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应该于先秦时期就已成书,我们所看到的三十三篇本《庄子》,是经西晋郭象删订并流传下来的。汉代《庄子》有五十二篇十馀万字,这种五十二篇本到魏晋时期仍然可以见到。魏晋时玄风盛行,庄学渐起,为《庄子》作注者多达数十家,但这些注《庄子》者往往根据自身对庄子的理解和个人喜好,对《庄子》一书的篇目做了的删改,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庄子》版本。郭象以前,主要的《庄子》版本有崔譔本、向秀本、司马彪本。其中崔谟、向秀本为二十七篇(向秀本一作二十六篇,一作二十八篇),司马彪本五十二篇。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郭象三十三篇本,是郭象在五十二篇本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尤其是向秀庄子学成果之后删订的,是郭象对司马彪五十二篇本“以意去取”,并删去其中“十分有三”之后的结果。经过郭象删订的《庄子》,无论从篇章还是
本书是一部专论江右王门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依据黄梨洲《明儒学案》中所说江右王门阳得王学真传,且能救正浙中王门的偏失,不仅论述了王学的分派问题,对江右王门的一群思想家如阳明之亲灸嫡传弟子邹东廓、欧阳南野、陈明水,私淑弟子聂双江与罗念庵,渐离心宗而别走蹊径的弟子刘两峰、刘师泉、王塘南、罗近溪以及江右王门的后劲——进行个案流理、研究和探讨,而且对江右学风的特色,江右王学进行综评,并在附录文中对王阳明亲民思想的事功表现进行归纳的阐明,意在证实宋明儒学者所谓的理学或心学在学术性格上是主实践,而非空谈。
《论语集解校释》是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儒家经书的注释著作,不仅历代史志均有记载,而且今本《十三经注疏》也采用此注。《论语集解》在《隋书?经籍志》中称为“何晏集”,后代目录学著作一般也题作“何晏集解”,只有《宋史?艺文志》题作“何晏等集解”。
甲申春,予始以经翠史课诸生。诸生多未尝用力于载籍,颇苦之。故暇则以《孟子》数章相授,句读而外,于义理亦稍稍提掇,俾其优游涵咏,渐有人途。汉人尝云:《论语》者,五经之观辖六艺之喉衿,此诚具眼之论。以予浅识,若《孟子》者,则儒术之观辖也。学者由此入门,沉潜反复,然后寝餹于六经,归源于孔子,以上达乎昭昭冥冥、无可言说之域,则其源泉混混者复矣。至若盈科后进,纳百流于一泓,尚有待乎贤者之扩充。否则一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或横绝于一时,而终归于涸槁之地。百年以来,言会通者比比,至其超胜者则谁欤?返本以开新,是尚有待于来哲。虽然,能由此翠,是近乎智矣,若仁则子曰岂敢。天行屯蹇,俗染浇风,萎软诡脆之言盈耳,伟岸峻拔之行罕见,至若滑稽玩世、放浪形骸之辈亦难乎其人,岂龚定庵所云大音将兴之候乎
本书是一部专论江右王门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依据黄梨洲《明儒学案》中所说江右王门阳得王学真传,且能救正浙中王门的偏失,不仅论述了王学的分派问题,对江右王门的一群思想家如阳明之亲灸嫡传弟子邹东廓、欧阳南野、陈明水,私淑弟子聂双江与罗念庵,渐离心宗而别走蹊径的弟子刘两峰、刘师泉、王塘南、罗近溪以及江右王门的后劲——进行个案流理、研究和探讨,而且对江右学风的特色,江右王学进行综评,并在附录文中对王阳明亲民思想的事功表现进行归纳的阐明,意在证实宋明儒学者所谓的理学或心学在学术性格上是主实践,而非空谈。
《中国儒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著述,它着眼于对儒学这一中国历史上影响的思想流派作较全面、系统的介绍。本书是卷,主要介绍中国儒学自春秋末诞生以来至现代两千多年的发展史略。全书共分十三部分,基本按历史发展顺序叙述,举凡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历程或嬗变,诸如孔子与早期儒学、儒学的繁荣与没落、官学化与世俗化、玄学的兴起、儒释道的冲突与调和、理学与心学的深化、现代新儒学等等,皆作了客观如实的介绍。全书内容丰富,脉络清楚,整个中国儒学发展演变轨迹在书中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反映。展演变轨迹在书中都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反映。
甲申春,予始以经翠史课诸生。诸生多未尝用力于载籍,颇苦之。故暇则以《孟子》数章相授,句读而外,于义理亦稍稍提掇,俾其优游涵咏,渐有人途。汉人尝云:《论语》者,五经之观辖六艺之喉衿,此诚具眼之论。以予浅识,若《孟子》者,则儒术之观辖也。学者由此入门,沉潜反复,然后寝餹于六经,归源于孔子,以上达乎昭昭冥冥、无可言说之域,则其源泉混混者复矣。至若盈科后进,纳百流于一泓,尚有待乎贤者之扩充。否则一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或横绝于一时,而终归于涸槁之地。百年以来,言会通者比比,至其超胜者则谁欤?返本以开新,是尚有待于来哲。虽然,能由此翠,是近乎智矣,若仁则子曰岂敢。天行屯蹇,俗染浇风,萎软诡脆之言盈耳,伟岸峻拔之行罕见,至若滑稽玩世、放浪形骸之辈亦难乎其人,岂龚定庵所云大音将兴之候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