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老子》又叫《道德经》、《道德真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完整的哲学著作。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本书收录了儒学大师马一浮先生在复性书院讲学期间答复院内、院外学者的书信,以及平时对学生的示语和批语,是先生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分为正编、续编、补编三部分,论及书院教育的性质和特色,对儒学的研究和理解,以及治学方法,从中可窥见其“因材施教,指点”的教育原则。学界认为“以书札论学者殆无过于朱熹、陆九渊。今日尚持此传统,而文字之美,内容之纯,先生之《尔雅台答问》可上比朱、陆诸大儒而毫无愧色者。”
本书通过对荀子礼学思想的逻辑前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的分析,论述了礼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根据对礼的丰富内涵的揭示,展现了荀子礼的价值诉求;通过剖析礼与法的相互关系,论述了荀子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国家治理原则;通过分析礼与乐的相互关系,论述了荀子美善统一的伦理思想;全书又从动态的角度探讨了荀子礼的修养和教化思想,并从政治和文化两个层面展示了荀子及其礼学思想的历史影响。最后,本书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作为荀子思想的核心概念,礼即是个人安身立命的依仗,也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根据。它以道德的脉脉温情安抚和收捡人心,也以法的指令调整和规制秩序。以扬弃的态度梳理和分析荀子礼学思想,挖掘其有益于现代化发展的文化因子,扫除其封建性的历史灰尘,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交流和对话,是我们对待包括荀子礼学思想
《菜根谭》为明代洪应明所作,目前传世的有明刻本、清刻本两种版本。明刻本共362则,清刻本共408则。本书收入了两个刻本、并进行了注释和语译。在各种版本的《菜根谭》中,本书堪称一个最为干净和纯粹的版本。《菜根谭》融汇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是中华文化中修身、处世智慧的高度总结。这本最初只流布于民间的小书,在时间的沉淀下越发彰显出其巨大的生命力。尤其是传到日本后,更是刮起了一股“《菜根谭》热”。品读这本书,将让你更深的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生命智慧。
《四书章句集注》是“古典名著聚珍文库”系列之一。朱熹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朱熹认为《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四者上下连贯传承而为一体。因《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后人遂合称其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
本书通过对荀子礼学思想的逻辑前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的分析,论述了礼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根据对礼的丰富内涵的揭示,展现了荀子礼的价值诉求;通过剖析礼与法的相互关系,论述了荀子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国家治理原则;通过分析礼与乐的相互关系,论述了荀子美善统一的伦理思想;全书又从动态的角度探讨了荀子礼的修养和教化思想,并从政治和文化两个层面展示了荀子及其礼学思想的历史影响。最后,本书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作为荀子思想的核心概念,礼即是个人安身立命的依仗,也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根据。它以道德的脉脉温情安抚和收捡人心,也以法的指令调整和规制秩序。以扬弃的态度梳理和分析荀子礼学思想,挖掘其有益于现代化发展的文化因子,扫除其封建性的历史灰尘,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交流和对话,是我们对待包括荀子礼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