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著作 。 它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养生、防治,以及临床各科的内容,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发展及中医学科分化的母体。 本书首先对《内经》的医学与传统文化地位、成书年代及作者、名义和流传沿革,以及学术体系结构内涵和学术特征、历代研究略况等进行了简要叙述,从而使读者对《内经》一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状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继而采用以注为主、校注结合的方式,将《内经》 162 篇原文,逐篇进行了精要的注释,并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式,逐句做出了通俗直白的翻译。从而将这部年代久远,文辞古奥的古典医籍的要言大意,运用通俗简明的语言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黄帝内经》的通俗性读本,
本书对近年出土秦汉简牍中的医方文献进行系统搜集整理,每条材料下列出解题、图版、释文、集注、译文等部分:图版依据出土简牍照片或摹本,逐字剪切处理后横行排列;集注包括各种发掘报告、专著、论文等,编著者个人看法以 今按 提出;释文、译文均吸收了z新研究成果。本书的出版弥补了先秦两汉传世医学文献的不足,展现了先秦汉代我国传统医学的真实情况,有利于系统梳理中医药研究历史,加强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发掘并弘扬我国传统医学文化,帮助广大读者全面、完整地认识中医药学的历史积淀,向世界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本书作者高士宗,是清代康熙年间的名医,他精研《黄帝内经》,著成《直解》一书,其阐发经文,深得门径;纠误正讹,严肃认真;注释诠解,深入浅出;探讨脏腑,独出创见;五运六气颇多发挥。为初学者导航引路指迷破疑,是学医者蹬堂入室的*读本,几百年来深受后人的推崇,被誉为:注解内经,汉后书。对于研究易经、气功、养生、天文、预测等诸多学科的学者,也均有实际的指导意义。《黄帝内经》不仅仅是一部医书,而且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规模十分宏伟的中国古代的科学文献。它汲取了古代科学家们对天文、历算、气象、生物、地理,以及人类、心理、逻辑、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而展开了古代丰富的科学成就,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史崧编著的《黄帝内经灵枢》又称《灵枢》《灵枢经》,与《素问》合称《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早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本次校勘《黄帝内经灵枢》以任应秋教授旧藏明嘉靖间(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赵府居敬堂刻本《黄帝素问灵枢经》十二卷本为底本,简称“赵府本”。因原书卷九缺失第十九页,相关内容参阅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九五六年三月影印本(书名题作“灵枢经”)。本次点校《黄帝内经灵枢》采用繁体字,竖排版,加入现代标点,并根据文义适当划分段落,以便阅读。凡底本讹衍倒夺之文,或参照诸书修改,或指出疑点所在,均在脚注中予以说明。
本书是对张仲景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症状研究的完备、系统的专著。系统按[定义]、[分类]论述230多种症状,同时还补充了百世医家的认识及发展,具有较强的文献价值和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又可直接指导临床实践,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本书可供广大中医院校师生及临床中医师阅读参考。
《素问释义》是一部奇书,其撰写始于一八六六年八月,终于一八六七年八月。这部字数百万逾百万的巨著,只用了一年时间告成,堪称学术史上的奇迹。《素问释义》是著者在戎马空锪中完成的,大量引述了历代中日学者《素问》研究的成果,而原稿极少涂改,给人以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的感觉。几乎在撰著《素问释义》的同时,伊泽裳轩又完成了《金匮玉函略私讲》一书。这种速度神奇的著述活动,给后人留下意味深长的印象。 清代中国学者张琦,曾著《素问释义》,现有道光间刻本传世。伊泽氏著作中曾引用张琦之作,可见他知道张氏及其著作名。既然如此,为何仍将自己的著作题写同样的书名?我们整理前人遗作,无权更改书名,只能寄望于读者,不要将伊泽氏的《素问释义》,与张氏的《素问释义》相混淆。希望不久以后,伊泽裳轩的《素问释义》
本册书为《珍版海外回归中医古籍丛书》之三,收载《选奇方后集》、《仁存孙氏治病活法秘方》二书。 《选奇方后集》全名《芝田余居士证论选奇方后集》为南宋余纲所撰著名方书,约成书于十三世纪初。该书原有前集十卷,后集十卷。然今存世的只有《选奇方后集》残卷四卷(卷二-五)。该书所选方剂多经验效方,其中尤以治眉棱骨痛的选奇汤为有名。某些方剂下还记录与方剂相关的事例,来说明该方的效果、来源、理论依据等等。该书原帙海内外无存,仅残存四卷,弥足珍贵。今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复制回归该书后集的江户抄本,予以影印。 《仁存孙氏治病活法秘方》十卷(今存九卷)元代医家孙仁存撰。该书为医方书,内容丰富实用,在九十三类病名下列举了众多南宋及其以前的医方。各类疾病之前,设有“总说”或“集善说”,
《活解黄帝内经·灵枢篇》是“老中医白话讲经”系列之一。 《活解黄帝内经·灵枢篇》是通过多种形式,以现代逻辑思想方法,对《黄帝内经》原著进行全面而灵活的解说。主要方式:按篇或小节对原文进行注释和现代白话翻译;文中插入趣味性的图画辅助说明;对每卷、节的内容归类,尽可能用图表的形式加以表述;结合各卷、篇阐述的病理、法、方、药等,增补了方剂趣记图解、名医医案、歌诀,力求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结合,使本书集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为一体,不但对一般读者具有启蒙解惑之功,即使对医学大专院的学生和医学工作者也会有较大的启示和助益。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藏佉卢文尺牍》为研究 馆员段晴教授、才洛太对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所藏 的四件佉卢文木牍进行解读分析的研究成果。通过对 佉卢文尺牍的转写、定名和内容的考察,作者认为这 些尺牍应出自斯坦因定名的尼雅13号遗址,反映了三 四世纪时鄯善王国的社会、经济、官制等情况,资料 弥足珍贵。
《叶天士医学全书》集清·叶天士所编著医学著作之大成。叶天士、名桂,生于1667年,卒于1746年。祖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江苏吴县。本书包括《临证指南医案》10卷、《幼科要略》1卷、《温热论》1卷、《种福堂医案》1卷、《种福堂公选良方》3卷、《普济本事方释义》10卷、《叶案存真》4卷、《叶天士医案》1卷、《医效秘传》3卷、《景岳全书发挥》4卷、《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2卷、《眉寿堂方案选存》2卷、《未刻本叶氏医案》2卷。 本书主要内容为系统整理辑录了叶氏对中医温病学理论的阐述、对前人方证的研究,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专题论述了叶天士医学学术思想研究,书末附医学研究论文题录。 本书首次系统整理校注叶天士所著及其门人后学所辑医书13部,为简化字、横排本。可供中医专业人员以及学习中医、研究中医者阅读。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汉代本草官托名之作,当时有多种本子,后因战乱丧失。仅存四卷本,经魏晋名医增订,又产生多种本子,陶隐居序称之为 诸经 ,陶弘景作《本草经集注》时,将 诸经 中《本经》文糅合为一体,收入《集注》中。以《集注》为分界点,对《集注》以前的多种《本草经》,称之为陶弘景以前《本草经》;收载在《集注》中的《本草经》,称之为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经》。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经》保存于历代主流本草中。陶弘景以前的《本草经》散见于宋以前类书和文、史、哲古书的注文中。但是陶弘景以前的《本草经》和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经》均亡佚。尚志钧主编的这本《神农本草经辑校》为求得比较精确的《本经》文字,将历代善本本草中所含《本经》文,进行收集互勘,凡同一条文中出现诸多异文时,本书择其善者而从之。
《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早的医学理论著作。应该指出,《黄帝内经》的价值不仅是在历史上对祖国人民的保健事业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直到现在,还在起着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成分,包许了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和它的组成内容、关于探讨《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问题,早经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过考证。一般都认为写成于战国时期,加上“黄帝”的名字,不过是后人的伪托而已。在它汇编成书以后,又经过两汉时代或更晚一些时期的学者作了修订和补充。《黄帝内经》这部书名,早见载录在《汉书。艺文志》里面。今天所说的《黄帝内经》,它的组成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 《黄帝内
《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的经典,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要籍,由於书中积淀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只把它交给中医界来发掘是远远不够的。清代朴学大师们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於是发凡起例,染指《黄帝内经》的研究,如胡澍的《内经素问校义》,孙诒让的《素问王冰注校》(见《札逻》第六册)等等,就是他们的研究成果。《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组成,成书於西汉之前,文字古奥,素称难读,要想进入这一宝库,优秀的注解无疑是一把金钥匙。在林林总总的《黄帝内经》注本中,张志聪的《黄帝内经集注》堪称翘楚.问世以来评价一直很高,这就是我们选择它的理由。 张志聪字隐庵,为清代顺治、康熙年间的名医,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他出身於医学世家,从小熟读圣贤书,冀博取功名,不幸少年丧父,家庭失去支撑,
《聖濟總錄》為趟佶《即宋徽宗》敕纂,编於北宋末政和間(一一一一-一一一七》,兩百卷。該書以各科醫方為主體(收方兩萬餘首》,兼收醫理及針灸等內容,堪稱北宋醫學集大成之作。今存該書早刊本為元代大德閭重刊本(以下簡稱「大德本七,然僅殘存九十一卷,分散收藏於中、日六個圖書館。該書現存以大德本為底本的完整古刊本,祇有日本江戶醫學館的木活字聚珍本《以下簡稱「聚珍本七。因此,本次影印即選取聚珍本為底本,使之再度完璧面世。 以下對《聖濟總錄》的學術內容及主要版本作一簡介,並重點介紹本次影印底本的有關情況。
本册书为《珍版海外回归中医古籍丛书》之一,收载《活人事证方》二十卷、《活人事证方后集》二十卷。此二书均为南宋著名医家刘信甫所编,约成书于嘉定九年《二二六》。作者临床经验丰富,收集了许多秘传妙方。该书诸方之下,[各有事件引证,皆可取信于人],故书名为[事证]方。所谓[事件引证],包括注明传方人和引书出处、引述药方的经验案例、药方来源及疗效相关的故事、处方原理等等,从而使药方更容易取信于人。书中方剂数量众多,所治疾病门类齐全,保存了大量的宋代医学、本草资料及用药经验,弥足珍贵。该书传人日本后,曾被日本著名的《万安方》、《福田方》等书援引,国内反而罕见引用,今国内未见前、后集全帙存世。日本原有该书宋本,今已失传,但尚存据南宋建安余氏刻本的影抄本。今取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所藏日本享和
本册书为《珍版海外回归中医古籍丛书》之六,收载《五脏方》、《医宗三法》、《医学便览》、《医略便视》四书。 《五脏方》(全称《撄宁生五脏补泻心要》)一卷,乃元末明初名医滑寿所撰。该书为脏腑辨证选方用药专著。书中以脏腑为纲,以虚实补泻法为目,兼及五脏生克关系,并罗列相应的主治方剂。该书国内失传,今据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所藏日本宝历七年(一*七)刻本予以影印。 《医宗三法》是以表格为主的临床病因诊治手册,不分卷。明代医家冯愈约撰于嘉靖中。书中归纳疾病常见内因十六种,外因十六种,并用表格列举二百八十五种病症的病因、治法与主药,为古代重要病因专著之一,内容实用而编排新颖,该书国内早已失传。今据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江户抄本予以影印。 《医学便览》四卷,明。解桢撰(一五七四)。该书以
我国影像医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就全国范围而言,仍缺乏一本高水平、能立于世界之林的影像医学专著。因此,尽快出版一部总结我国影像医学成果、又反映当今国际影像医学发展*动态的高级参考书,已成为我国影像医学界的一个重大课题。有鉴于此,人民卫生出版社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并委托我们组织全国力量编写这部《中华影像医学》。本书以系统为纲,同时采取系统与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编写。全书共分13卷:总论卷、呼吸系统卷、中枢神经系统卷、心血管系统卷、消化系统卷、肝胆胰脾卷、头颈部卷、骨肌系统卷、泌尿生殖系统卷、乳腺卷、介入放射学卷、影像核医学卷及超声诊断学卷。各卷独立成册,陆续出版。 本书编写人员组成的指导思想是老一辈专家把关,中青年专家挑大梁,调动所有积极因
本书为临床疾病专着。全书分七卷、三门、首卷为提纲门,卷二为内因门,以下五卷为外礼门,每门下列有临床常见的各种证候,计为七十种。每种证下又详设内因、外证、辨证等项,后为选方,方后并附方论。全书纲目了然,简结精练。尤为独特的是揭示了每证的“辨治”及方药的相互作用。封于临证很有参考价值。
针灸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练习十分密切的学科。在针灸学的历史发展中,有许多知名或佚名的针灸临床大家把自己毕生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著述成书。 这本《四库全书针灸类医著集成》正是汇集了《灵枢经》、《针灸甲乙经》、《铜人针灸经》、《明堂灸经》、《针灸资生经》、《针灸问对》等多部经典医家类著作。本书的出版,有利于针灸研究者能较易地获得精本,便于学术研究,更好地推动针灸事业的发展。
《国学经典丛书第二辑》推出了20余个品种,包含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囊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该丛书以尊重原典、呈现原典为准则,对经典作了精辟而又通俗的疏通、注译和评析,为现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阅读国学经典扫除了障碍。所推出品种,均选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由国内**专家郁贤皓、杨义、王兆鹏等倾力编注,集经典性与普及性、**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套优秀读本。《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全书共190多万字,52卷,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是一部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的药典,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的声誉,被誉为 东方药物巨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