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叫《道德经》、《道德真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完整的哲学著作。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北齐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 家训 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这是中国历史上部著名的传世 家训 ,颜之推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在生活、仕宦、处世、文章、修养等各个方面告诫子孙。
《孟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种,长于问答辩论,从体裁和章法上为先秦散文走向成熟的典范。共七篇,历来版本较多,各章节分合和注解各家也有不同,东汉赵岐分此七篇各为上下、共十四卷。《孟子》中的政论、对于人的修养和行为的言说,继承了孔子。对 天 、 命 的说法,又稍有不同,并在人性善恶方面的论述上更有所进。自汉朝置《孟子》为五经博士之一,后成为普遍的 四书 之一,早已成为经典中的经典。此次我社将《孟子》列入文华丛书出版,增加了孟子传记、小相、圣迹图。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全书一共32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荀子所写。荀子主张 法后王 。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孟子创 性善 论,强调养性;荀子主 性恶 论,强调后天的学习。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这些都在《荀子》一书中得以体现。
《论语解注合编》, 解 即何晏的《集解》, 注 即朱子(熹)的《集注》。姚永朴先生把代表汉宋的两部书合到一起,汇成一编,成为此书。但不等于两书的简单集合。姚永朴(1861 1939),字仲实,晚号蜕私老人,世居桐城县城内。1894年中顺天乡试举人。治诗古文辞,后专读经。于注疏及宋元明清诸儒经说,无不融会贯通,旁及诸史、音韵,博稽而约取,自成一家之言。
《论语》系语录体的师生问答,言简意赅,寓意深邃。然孔子生平之语言行事,并未全备,难免挂一漏万,散见于其他文献者所在多有。宋朝薛据辑有两卷本《孔子集语》,惜缺漏较多,尚不完善。有鉴于此,孙星衍于晚年引疾归田之后,与其族弟孙星海、侄婿龚庆三人共同检阅群籍,从八十三种典籍之中采辑孔子言行记录凡八百一十三条,但不包含《易十翼》《礼小戴记》《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孟子》《孔子家语》《孔丛子》《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这些常见文献。其后模仿《说苑》体裁依类编排,凡十四篇十七卷,仍旧沿用宋朝薛据书名,命名为 孔子集语 。其中前十篇《劝学》《孝本》《五性》《六艺》《主德》《臣术》《交道》《论人》《论政》《博物》反映了孔子的一些基本思想,后四篇《事谱》《杂事》《遗谶》《寓言
《译解荀子》为 国学经典释读 之一种。此书作者为叶玉麟,所据转换排印的版本为民国二十四年大达图书供应社出版、新民书局发行的《白话译解荀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叶玉麟所著的关于国学经典释读的著作,十分盛行,其通俗和易读性,称得上是释读国学经典的典范,成为一般读者学习国学的基本读物,可惜后来竟被忽视,难得重新出版。此次出版的便是叶玉麟先生所著的《白话译解荀子》。本书用通俗的语言,逐章逐句对《荀子》进行了译解,对相关词句和典故做了通俗的注解和诠释,今天看来,仍然是学习国学经典较为适当的读本。本次出版将其由原版的繁体竖排转换为简体横排,以适合普通读者的阅读需要。
阮刻《十三经注疏》的问世,结束了从明末到清中期风行海内200年的明北监本和汲古阁本《注疏》双峰并列的局面,从而开启了阮刻《注疏》单峰独行的新天地。 嘉庆初年,阮元巡抚浙江,建诂经精舍,收集了当时以他的能力和条件能够找到的诸多经籍文本、校本。鸠合了段玉裁、李锐、徐养原、顾广圻、臧庸、洪震煊、严杰、孙同元等学者对《十三经注疏》进行校勘,并在嘉庆十三年刊刻出版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二百十七卷附《释文校勘记》二十六卷。阮元对《十三经注疏》进行校勘的主要目的就是为重刊新的《十三经注疏》做准备,因为一些意外的事情,这件事一直拖延到嘉庆二十年段玉裁去世阮元才在江西巡抚任上开始刊刻,通过十九个月的努力,这部一百八十册的新《注疏》文本终于问世,不过这时阮元也早就调任河南了。江西府学刊刻的这
宋朝名相赵普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 无独有偶,近代著名学者、革命家章太炎称 半部《韩非子》治天下 。两个 半部说 合二为一,透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支柱。《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它和先秦诸子百家如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共同编织了灿烂夺目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彩虹。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它和先秦诸子百家如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共同编织了灿烂夺目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彩虹。宋朝名相赵普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 无独有偶,近代著名学者、革命家章太炎称 半部《韩非子》治天
《百家姓》是集中华姓氏为四言韵语的蒙学识字课本,形式上四四为句,合辙押韵,穿越千年历史的漫长时空而流传至今,家喻户晓。传承中国传统的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区别亲疏远近的宗祧文化思想。 巾箱本《百家姓考略》影印底本为清光绪十七年席氏扫叶山房版汇印徐氏三种本。原刻本版式疏朗大气,字画如新,为古时幼学读物之*。
《孟子》现存7篇,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孟子大力宣扬孔子学说,把孔子的 仁学 思想发展为 仁政 学说,他还提出 性善论 ,作为 仁政 学说的理论基础;他主张法尧舜,制井田,提倡 尚贤 、 薄赋 、行 王道 ;在君民关系上,他主张 民贵君轻 。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激发了我们智慧的火花。本书是继《论语》以后*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荀子》为战国时人荀况所著,是一部阐述先秦儒家思想的
《刘廙別傳 蔣子治要合刊》,是群书治要五十卷里面第四十七卷。《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这个“治”是政治,是治国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荟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刘廙別傳》刘廙,字恭嗣,南阳 安众人。生于汉灵帝光和三年,卒于魏文帝黄初二年,年四十二岁。兄望之,有名于世,刘表辟为从事,古廙与兄同居荆州。后望之为刘表所杀,廙遂奔扬州,归曹操。操辟他为丞相掾属
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文集,文字简练隽永,兼采雅俗,具有儒、释、道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呻吟语》是一部探讨人生哲理的语录文集。作者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包容吸收了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加以作者本人的宦海沉浮以及对人世间冷暖沧桑的独特感受,对人生以及天地宇宙的各种现象作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尤以修身养性方面,多有独特而精辟论述,并在其中闪耀着哲理的火花。
崇賢館始置唐代太宗朝,設有學士、校書郎各二人,掌管經籍圖書並教授諸生。一九九九年,同道者矢志復興崇賢館。立館理念:積累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國人及世界提供园學體驗和禪修之所。該館在季羡林、啟功、馮其庸三位國學大師及著名文史學家傅璇琮、毛佩琦先生指導下,遴選先賢原典並注,陸續以宣紙精品圖書面世。 崇賢館藏書涵蓋經、史、子、集,既有書畫真跡,亦有碑刻拓片。其内容囊經天緯地之道,攬修身齊家之學,是為現代人重建私德體系提供的一套權威、完備的「中華傳世珍本藏書一。 . 崇賢館成口叩選取安徽涇縣享有「纸中黄金」美譽的手工宣紙製作,宋代手工踐訂裝幀,綾面絹簽,堪稱一中國好的宣纸書」。其编號藏口叩歷久增值,崇賢館十年精口叩已成為藏家和拍賣行的新寵。
中华国学德育经典 孙晓云书《孟子》 一书原大影印中国著名书法家孙晓云小楷书写的国学经典,采用古典式、和合页的中式装订设计形式。捧在手里是柔软亲切的、可卷可舒的,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醇厚的书卷气。作者用*为传统的写字方式,饱含着艺术的情思,通过书法小楷的方式传颂出国学的精髓,传统的要义。再佐以国学名家饶有趣味且深入浅出的释读为之调味,真正为读者奉上一席正宗的中华文化大餐。《孟子》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典籍之一,也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全书由孟子本人及其弟子合作完成,但主要作者是孟子,并集中反映了孟子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伦理观念等等。《孟子》一书在汉代即辅『经』而传,唐五代起更比『经』而列。宋代朱熹将其与《大学》《中庸》《论语》一起列为 四书 ,使其地位达于至尊,并成为明清两代士子科举的书。
《论语》是记载孔子与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录整理。涉及有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主要的经典。宋代赵普有一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之说,可见《论语》的贡献之大。 吴大潋先生(一八三五,一九。二》,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憲斋,江苏省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著名学者、金石学家、收藏家t书画家.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同治初客沪,入萍花社书画会。一生喜爱金石,并工诗文书画。主讲龙门书院。少从陈硕甫学篆书,中年后又参以古籀文,
《四书五经(套装共4册)》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汉朝中央政府更将《诗》、《书》、《礼》、《易》、《春秋》奉为“五经”,设立“学官”,置“五经博士”,此后历朝相沿成习,成为定制。至南宋,大儒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章抽出单独成篇,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自此始有“四书五经”之说。
《中庸》與《大学》、《論語》、《孟子》一起合稱《四書》,是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其實,北宋以前中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只有《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四書》尚未自成體系。到了北宋時期的程顥、程頤兄弟,纔開始大力提倡這四部書。程氏兄弟認為,《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人德之門」的要籍,經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于思「筆之于書,以授孟子」的。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重要的文獻。正是根據這樣的觀點,南宋光宗紹鑾兀年(一一九。》,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彙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
《近思录(套装共2册)》共十四卷,南宋朱熹、吕祖谦编订,儒家语录,是我国一雨重要的思想资料选辑著作。全书全面系统地体现出宋儒性命义理之学的思想体系,集中阐述了儒家内圣外王修养实践功夫论,成为指导儒家学者开物成务、内圣外王的范本,奠定了宋明理学时代的思想格局。本书还是初学理学的入门教材。
黄士毅,字子洪,号壶山。莆田人。自幼嗜学,自莆田徙居吴中,因不忘故乡,故号壶山。从朱熹学习,编有《朱子语类》一百三十七卷。朱熹讲学语录初为各家所记,嘉定年间黄士毅考虑到各家所录内容互有重复,首创按内容进行分类编排的方法,将各家所记语录分为 理气、鬼神、性理、学 等二十六类,编成《朱子语类》一百三十七卷,即《蜀类》。《蜀类》今已失传,所幸日本九州岛大学藏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基本保留了黄士毅所编《蜀类》原貌,可供探讨黄士毅所编《蜀类》和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的成书及各本的传承渊源,且可与今传本《朱子语类》中注明源自《蜀类》和《徽类》的部分比勘考斠,大致厘清黄士毅所编《蜀类》和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传承的脉络。就学界已有朱子学研究而言,往往依据明成化刋宋代黎靖德编《朱子
《孝经贯注》,又名《御览孝经贯注》。主要内容为《孤本孝经贯注(套装共6册)》著者对《孝经》所作的较为系统及全面的注解。全书包括《贯注》二十卷、《存余》三卷、《考异》一卷、《对问》三卷。明瞿曰有集注,崇祯七年金闾毛恒所刻本。瞿曰有,名瞿罕,明湖广黄梅人。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五经”则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 “五经”之名始于汉代武帝之时,这套“经书”大概就是这时编定的。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即公元1190年,理学大师朱熹为构筑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在福建漳州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辑在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行于世,遂有“四书”之名。“四书”问世之后,就和“五经”并列起来,被通称为“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同为儒家施行其儒学、儒术教化的重要教科书,是统治者御民治国的主要精神武器。它们在中国传统社会上层建筑领域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对中国人的民族生存方式——其中包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情达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