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膳正要》是我国早从营养卫生和健康长寿的角度来论证烹饪调和的一部文献,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国乃至是世界上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对传播和发展中国卫生保健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该书的名称虽为《饮膳正要》,但内容包括了医疗卫生,以及历代名医的验方、秘方和具有蒙古族饮食特点的各种肉、乳食品,明代名医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也引用了该书的有关内容。所以,《饮膳正要》一书,对于研究与传承中国的医药、食疗和蒙古民族的医药科技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饮食文化便是其中之一。任何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日常的饮食。而每个民族又因自然环境的差异、所从事的物质生产不同,以及历史上各自形成的宗教信仰
本书是《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的后一部分(原卷次五○一——五二○),其内容主要是取材医学和医学以外的其它书籍中有关医学纪事和历史等问题。计有:总论:是从《易经》、《周礼》及《素问》、《灵枢》等书中收集某些有关医学的概论性资料;医术名流列传:从史书、地方志及有关医学著作中收集清初以前的著名医学家的传记,有一二○○多则;艺文:是历代医药书籍中的有研究价值的序和医学家的诗文;纪事:是历代史书、笔记中有关医药的纪事;杂录:是有关书籍中记载的医学事迹和寓言等;外编:为非医学书籍所记载的有关医学传说等。由于本书取材较广,能帮助读者从多方面了解祖国医学的内容和有关的历史资料,可供中西医研究中国医学历史参考之用。但因此书是古人所辑录,因而书内某些内容的观点和提法,难免有不当之处,请予批判地
本书是《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的“儿科”部分(原卷次401-500)。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二个部分,一为小儿疾病;二为痘疹专论。在小儿一般疾病部分,分为二十五门,包括胎养、诊断以及各种疾病的治疗;在治疗的方法上,除了一般方药外,还有针灸、单方等。在“痘诊”专论部分,详尽地叙述了中医对天花、麻疹经验。对于目前研究中医儿科疗法很是实用;尤其本书選列的文献资料,有一部分录自现已少见的古代儿科名著,因此,除了可供中西医临床参考外,也可供学术研究者的参考。 本书(儿科)分上下两册,这是下册,内容为“痘疹”专论。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神农本草经辑注》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马继兴等学者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工作编着而成,集研究《本经》历代文献之大成,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实用价值,既可使读者对《本经》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又可从《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神农本草经辑注》中正确理解《本经》原意。
诠释《黄帝内经》权威著作,学术界公认我国目前整理研究《黄帝内经》成就*、学术水平,且为卫生部推行全国的标准版本。绝迹十余年后,再度震撼上市。 本书为文医会通一代宗师郭霭春所著,被学界公认为诠释《黄帝内经》权威读本,并被卫生部作为标准版本推行全国。全书分原文、校勘、注释和语译四项内容。本书中,著者充分发挥自己在文献考据方面的专长,选取医史、校勘、训诂、音韵等方面的诸多善本,精思博考,探究厘正。校勘时为确保每一判断都有文献为据,并择其善者,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注释不避难就易,凡疑必注,凡注必确;语译力求精准的同时,更将经文直译为浅显语言,以使读者读通为要旨,并“不夹杂所谓有所阐发”。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文献中早、完善的医学典籍,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也
《中华食疗大全 册》 本书力求科学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博采众家之长,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精选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食疗方。内容丰富全面,涵盖古今益寿延年、防病治病的食疗方法,语言通俗易懂,所选中药都是常用之品,制作起来简单易行,十分适合社会各阶层人士阅读选用,并供基层医务工作者指导病人进行食疗。 本套书还有: 《中华食疗大全 第二册》 《中华食疗大全 第三册》 《中华食疗大全 第四册》
《神农本草经新疏》是张宗祥对《神农本草经》的疏证稿本,取清顾观光《重辑神农本草经》为底本,引用历代中外医学文献疏释辩证并加作者(张氏)按语。卷首作者撰有总论,探讨《神农本草经》产生时代、各家编纂本概况,而编纂《新疏》,'尤望此古之本草所载各药,疑者缺之;信者更以新方、新治益之,使旧药更有新用。故东西各国之学说,亦兼收并畜'。正文部分,依《神农本草经》上中下三品、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为序,首叙本经之药名、别名、产地、性味、功效、主治;次叙考释,辨别异同,厘清真讹;次叙功效之认定,并载验方而加辨析;次叙近代医学新药理之研究与新效用之开发;次叙作者行医用药经验并总结上述各论。由底本五万字,至《新疏》六十万字,可见作者用力殊劬,今经作者及门郑绍昌标点,排印出版。张氏熟知文献,精通医理
本辑收录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伤寒真方歌括》、《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时方歌括》五部以歌诀形式撰写的医书。 《医学三字经》:四卷。卷一、二简要介绍从医学源流到临床内、妇、儿科35种常见病证的症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伤寒真方歌括》为陈氏代表作之一。共六卷。作者以六经为纲,将《伤寒论》方予以分经论证,各立方例。书中列述太阳、太阳救误变证、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及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方法等方证内容,计十五篇歌括96首。 《长沙方歌括》:六卷。是陈氏在精研《伤寒论》的基础上,对论中112首方剂的主治、药物、用量及煮服法等内容,用歌括的形式予以表达,简明扼要,便于记诵。并于每方之后加按语综合评述,以方便读者理解。 《金匮方歌括》:六卷。收载《金匮》方206首,歌括166首。每方
本册书为《珍版海外回归中医古籍丛书》之二,收载《汇聚单方》、《备急良方》二书。 《汇聚单方》(全称《师古斋汇聚简便单方》)七卷,明.吴勉学编辑(约十七世纪初)。该书按病症分为一百十一门,录一千四百六十余方,以汇聚众多民间单方、小方、验方为特色,有益于治疗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对考察药物功效也有重要的作用。然该书存世极少,濒临失传,国内又无明刊及全本,故取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所藏明刻全本为底本予以影印。 《备急良方》为明末医家钱国宾着。钱氏曾游历各地行医,医术精良。其书多载单方、验方,也记录了作者的用药经验。该书国内无存,仅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明天启七年(一六二七)序刊孤本。今复制回归,予以影印。 以上二书可供中医研究、临床、教学人员参考,也可供图书馆
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这部《本草纲目》,依托李时珍原著,从当代用药的实际出发,以临床常用中草药为基础,以地区优势特色药物为延伸,精选出868味药物。全书按笔画分类进行编排,主要内容由文字说明和中药手绘彩图组成,图文呼应,一目了然。彩图以写实风格绘制,清新自然,栩栩如生,客观、生动、准确地展现了药物形态特征。文字部分系统地介绍了每味药物的名称、来源、原植(动、矿)物、生境分布、采收加工、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量用法、选方应用;其中选方部分以简明实用为原则,以传统经典名方、临床有效单方和验方为主要来源,以满足广大读者自我治疗和健康保健的需求。
本书是北宋嘉祐二年(1057)宋仁宗下旨命林亿等人对唐代中期医家王冰之《黄帝内经素问》一书的重新修订校勘之本,是今天所存各种版本《黄帝内经素问》的祖本。清末御医薛福辰得此本后一字一句批注句读,成就他一代大医的美名。本书原貌影印(双色套印)该本,薛氏批校之文及经文句读和每卷前后的印章,均用红色印刷,其全部经文和注解文字,用黑色印刷。另外,全书中王冰所作的注解文字,当年薛氏并无句读,为便于今天的读者阅读,本书将其全部断句,为与薛氏笔墨区别,句号均用黑色。其余凡书中避讳字、异体字、俗体字、假借字等,均保持原貌。
《灵兰社稿》八卷,著者佚名,为临证综合性医著。稿本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在书的文字中,未见有清代咸丰以后的医著和医家。今据此点推测,书稿完成于清道光间,即一八五○年之前。 “灵兰”是古藏书之秘府。《黄帝内经素问》中有《灵兰秘典论》,明代以后医书也开始冠名“灵兰”称谓,以示珍重。例如,明代王肯堂有《灵兰书室医案》,民国时代何舒曾辑有《灵兰医书六种》等,但从内容、文笔和格调看,均与本书无涉。本书包括杂证六卷、锦囊药性赋二卷。药性赋也是围绕杂证用药所编写的歌诀,故本书实际上是论治杂证的专著。
采撷中华五千年养生保健精髓 专为现代人的生活健康量身打造 数十位当代中医养生专家悉心编写而成 近百万字的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 两千余幅的精美插图 以自然之法养自然之身,以自然之物固自然之本
《本草纲目》是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的错误而编,(1518-1593年本草纲目原书插图)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52卷,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新增374种),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收药1892种,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96多个药方。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自古就有“偏方治大病”的说法。偏方,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不是正式的药方,它广泛地流传于民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中华偏方历经五千年而不衰,绝非西洋药品所能替代。例如:一根大葱、一块生姜就能治百病;一杯白开水就能止住打嗝;刚摘下的绿叶就能使羊痫风患者马上苏醒……这些民间偏方简单易行、疗效显著,甚至许多偏方不花分文就能治好疑难杂症,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以至西医都拍案称奇。治大病的小偏方几乎是有口皆碑,深入人心。 从古至今,历代医学名家都非常重视汲取民间经验,以不断提高自己医术。从刘向著《七略》录经方十一家,到张仲景博采众方,撰《伤寒杂病论》,从《千金方》到《本草纲目》,无不蕴藏着丰富的偏方名典。但这些宝贵的经验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古今医典之中,不便寻找和应用,致使行之有效的偏方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