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应该于先秦时期就已成书,我们 所看到的三十三篇本《庄子》,是经西晋郭象删订并流传下来的。汉代《庄子》有五十二篇十馀万字,这种五十二篇本到魏晋时期仍然可以见到。魏晋时玄风盛行,庄学渐起,为《庄子》作注者多达数十家,但这些注《庄子》者往往根据自身对庄子的理解和个人喜好,对《庄子》一书的篇目做了一定的删改,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庄子》版本。郭象以前,主要的《庄子》版本有崔譔本、向秀本、司马彪本。其中崔谟、向秀本为二十七篇(向秀本一作二十六篇,一作二十八篇),司马彪本五十二篇。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郭象三十三篇本,是郭象在五十二篇本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尤其是向秀庄子学成果之后删订的,是郭象对司马彪五十二篇本“以意去取”,并删去其中“十分有三”之后的结果。经过郭象删订的《庄子》,无论从篇章
《庄子》应该于先秦时期就已成书,我们 所看到的三十三篇本《庄子》,是经西晋郭象删订并流传下来的。汉代《庄子》有五十二篇十馀万字,这种五十二篇本到魏晋时期仍然可以见到。魏晋时玄风盛行,庄学渐起,为《庄子》作注者多达数十家,但这些注《庄子》者往往根据自身对庄子的理解和个人喜好,对《庄子》一书的篇目做了一定的删改,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庄子》版本。郭象以前,主要的《庄子》版本有崔譔本、向秀本、司马彪本。其中崔谟、向秀本为二十七篇(向秀本一作二十六篇,一作二十八篇),司马彪本五十二篇。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郭象三十三篇本,是郭象在五十二篇本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尤其是向秀庄子学成果之后删订的,是郭象对司马彪五十二篇本“以意去取”,并删去其中“十分有三”之后的结果。经过郭象删订的《庄子》,无论从篇章
书中正文补充多,也是异文和附录繁的,颇具版本价值。在新辑补的一百四十四条中,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庄子言论,如“生为傜役,死为休息”“生则重于天下”“君子内无饥寒之患,外无劫夺之忧”“小巫见大巫”“叶公好龙”等,他们大部分可以明确依据古籍的记载,称引或辩驳其是否能引在庄子名下。由是观之,《庄子集》新补的内容不仅将引起世人的极大兴趣,也必将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
中国圣人文化丛书精选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作品《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中广为人知的语句,配以白话和英文翻译,对重点语句给予详细的注释,并配上多幅精美插图,使本套图书的观赏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可以满足研究中国哲学的外国人及相关人士的需要。该套丛书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本书是从书之一《孟子》。 《四书》精华版是中国圣人文化丛书中的一套,共四本。该丛书精选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作品《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中广为人知的语句,配以白话和英文翻译,对重点语句给予详细的注释,并配上多幅精美插图,使本套图书的观赏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
春秋繁露是西汉董仲舒(约公元前一七九——前一○四)的主要著作,一般认为系后人辑录成帙。至有清一代,才出现两个较完善的校注读本。宣统年间,苏州苏与(?——一九一四)字厚菴,兼取廬校凌注,广采前人研究成果,[随时答录],成春秋繁露义证,是目前为止校订春秋繁露较完善的本子。 此次整理,以一九一○年长沙王先谦原刻本为底本,通校了凌本。遇有异文,又参校了廬本和四部丛刊本。
《抱朴子外篇》是晋代葛洪撰写的一部儒学著作,意深文艰,用典颇多。这部《校笺》以平津馆丛书本为底本,参校十余种其它版本,校注精审,多有创见。 本书无论从广度和深度,都超越了扬雄、桓谭、王充、曹丕、桓范诸家,值得我们进一步研讨。毋庸讳言,葛洪的文学思想也有一些缺陷。其中主的是:建安以来的文学,本已初步获得了独立的生命,人们对文学的认识,也日益明確,而葛洪却又把一切著述都看作文学,这就形成了他那不明晰的文学理念,也就不可能对文章有进一步的瞭解。
戴望,晚清今文经师。征古训注圣经,表彰颜李之实学,更发扬《公羊》之微言大义,欲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救世敝而维圣教。戴氏深善刘礼部《述何》及宋于庭《发微》,顾其书皆约举,大都不列章句,辄复因其义据,推广未备。故《戴氏注论语》依篇立注,为二十卷,皆檃括《春秋》及五经义例,系晚清《公羊》义释《论语》之重要注本,盖戴望求素王之业、太平之治之宏愿。 校疏者郭晓东,复旦大学教授。《戴氏注论语小疏》之点校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之清同治十年金陵书局初刻本(据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本影印)为底本,校以南菁书院丛书本;并对戴氏注之出处、涉典故与义理之术语,尤其是大量涉及《春秋》与《礼》的内容加以疏释,撰此《戴氏注论语小疏》,亦其治经以经世之意。
鬼谷先生里氏姓名无考。南朝宋裴驷《史记集解》引东晋学者徐广的话说:“颍川阳城有鬼谷,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隋书·经籍志》引皇甫谧注:“鬼谷先生,楚人,生于周世,隐居鬼谷。”唐代李善《文选注》引《鬼谷子序》:“周时有豪士隐于鬼谷者,自号鬼谷子,言其自远也。然鬼谷之名,隐者通号也。”其他传说很多.但多附会,不可凭信。地名叫鬼谷的地方历史上说法也不一。《史记·甘茂列传》记载苏代向秦武王介绍甘茂,说他:“非常士也,其居于秦,累世重矣。自殽塞及至鬼谷,其地形险易皆明知之。”“彼来则置之鬼谷。”但在《战国策》中“鬼谷”作“槐谷”。清代学者黄丕烈说:“‘槐’、‘鬼’者,声之转也。”则“槐谷”就是“鬼谷”。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说:“扶风池阳、颍川阳城并有鬼谷墟。”有学者考证,扶风池
李顒(1627-1750),字中孚,陕西盩厔(今周至)人,因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故学者称其为二曲先生。李顒生于关中,生平提倡讲学,为关中学者推崇,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为清初三大儒,是明清之际很有影响的大教育家之一。 《二曲集》中的教育思想是丰富的,概括言之,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宗陆王心学并糅以程朱理学精神的“学髓”说 《二曲集》卷二的《学髓》,是一篇很著名的教育哲学著作。所谓“学髓”,就是学术的真髓,亦即学术切要的宗旨。这篇论著是李顒给门人的讲学录,由门人记录整理而成,有图有说,而图是李顒自作的。这部《学髓》有图有说,体例有似周惇颐的《太极图易说》,其书分两部分,一为“揭出本来面目”的心性本体论,一为揭示“下手工夫”的道德修养工夫论。在本体论方面,《学髓》认为“人生
梁启超版《传习录》是在光绪和民国诸多版本的基础上升级而成,在梁启超各个版本文集中均未收录,因此十分难得。且为建国后首次修订出版,并加入4万字的《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梁启超1926年12月在北京学术讲演会及清华学校讲稿),可谓阳明粉丝版本。
《春秋繁露》十七卷,八十二篇,自宋朝以降即阙文三篇,实存七十九篇。本书以《春秋繁露义证》(苏舆撰,钟哲点校,1992年中华书局出版)为底本,参以他本,汇校勘定。《春秋繁露》宋本已不多见,南宋楼钥于宋宁宗嘉定四年(1201)整理刊刻此书,始得八十二篇,此即现存*早的南宋江右计台本,后存于明《永乐大典》中。清乾隆年间,馆臣据此对勘,补1121字,删121字,改定l829字,是为 官本 ;随后聚珍版(即活字版。清乾隆纂修《四库全书》,命馆臣择罕见之书校正刊行,由户部侍郎金简主管此事。金简以枣木制活字25万余,用以排印,力省功多。因活字之名不雅,赐名 聚珍版 )《春秋繁露》面世,为诸家所关注。乾、嘉之际出现的《春秋繁露》两大校本 卢文弨校本和凌曙注本,均以聚珍本为主,所不同的是卢本参以明嘉靖蜀中本及明程荣、何允中两家本,
荀子,名况,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他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思,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历史渊源、学术流派及现实政治问题都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剖析和价值评判。 《荀子》是研究荀况思想及先秦各派学说的重要材料。自唐代杨倞作注后,直至晚清才有学者对它进行校勘诠释。王先谦采集各家之说,发挥己见,编成《荀子集解》。该书脉络清楚,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注本。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单对于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提供重要精神资源。本套书稿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 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书稿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撰写,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 《河南程氏遗书》又称《二程遗书》,共二十五卷,该书稿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弟子记载二程平时的言行,后来由朱熹加以综合编定,其中言论居多。本书稿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二程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此次导读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讲,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大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是阳明心学的载体,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极经典的入门书。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 四句教 。
“四书”是儒家的四部经典,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论语》、《孟子》是后人编撰的关于孔子、孟子言行的记录,《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理学家极为重视这四部经典,纷纷对其进行注释讲解,其中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为著名。朱熹此书去取诸家之说,推敲注释文字,倾注了其大半生的心血。宋代以后,《四书章句集注》被列为钦定的教科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读本,与“五经”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便于读者阅读,我们此次出版《四书章句集注》,不仅原文经过精心校理,堪称“善本”,而且对版式作了重新设计,使之更加醒目、美观。同时,我们还将著名学者金良年先生对“四书”原文所作的翻译
《孔子家语》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资料汇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的书,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物、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本书是《孔子家语》的全译全注本。此本以《四库全书》本《孔子家语》为底本,在译注时,参校《四部丛刊》本,及又见于《史记》、《礼记》等书的相关篇章。分段则据《四部丛刊》本。本书是在研究基础上撰成的,每篇提要精练概括,注释详尽准确,译文通俗流畅,前言也别有见地,是可读可参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