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为北魏贾思勰所著,是我国现存*早*完整的古代农学名著。书中记载了公元六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从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原书共分十卷九十二篇,分别记载了我国古代关于谷物、蔬菜、果树、林木、特种作物的栽培方法及畜牧、酿造以至于烹调等多方面的技术经验,概括地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科学等方面的光辉成就。本书在石声汉先生《齐民要术今释》的基础上,为各篇增加题解,增补注释,并将译文补充完整。这是一个便于读者阅读和收藏的版本。
《齐民要术》为北朝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是中国现存 早保存 完整的古代农学专著,在中国农学 具有重要地位。全书共10卷,92篇,记述的生产项目很多。包括农、林、牧、渔、副“大农业”的全部,从农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到农副产品加工,诸如酿造酒、醋、酱、豆豉,制作饴糖,腌制咸菜,乃至文化用品(如笔墨)的制作,无所不包,可以称得上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巨著,对后世农学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书中记述的众多农业生产技术,对 的农业生产活动仍然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此次整理,不设底本,采用各本汇校方式,各篇依次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对诸本文字差异、农学术语、生产原理等作了详细注释;译文在遵从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疑惑难读的部分作了具体生动的阐释,使读者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历代遗留下来的农业古籍十分丰富,据二○○二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所编《中国农业古籍目录》统计,农学著作存目共计二千零八十四种。它们记录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等,是中国传统农业精髓的主要载体,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学价值极高。《四库全书》是清代修成的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子部·农家类》共收录十种经典农学著作,即《齐民要术》、《农书》附《蚕书》、《农桑辑要》、震桑衣食撮要》、《王祯农书》、《救荒本草》、《农政全书》、《泰西水法》、《野菜博录》、《授时通考》二值十种农书基本涵盖了我国历史上经典的农学著作,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农翠著作特点。 《齐民要术》后魏贾思勰撰。该书编纂于公元五三三年至五四四年。十卷。所论涉及农作物栽培、耕作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
《中华酒典 一》 酒无处不在,酒生命无限。酒历史和酒文化还将伴随着人类历史不断演绎,不断丰富,创造更美好的明天。酒文化是古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醇香浓烈,别具一格。为了让广大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中国的酒文化,我们特地编撰了《中华酒典》一书以飨读者。本书是一套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酒文化专著,系统详实地介绍了酒的起源、酒的发展、酒具、酒之礼俗以及酒的品鉴、酒令、酒之诗词歌赋,还有许多与酒有关的名人轶事、典故趣闻等诸多酒文化内容。其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均很强。阅读本书,犹如畅游浩瀚的中华美酒长河,从中领略到一些酒和酒文化的奥妙,对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交际应酬和口头表达能力均有裨益。 本套书还有: 《中华酒典 二》 《中华酒典 三》 《中华酒典 四》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茶圣 陆羽用简洁、诚恳的八个字给予了茶清晰、深刻的概括与赞赏。中国是茶之古国,是茶及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从神农尝百草开始,茶历经了无数个朝代,也见证了历代的荣辱兴衰,因而具有悠远深邃的底蕴和内涵。千百年来,茶不仅仅是人们用来解渴的饮品,同时还包含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思维与情感,因而,茶在人们的眼中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亲朋相聚,茶都是人们品饮的。人们可以在茶中品饮人间情、世间味,感悟出别样的茶味人生。而习茶经、悟茶道、学茶艺等,则成了每个爱茶之人所必须掌握的课程之一。
茶的发现始于传说中的神农氏,距今已五千年。之后经历了从药用、食用到饮用的漫长历程,到唐代饮茶成风,品饮技艺初步具备,陆羽遂著成世界上部茶学著作《茶经》。唐代以后,凡茶的栽培、采制、煎煮等加工技艺不断进步,饮茶也逐渐成为一种士人相尚的文化,成为雅致逸乐生活的一部分。在《四库全书》艺术(琴棋墨砚酒茶鼎器)类中,历代关于茶的文献,所选仅《茶经》《茶录》《续茶经》《品茶要录》《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东溪试茶录》《煎茶水记》八种。 本书据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按原本色彩、装帧形式影印出版。本书的影印出版,可满足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的需求,不仅为民俗研究、古籍文献整理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弘扬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唐陆羽《茶经》是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知
《齐民要术》为北魏贾思勰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学名著。书中记载了公元六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从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原书共分十卷九十二篇,分别记载了我国古代关于谷物、蔬菜、果树、林木、特种作物的栽培方法及畜牧、酿造以至于烹调等多方面的技术经验,概括地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科学等方面的光辉成就。本书在石声汉先生《齐民要术今释》的基础上,为各篇增加题解,增补注释,并将译文补充完整。这是一个便于读者阅读和收藏的版本。
本书集合了徐光启在历算、农业、水利、工程等方面的著作共十种,全面反映了徐氏在科技方面的成就以及当时中国相关领域的历史状况。
《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为丰富的一部。全书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到工业文明以前的所有农业、手工业各部门各领域各工种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设计文化以及诸多问题。全书依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原则,进行理论架构,形成了独具中华传统造物设计理论特色的“天工”“开物”体系,并与《考工记》、《营造法式》共同完成了中华“考工学”设计理论体系建构。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转型性的集大成之作,《天工开物》是中华传统“考工学”设计理论体系和工匠文化精神的代表性著作,值得我们认真阅读、研究、传承与开新。此次校勘出版,旨在为建构当代中国设计理论体系而发掘、积累、探索与开新,版本上采用了1927年出版的《喜咏轩丛书》,该版*的特色,
《天工开物》是明代学者宋应星所著,刊印于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记载了常见谷物的栽培和加工方法,养蚕、纺织和染色的技术,以及制盐、造糖的工艺。中篇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舟车的制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篇则主要集中于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宝石的采集加工等。《天工开物》是世界部记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科全书,以大量生动细节留存了丰富的古代科技史料。它也是世界部科类图书,曾流传于日本及欧洲各国,引起极大反响,被誉为 科全书之祖 。本书为原著的白话编译本,文字明快生动,同时配以大量古代文物、绘画以及准确逼真的彩色手绘植物图谱,而157幅优雅古朴、翔实再现各行业生产过程的着色版画则完全可称为对中国古代科技生活的
《天工开物》是明代学者宋应星所著,刊印于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记载了常见谷物的栽培和加工方法,养蚕、纺织和染色的技术,以及制盐、造糖的工艺。中篇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舟车的制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篇则主要集中于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宝石的采集加工等。《天工开物》是世界部记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以大量生动细节留存了丰富的古代科技史料。它也是世界部百科类图书,曾流传于日本及欧洲各国,引起极大反响,被誉为“百科全书之祖”。本书为原著的白话编译本,文字明快生动,同时配以大量古代文物、绘画以及准确逼真的彩色手绘植物图谱,而157幅优雅古朴、翔实再现各行业生产过程的着色版画则完全可称为对中
本书的目的是给地理学及其思想史梳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建构一个适合中国的地理学思想体系。本书对中国的 王朝地理学 及国外的地理学思想做了分析,借鉴了国外的前沿研究成果,结合中国自古形成的地理观念,让我们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更清醒地反思我们观念中的地理概念。
中国古代造园经典著作。 原名《园牧》,传日本,改名《巧夺天工》《木经全书》。书分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涉及园说、相地、立基、屋宇、装折、栏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等,附二百余幅图。现据民国涉园本影印。原大原貌,仿真印制。书中有仿古宣印制折页图。
《茶经》,世界茶研究专著,三卷十章,涵盖茶叶栽培、生产加工、药理、茶具、饮用、历史、文化、茶产区划等。《续茶经》,清代较大茶书。订定补辑,对唐之后的茶事资料收罗宏富,并行考辨。颇切实用,征引繁富。
《齐民要术译注(套装上下册)》讲述了:《齐民要术》(以下简称《要术》)是中国现存早完整保存下来的古代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早有价值的名著之一。书中的“齐民”,意思就是平民百姓,“要术”是指谋生的重要方法,四字合起来说,就是民众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重要技术知识。
本书“概述”纵向叙述养蚕起源至公元2000年间浙江蚕桑的生产和技术发展。“蚕区”记录浙江蚕业早发轫于浙东,后转移至浙西,当代则扩展到全省大多县市;“记载初利用隙地,发展到成片专业桑园,桑苗从自繁自用发展到供应全国商品苗基地,选育出四大良种和农桑系列优质高产良种,并全面改良了桑树栽培技术。“蚕种”记载余杭、新昌、嵊县和诸暨有丰富的地方资源,近现代为一代杂交种所代替,由农户生产土种转变为专业蚕种场生产优良品种。“养蚕”记述从单家独户到共同催青、小蚕共育,讲究彻底消毒、科学饲养。“蚕茧收烘”记载农家从蚕茧自产自缫、制成闻名海外的辑里丝,发展到蚕茧出售,统一收烘,浙江首创烘茧煤灶和缫丝计价。“科研、教育和学会“记录全国早创办蚕业学校蚕学馆,率先在省立农事试验场内设立蚕桑科,并逐步发懚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