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著作 。 它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养生、防治,以及临床各科的内容,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发展及中医学科分化的母体。 本书首先对《内经》的医学与传统文化地位、成书年代及作者、名义和流传沿革,以及学术体系结构内涵和学术特征、历代研究略况等进行了简要叙述,从而使读者对《内经》一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状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继而采用以注为主、校注结合的方式,将《内经》 162 篇原文,逐篇进行了精要的注释,并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式,逐句做出了通俗直白的翻译。从而将这部年代久远,文辞古奥的古典医籍的要言大意,运用通俗简明的语言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黄帝内经》的通俗性读本,
《饮膳正要》是我国早从营养卫生和健康长寿的角度来论证烹饪调和的一部文献,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国乃至是世界上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对传播和发展中国卫生保健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该书的名称虽为《饮膳正要》,但内容包括了医疗卫生,以及历代名医的验方、秘方和具有蒙古族饮食特点的各种肉、乳食品,明代名医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也引用了该书的有关内容。所以,《饮膳正要》一书,对于研究与传承中国的医药、食疗和蒙古民族的医药科技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饮食文化便是其中之一。任何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日常的饮食。而每个民族又因自然环境的差异、所从事的物质生产不同,以及历史上各自形成的宗教信仰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神农本草经辑注》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马继兴等学者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工作编着而成,集研究《本经》历代文献之大成,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实用价值,既可使读者对《本经》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又可从《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神农本草经辑注》中正确理解《本经》原意。
《黄帝内经》是《素问》和《灵枢》二书的合称,其存世久远,影响至深,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它全面而系统地记述了中医基本理论的学术成就,内容丰富,理论完备,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在中医学术发展史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传统中医学术思想的不竭源泉。王冰在《素间注》中称其乃 至道之宗 由于历代医家认真研读《内经》,因而 命世奇杰,时时间出气 ,中医学的发展呈现出 华叶递荣 的局面,殆无虚言。
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这部《本草纲目》,依托李时珍原著,从当代用药的实际出发,以临床常用中草药为基础,以地区优势特色药物为延伸,精选出868味药物。全书按笔画分类进行编排,主要内容由文字说明和中药手绘彩图组成,图文呼应,一目了然。彩图以写实风格绘制,清新自然,栩栩如生,客观、生动、准确地展现了药物形态特征。文字部分系统地介绍了每味药物的名称、来源、原植(动、矿)物、生境分布、采收加工、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量用法、选方应用;其中选方部分以简明实用为原则,以传统经典名方、临床有效单方和验方为主要来源,以满足广大读者自我治疗和健康保健的需求。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神农本草经辑注》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马继兴等学者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工作编着而成,集研究《本经》历代文献之大成,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实用价值,既可使读者对《本经》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又可从《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神农本草经辑注》中正确理解《本经》原意。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流传久远的古代传统医学圣典,自问世以来,其独特的“中国式”的养生理论一直被广泛应用至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百年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只有像《黄帝内经》这样的东方传统医学养生理论才是真正从人体生命的客观规律出发,帮助人们实现延年益寿的健康养生大法。
诠释《黄帝内经》权威著作,学术界公认我国目前整理研究《黄帝内经》成就*、学术水平,且为卫生部推行全国的标准版本。绝迹十余年后,再度震撼上市。 本书为文医会通一代宗师郭霭春所著,被学界公认为诠释《黄帝内经》权威读本,并被卫生部作为标准版本推行全国。全书分原文、校勘、注释和语译四项内容。本书中,著者充分发挥自己在文献考据方面的专长,选取医史、校勘、训诂、音韵等方面的诸多善本,精思博考,探究厘正。校勘时为确保每一判断都有文献为据,并择其善者,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注释不避难就易,凡疑必注,凡注必确;语译力求精准的同时,更将经文直译为浅显语言,以使读者读通为要旨,并“不夹杂所谓有所阐发”。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文献中早、完善的医学典籍,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也
本辑收录陈修园《伤寒论浅注》、《伤寒论诀串解》、《金匮要略浅注》、《女科要旨》四部医书的新校注本。 《伤寒论浅注》是其代表作之一。全书六卷。全书反映了陈氏“反对错简,维护旧论”的学术思想,尤其体现了作者师古而不泥古的学习方法,是学习《伤寒论》的重要参考书。 《伤寒论诀串解》为陈氏晚年之作,是其维《伤寒冷浅注》之后,对《伤寒论》要旨的又一阐发。全书以《内经》理论为依据,以标本中气、经络学说为基础,采用综贯衍绎的方法,把《伤寒论》六经脉证、六法遣方等内容以医诀串解为主的形式进综合分析,既说明条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又指出了辨证要点,使学者能融会贯通而得其要旨。本书集陈氏平生研究《伤寒论》心得之大成,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作为学习《伤寒论》的参考。 《金匮要略浅注》共10卷2
本辑收录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时方妙用》、《十药神书注解》、《景月新方八阵砭》五部医书的新校注本。 《医学实在易》为陈氏遗稿,后由作者孙心兰、心典整理付梓,刊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全书8卷:卷一为中医基础理论,详述了脏腑经络,集四诊遗规,附运气之图说;卷二至卷四分述表里寒热虚实各证;卷五至卷七分别列举各证之常用方药;卷八为补遗并外备诸方,同时介绍妇女经、带、胎、产诸疑难杂症的辨治方法。是陈氏博采经典及诸家元明时贤著作之精华。 《医学从众录》共8卷40篇,刊于道光二十五年。该书分别论述内科常见病证及妇人杂病的辨治方法。是中医入门者补偏救必币之参考书。 《时方妙用》系陈氏为拯灾救疫、解除民瘼而作,刊于清嘉庆八年。书凡四卷,首叙望、闻、问、切四诊要点,次融历代医家
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的由《黄帝内经》原典入手,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季候、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方面探寻增强生命活力以及防病益健康的方法,并详细谈论了病因、病机、体质、精气、藏象、经络与养生的紧密关系,是一部在经典理论指导下,融合西方实证科学的规范养生读本。本书的核心思想不是教人们怎么治病,而是教人们怎么不得病。对于健康,我们要“治未病”,“治未病”就是健康管理,它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三个层次,既未雨绸缪,又着力于阻截防变,其核心归根究底就是养生。该思想是中医学对人类健康和繁衍昌盛的*贡献。这本《黄帝内经》一书以现代语言阐释和讲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是适合现代大众多级健康管理需求的养生、防病、康复的宝典。
本书为前满洲医科大学东亚医学研究所研究业绩之一。著录古今医书1635种,附录238种,共计1873种,分为31类。著作体例,一般分为出典、考证、序跋、刊本及抄本四项,编者按语,随文附载。此次整理,悉遵底本次第,保留岡西为人自序,加以新式标点。底本之误,酌情修改,底本因所见之本序跋阙如者兹访得原本补录。作者及相关师友的传记、论文、照片一并附录。书后新编书名及人名索引。
本辑收录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伤寒真方歌括》、《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时方歌括》五部以歌诀形式撰写的医书。 《医学三字经》:四卷。卷一、二简要介绍从医学源流到临床内、妇、儿科35种常见病证的症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伤寒真方歌括》为陈氏代表作之一。共六卷。作者以六经为纲,将《伤寒论》方予以分经论证,各立方例。书中列述太阳、太阳救误变证、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及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方法等方证内容,计十五篇歌括96首。 《长沙方歌括》:六卷。是陈氏在精研《伤寒论》的基础上,对论中112首方剂的主治、药物、用量及煮服法等内容,用歌括的形式予以表达,简明扼要,便于记诵。并于每方之后加按语综合评述,以方便读者理解。 《金匮方歌括》:六卷。收载《金匮》方206首,歌括166首。每方
《伤寒正宗》八卷,明末清初医学家史以甲撰。书完高于清康熙十七年戊午(一六七八),甫刻于康熙十九年庚甲(一六八○)。孤本现藏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还应注意的是,在此书告竣之同时或稍后,有杭州仁和张志聪弟子吴嗣昌者,也著书名为《伤寒正宗》。但二书邈不相涉,并非一籍。
诠释《黄帝内经》权威著作,学术界公认我国目前整理研究《黄帝内经》成就*、学术水平,且为卫生部推行全国的标准版本。绝迹十余年后,再度震撼上市。 本书为文医会通一代宗师郭霭春所著,被学界公认为诠释《黄帝内经》权威读本,并被卫生部作为标准版本推行全国。全书分原文、校勘、注释和语译四项内容。本书中,著者充分发挥自己在文献考据方面的专长,选取医史、校勘、训诂、音韵等方面的诸多善本,精思博考,探究厘正。校勘时为确保每一判断都有文献为据,并择其善者,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注释不避难就易,凡疑必注,凡注必确;语译力求精准的同时,更将经文直译为浅显语言,以使读者读通为要旨,并“不夹杂所谓有所阐发”。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文献中早、完善的医学典籍,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也
采撷中华五千年养生保健精髓 专为现代人的生活健康量身打造 数十位当代中医养生专家悉心编写而成 近百万字的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 两千余幅的精美插图 以自然之法养自然之身,以自然之物固自然之本
《本草纲目》是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的错误而编,(1518-1593年本草纲目原书插图)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52卷,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新增374种),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收药1892种,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96多个药方。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