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 天下 为主题,以时间为主线,从政治角度和文明角度两个角度分而论之。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对 天下 观念的阐述,认为传统的天下观大致可分为儒学天下观和帝王天下观两类,揭示了文化和权力意义上的 天下 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
本书是刘述先先生关于现代新儒学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成果,内容主要围绕现代新儒学的发展与展望、宋代理学的精神传统以及全球伦理等问题而展开。作者认为现代新儒学 建基于深厚的学力,对经典做出创造性的诠释,针对强势西风的席卷做出回应,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觅取平衡,这才使它有强大的吸引力 。他主张 转出一条新的途径,为 理一分殊 做出新的诠释,以利于儒家哲学的 典范重构 。
《庄子》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本书遵丛书体例,每篇由题解、原文、注释、今译、评析五部分组成;导言对庄子其人其书加以介绍,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庄子的宇宙观、人生观、政治观等哲学思想,评析了《庄子》一书的艺术特色,并论及庄子的地位变迁和《庄子》被后代的接受情况,对读者认识庄子及其著作裨益大焉。
荀子是先秦集大成型思想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学者,他融会贯通了儒、道两家的“有为”、“无为”思想,以开放的心态吸收道家的“虚一而静”;以作为人格修养中的“内圣”两座基础。 《荀子》内容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历史、军事、文学等方面内容。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安继民注译的《荀子(典藏版)(精)》以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重译不重注。
《译解荀子》为 国学经典释读 之一种。此书作者为叶玉麟,所据转换排印的版本为民国二十四年大达图书供应社出版、新民书局发行的《白话译解荀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叶玉麟所著的关于国学经典释读的著作,十分盛行,其通俗和易读性,称得上是释读国学经典的典范,成为一般读者学习国学的基本读物,可惜后来竟被忽视,难得重新出版。此次出版的便是叶玉麟先生所著的《白话译解荀子》。本书用通俗的语言,逐章逐句对《荀子》进行了译解,对相关词句和典故做了通俗的注解和诠释,今天看来,仍然是学习国学经典较为适当的读本。本次出版将其由原版的繁体竖排转换为简体横排,以适合普通读者的阅读需要。
本书参考数十种中日韩三国学者《论语》研究专著,及数十种有关《论语》的学术笔记,融百家精义于一炉,铸成一种新的《论语》注释新体式。每章根据内容立一标目,目的在帮助读者把握要义,领悟其中的意义。同时面对当
马非百先生几十年来潜心研究《管子轻得篇》,并于一九四三年开始写作《管子轻重新篇诠》,至今凡七易其稿。其第三稿,五十年代中期郭沫若同志编着《管五集校》时曾借去参考并列入引用书目,引用过近百条。郭老当时曾写给马先生一封信,对此稿作了评价,还建议“另外写成一篇综合的研究——既是写成论文形式”。马先生接受这一意见,先后写了三篇论文,合称《论管子轻重》。对《轻重》原文的校释部分也作了多次修改。现在,我们将两部分合并出版,并根据马先生本人意愿,将郭老的信加以影印,放在前面。 著者在本书中,比较注意研究《轻重》的著作时代和贯串《轻重》各篇的基本思想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指导来进行具体文字的校释。对《轻重》中一些常用字词和专门术语的含义,也注意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研究。在原文校释上采取慎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如何才能挑选出一套真正适合儿童和学生诵读的图书,并以通俗、科学、准确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方便诵读,是我们考虑多年的问题。一般来说,成人的记忆模式多是“先理解,后记忆”,可是孩子的记忆模式却多是“先记忆,后理解”,虽然也许孩子在朗读、背诵这些经典时还不大能理解其内容,但是经过人生的沉淀和“反刍”,这些经典给他(她)的人生带来的,一定是巨大的助益。 基于此,我们精心编排了“中华经典诵读”系列图书,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流传最广、最适合记诵的著作,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通过诵读这些经典,可以让孩子们亲近、熟悉经典,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文化素养,规范道德行为意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风水又名堪舆、图宅。“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可见,风水是一门研究天地之道,进而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的学问。 风水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狩猎时期。那时,人们为了生存而选择避风向阳的洞穴作为住所,这是人类最早对风水的认识和应用。一直到后来河图洛书的出现、先 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推演、风水术的产生,都是先哲们对天地宇宙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风水术从此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经过历史的沉淀,风水学 早己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从风水术产生之后,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论居家经商,还是婚丧嫁娶,中国人的生活就再也没有脱 离开风水的影子。不仅历代皇家设置了专门的风水机构——司天监,负责为皇家查看各种建筑和陵墓的风水、管理天文历法和农事气象,普通百姓在结
《译解荀子》为“国学经典释读”之一种。此书作者为叶玉麟,所据转换排印的版本为民国二十四年大达图书供应社出版、新民书局发行的《白话译解荀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叶玉麟所著的关于国学经典释读的著作,十分盛行,其通俗和易读性,称得上是释读国学经典的典范,成为一般读者学习国学的基本读物,可惜后来竟被忽视,难得重新出版。此次出版的便是叶玉麟先生所著的《白话译解荀子》。本书用通俗的语言,逐章逐句对《荀子》进行了译解,对相关词句和典故做了通俗的注解和诠释,今天看来,仍然是学习国学经典较为适当的读本。本次出版将其由原版的繁体竖排转换为简体横排,以适合普通读者的阅读需要。
面对着历史的瞬息万变,中华民族由沮丧、悲哀、失望而逐渐走向激昂、亢奋和神经质,在“先生”们的信手指引下,身陷于一个个漩涡激流之中,身不由己地顺流沉浮。后人面对此景此情,禁不住目瞪口呆!什么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什么是人类理想的辉煌顶点?哪里是人类心灵的安顿处?当中国人跋涉了万水千山,当中华民族走过了千谷百川,当中国经过了千折百回的痛苦遭遇……蓦然回首,就不能不痛感到:中国和中国人可以失去所有的一切,却不能失掉自己的国魂!中国的国魂是孔子!是孔子的精神!是孔子的理想!
暂无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遵丛书体例,每篇由题解、原文、注释、今译、评析五部分组成;导言对庄子其人其书加以介绍,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庄子的宇宙观、人生观、政治观等哲学思想,评析了《庄子》一书的艺术特色,并论及庄子的地位变迁和《庄子》被后代的接受情况,对读者认识庄子及其著作裨益大焉。
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秦汉以后,还有不少思想家和学者写过类似的著作,其中也不乏的作品。 《新编诸子集成:荀子集解(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汇集了清代学者校勘、注释子书的成果,较为适合学术研究的需要。
余嘉錫(一八八四——一九五五),字季豫,後號狷庵,或稱狷翁,湖南常德人,著名的古文獻學家、目錄學家和史學家.十八歲時中鄉試舉人,後曾任吏部文選司主事,科舉廢除後回常德師範學校任敦。一九二八年到北京,在輔仁大學、北京大學等多所大學講授目錄學、經學通論、駢體文等課程。一九三一年任輔仁大學教授兼國文系主任。一九四二年兼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一九四七年以四庫提要辨證一書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後被聘為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專門委員。 余嘉錫先生學貫古今,著作主要有四庫提要辨證、目錄學發微、古書通例、余嘉錫論學雜著和世說新語箋疏等,影響甚廣。為紀念余嘉錫先生的學術成就,我們將上述著作匯編為余嘉錫著作集,分冊出版,以嘉惠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