)《阴阳大论》四部分组成。皆是以自然现象、天地形物的变化来探究、阐释人体脏腑功能,用天地之理讲医学、讲人体的古典医学。皆是在道家、道教医学人士中,主要以口口相传、师徒相传的形式保存下来,至今未有刊行。其中〈黄帝内经〉与现在通行本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篇幅、内容,环是理论观点都有颇多差异。再如〈九常记〉所论之脏腑,是中医脏器学的开始,是五脏六腑说形成之前对人体器官认识的雏形。学习研究本书,可以使读者知晓在现在通行的中医理论学说之外,不同的学说和认识。
石涛专著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共十八章,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 搜尽奇峰打草稿 ,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 借古以开今 ,反对 泥古不化 。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大影响。
《饮膳正要》是我国早从营养卫生和健康长寿的角度来论证烹饪调和的一部文献,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国乃至是世界上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对传播和发展中国卫生保健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该书的名称虽为《饮膳正要》,但内容包括了医疗卫生,以及历代名医的验方、秘方和具有蒙古族饮食特点的各种肉、乳食品,明代名医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也引用了该书的有关内容。所以,《饮膳正要》一书,对于研究与传承中国的医药、食疗和蒙古民族的医药科技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饮食文化便是其中之一。任何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日常的饮食。而每个民族又因自然环境的差异、所从事的物质生产不同,以及历史上各自形成的宗教信仰
本书收集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慧故事一千余则,依内容分为十部二十八卷。书中故事,多数信而有征,真实生动,上至政治家高瞻远瞩、治国平天下,军事家运筹帷幄、克敌制胜,下至平民全身持家、排忧解难,妇女儿童高见卓识无所不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本书深受*主席的喜爱,是他评点*多的一部笔记小说。此次出版,收录了*对本书的全部评论,值得读者认真阅读。
《通俗伤寒论》是清代名医俞根初著,经何秀山选按整理后,又经其孙何廉臣校勘增订 ,最后由曹炳章重为参订,将原书增为四编、十二卷 、十二章。俞氏生活地方地处江南卑湿,外感湿邪为患,多夹杂证,该书以外感病立说,折衷仲景之学,参以朱肱、方中行、陶节庵、吴有性、张介宾等医家的医学理论,以六经辨证的理论用于各种外感病(包括寒、温两类感证)的论治,参以八纲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详细论述了外感病的诊断方法、辨证原则、方药配伍及病后调理方法。内容包括伤寒要诀、病理诊断、证治各论(伤寒本证、伤寒兼证、伤寒夹证、伤寒坏证、伤寒复证)、调理诸法。全书内容系统,论述详明,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被后世称为绍派伤寒的奠基之作。本次整理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的1934年《何氏医学丛书》上海六也堂书局铅印
本书为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1900-1980)的代表作之一。 大塚敬节先生秉承“汉方医学研究,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之说,毕生坚持持续研究《伤寒杂病论》。 大约从一九七二年秋季,大塚敬节先生开始执笔编写一部对于《金匮要略》解说的书籍,从一九七三年一月开始,以《金匮要略研究》为名,在财团法人日本汉方医学研究所的月刊会志《活》上连载。这项工作至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完成,跨越七年。 在《金匮要略研究》一书中,大塚敬节先生对于不出方药的条文大多轻轻放过,而对于方药着力尤深,包括药物的用量、加减和适应范围等。书中先生习惯于在“注释”栏目中讲药物,在“应用”栏目中讲方剂,并且注意和现代医学相结合。
陶弘景以附经为说的方式整理魏晋以来流传的《本草经》传本,编成载药730种的《本草经集注》,该书采用朱墨分书合本子注的形式,使《本草经》原文与名医添附的内容判然有别。唐代显庆年间官修本草,即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为蓝本,拓展成《新修本草》,宋代开宝、嘉祐官修,皆沿用唐代传统,所以《本草经集注》的主体部分通过《证类本草》得以保留下来。本次整理为辑佚复原,以宋本《证类本草》为主,利用敦煌、吐鲁蕃出土的《本草经集注》残本及《新修本草》残写本,优选地恢复失传700年的《本草经集注》。
王孟英是清朝著名的医学家,也是当时著名的温病学家代表之一,创立了后世的温病学派。其医案影响巨大。张山雷也是清末名医,他认为王孟英的医案“临证轻奇,处方熨贴,亘古几无敌手”,推崇备至,他对王孟英医案的点评也很有价值。精选王士雄医案进行评点剖析,作为浙江兰溪中医学校内科教材,好评如潮。今将其析出为,重新分类,原文照录(需要解释者用“编者注”形式加以说明),并在案末附“原案”及出处。
邵兰荪是清末民初的江南名医,是绍派伤寒的杰出临床大家(绍派伤寒是浙派中医十大流派之一,列入重量非遗项目)。他一生忙于诊务,无暇著述,并无专著存世,只有部分药方因病者服药后有效而被收藏留存。《邵兰荪医案续集》(史介生稿本)是首次发现的由史介生编辑的邵兰荪医案真迹。此书原稿为未完成的手稿本,经原文解析、去重去残,可保留医案达700则,涉及668个病例,超过已经出版医案的总和,且其分类与《邵兰荪医案》一脉相承,医案类别更加丰富(共42类,多于《邵兰荪医案》的31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全书采用高清扫描原图222张,完整呈现史介生稿本原貎,后附释文,图文对照,方便研究、学习。医案分四卷,病证分类遵循手稿分类法,按医案顺序,标注序号。附卷收载《律正表》、《邵兰荪学术思想探讨》、《中药剂量的传统记录方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北齐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 家训 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这是中国历史上部著名的传世 家训 ,颜之推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在生活、仕宦、处世、文章、修养等各个方面告诫子孙。
《医学衷中参西录》,30卷。近代张锡纯著。初刊于1918至1934年间,共7期(相当于7个分册)。书中结合中西医学理论和作者的医疗经验阐发医理,颇多独到见解,并制定若干有效方剂。本书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堪称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当时《山西医学杂志》称之为"医书中第一可法之书",《绍兴医报》称为"医家之书",据《奉天医学杂志》记载,朝鲜人称为"至贵至宝之救命书",而且当时各省立医校多以此为教材。几十年前,该书不失为站在时代前沿的伟著,时至今日,仍是一本授人以巧的杰作。对于指导临床防病治病、科学研究,仍是的参考书。
《孟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种,长于问答辩论,从体裁和章法上为先秦散文走向成熟的典范。共七篇,历来版本较多,各章节分合和注解各家也有不同,东汉赵岐分此七篇各为上下、共十四卷。《孟子》中的政论、对于人的修养和行为的言说,继承了孔子。对 天 、 命 的说法,又稍有不同,并在人性善恶方面的论述上更有所进。自汉朝置《孟子》为五经博士之一,后成为普遍的 四书 之一,早已成为经典中的经典。此次我社将《孟子》列入文华丛书出版,增加了孟子传记、小相、圣迹图。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早、*完善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著作,被历代医家视为“圭臬”,奉为“经典”。它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养生、防治,以及临床各科的内容,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发展及中医学科分化的母体。是学习中医学的之书。本书首先对《内经》的医学与传统文化地位、成书年代及作者、名义和流传沿革,以及学术体系结构内涵和学术特征、历代研究略况等进行了简要叙述,从而使读者对《内经》一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状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继而采用以注为主、校注结合的方式,将《内经》162篇原文,逐篇进行了精要的注释,并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式,逐句做出了通俗直白的翻译。从而将这部年代久远,文辞
本书是《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的“儿科”部分(原卷次401-500)。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二个部分,一为小儿疾病;二为痘疹专论。在小儿一般疾病部分,分为二十五门,包括胎养、诊断以及各种疾病的治疗;在治疗的方法上,除了一般方药外,还有针灸、单方等。在“痘诊”专论部分,详尽地叙述了中医对天花、麻疹经验。对于目前研究中医儿科疗法很是实用;尤其本书選列的文献资料,有一部分录自现已少见的古代儿科名著,因此,除了可供中西医临床参考外,也可供学术研究者的参考。 本书(儿科)分上下两册,这是下册,内容为“痘疹”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