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有关《周髀算经》解读的作品。本书包括对《周髀算经》的长篇论述、《周髀算经》全文白话译文、《周髀算经》全文原文及详细注释、相关附录、参考文献及综合索引,意在为现代读者提供一种全面的《周髀算经》第一手史料。新论重新考察了《周髀算经》的宇宙模型,原文注释则讨论了几乎所有的技术性细节及有争议的问题,白话译文融会了汉代赵爽、北周甄鸾、唐代李淳风等各家注释的精华。同时,本书还特别分析了《周髀算经》中所体现的在古代中国科学史上极为罕见的公理化尝试及其意义。
《黃帝内經》是先秦時期防治疾病經驗總結和理論的升華,代表了這時期醫學的水平。它作為中醫藥翠的部經典,構建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奠定了中醫學基礎,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養生保健知識,是醫家的臨證之書,更是古代的百科全書與中華傳統化的瑰寶。兩千多年來,中醫學的各項成就,幾乎都是在《黃帝内經》的理論原則指導下,經代醫家的實踐逐步創造的。豐富多彩的中醫各流派的學術思想,大多是在《黃帝内經》理論的啟下發展起來的。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黃帝内經》為中國人民的保健養生、防病治病,中華民的繁衍昌盛做出了積極的貢献。直至今天,仍然對中醫學的研究、臨床起着指導作用。 《黃帝内經》由《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組成。《素問》又稱《黃内經素問》,以黃帝與岐伯、雷公等君臣問答體例討論了攝生、藏象、病因病機、
《千金方》,全名《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它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总结了多钟中医临床诊断方法,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1.本套国学经典藏书收录的书目是中国人不可不知、不可不读、不可不收藏的历代传统国学经典,类别涉及经、史、子、集各类中的名篇代表,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2.本套书装帧形式采取手工线装缝制而成,外包装采用传统的函套形式,内容竖排,样式古朴美观,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3.本套书采用专家级创作团队精心组织稿件,内容采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体例,通俗易懂;每本书都陪以大量精美插图,读来赏心悦目。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套装共4册)》收集自甲骨文字以来直到公元1911年三千年间的各种有关气象的文字记载,依照年序排列。它的资料是从8228种古籍中辑录出来的,内容齐全,跨越时间长,覆盖地域广,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资料价值的科学专著。
《明万历本养正图解(套装共3册)》包括了:《明万历本养正图解(上册)》、《明万历本养正图解(下册)》、《明万历本养正图解(注评)》。明万历本养正图解乃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之一。《明万历本养正图解(套装共3册)》出自明万历二十二年,为明儒焦豌原著,内含六十则典故,各配以明代画家丁云鹏绘制的图画一幅,印制精美,品相优雅。兹经整理,将该善本分上、下两册影印,并附注评一册,由黄山书社出版,以饶研究收藏之方家和广大读者。
《讀素問鈔》,又名《重集素問鈔》《續素问鈔》或《汪氏續素問鈔》,四卷,元代滑壽编輯,明代汪機續注。是分類重编選注《黃帝内經素問》的重要注本之一。首刊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编輯者和續注者,是元明時代理精醫工的大家,書以類分有序,融會諸家,辨論精核為《素問》的重要注本之一。 中醫之學,明教於經典,以明經知本見尊。自齊梁人全元起著《素問訓解》以後,有唐王冰之次注和宋林億等人之『新校正气諸家對經典的注釋,在訓解章句的過程中,還以注疏為發明,把自的驗證和新見解書人其中,注疏也是理論創發的形式之一。經典之注疏,也有稱『訓气稱『解气『補正』及『箋正气也有『校正』或「續注』者,還有『合著』『集注』之書。《讀素问抄》,是滑壽在研讀《素問》時,抄錄其要文,並擇取前人注文和己見而成書的。明代
《灵兰社稿》八卷,著者佚名,为临证综合性医著。稿本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在书的文字中,未见有清代咸丰以后的医著和医家。今据此点推测,书稿完成于清道光间,即一八五○年之前。 “灵兰”是古藏书之秘府。《黄帝内经素问》中有《灵兰秘典论》,明代以后医书也开始冠名“灵兰”称谓,以示珍重。例如,明代王肯堂有《灵兰书室医案》,民国时代何舒曾辑有《灵兰医书六种》等,但从内容、文笔和格调看,均与本书无涉。本书包括杂证六卷、锦囊药性赋二卷。药性赋也是围绕杂证用药所编写的歌诀,故本书实际上是论治杂证的专著。
《中华名方大全(经典线装本)(套装共4卷)》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百余种古今医学书籍,并有多家医院供方,共收录古今名方近2000个。所收方剂,以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的方剂为主,也收录了部分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些临床验证疗效突出的,影响较大的现代验方。每个名方的介绍分为:方源、方剂组成、制用法、功效、方解、附方、按语等条目,因方剂、方源、用法的不同,分类条目也因方而异。为保持名方原有特色,我们对名方的组成、剂量、用法都保持不变,少数名方的剂量偏大,药性过猛,读者使用时一定要有医生的指导,以免耽误治疗。
《中华名方大全(经典线装本)(套装共4卷)》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百余种古今医学书籍,并有多家医院供方,共收录古今名方近2000个。所收方剂,以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的方剂为主,也收录了部分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些临床验证疗效突出的,影响较大的现代验方。每个名方的介绍分为:方源、方剂组成、制用法、功效、方解、附方、按语等条目,因方剂、方源、用法的不同,分类条目也因方而异。为保持名方原有特色,我们对名方的组成、剂量、用法都保持不变,少数名方的剂量偏大,药性过猛,读者使用时一定要有医生的指导,以免耽误治疗。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宋代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末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122
《蓮齋醫意——立齋案疏》二卷,現藏于中國中醫科翠院圖書館,是由明末清初醫學家葉崧評疏薛己的内科醫案而成。葉崧字瞻嵩,浙江嘉興人,曾于康熙甲子年(二六六四》參訂過蕭壎所著的《女科經綸》。 案主薛己,字新甫,號立齋,江蘇吴縣人。生于明成化二十三年(一四八七》,卒于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其父薛鏜,字良武,府學諸生,亦精于醫,擅長兒科和外科,著《保嬰撮要》等書,每馬後世所法程。弘治問任太醫院院士,後赠為院使。薛己少承家翠而繼醫業,聰穎苦學林懋在《保嬰撮要》序中說,曾見他在家中『蓬頭執卷,纳繹尋思』研讀醫書。薛己原為瘍醫,後以内科著名。『内科』之稱謂和學科之命名,就肇始于他的《内科摘要》,被後世尊為温補翠派的開山。他沉潜于易水,得元素、東垣之精蘊;又深耽于先天,推重治病當迎本求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本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华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本书次系统地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用直接的方式庇佑着中华民族,使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同时它也是一部养生宝典。其中记载的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的理论,早巳被历代医学家包括当代医学界奉为圭臬。
本套丛书包括《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
《中国历代历象典(繁体竖排版)(套装共8册)》共五百四十四卷,分一百二十部。其中《干象典》、《岁功典》、《历法典》、《庶征典》是按天象、时序、历法、自然变异的顺序来安排的,各典先设『总部』其下再分列总部所属各部,各部下的资料按分类原则编排,每部先作『汇考』按收录文献时代先后详细介绍该部有关情况,如《历法总部》的『汇考』,详细叙述了从伏羲氏作甲历到清初采用时宪历共七十六部历法的采用、修改及废置的过程;再据各部资料分列『总论』『艺文气『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全面而系统地收录了上古到明末清初有关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
《金匱玉函經》八卷,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清代起秀堂藏版,刊於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署漠仲景張機著,晉王叔和撰次,宋林億等校正。上海陳世傑懷三重校。此書稱經而命名『金匱玉函』內容『與《傷寒論》同體而異名气是《傷寒論》的別本。當代中醫文獻學家錢超塵先生在比較《傷寒論》諸種傳本後指出:《金匱玉函經》是《傷寒論》早傳本,亦可稱之為《傷寒論》之古本,它保存《傷寒論》不使亡佚,意義重大。』 此書以『金匱玉函經』為標題,是張仲景的著作在流傳中,不斷離析新编又殊受崇尚所使然。張仲景受師於同郡張伯祖,行醫於東漢末建安大疫之時,向學於《伊尹湯液》等方書,以自己的臨床經驗,結合以前代醫藥理論著作,於建安七、八年《202~203》完成了這部稱《傷寒雜病論》的光輝著作。《傷寒雜病論》著於竹簡。
朱桂昌编著的《后汉四分日历表》排列后汉章帝 元和二年(公元85年)至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 年)的日历,后附《蜀汉四分日历表》。 《后汉四分日历表》是继《颛顼日历表》、《太 初日历表》之后的第三部秦汉日历表著作。这629年 的日历表,除每日干支外,还附有二十四节气,又标 明大小月等项目。日历表用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进行 了多达749项验证。对相关研究人员与读者有参考价 值。
《黄帝内经》主要形成于战国时期。该书注重整体和谐的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支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1.本套国学经典藏书收录的书目是中国人不可不知、不可不读、不可不收藏的历代传统国学经典,类别涉及经、史、子、集各类中的名篇代表,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2.本套书装帧形式采取手工线装缝制而成,外包装采用传统的函套形式,内容竖排,样式古朴美观,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3.本套书采用专家级创作团队精心组织稿件,内容采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体例,通俗易懂;每本书都陪以大量精
《伤寒正宗》八卷,明末清初医学家史以甲撰。书完高于清康熙十七年戊午(一六七八),甫刻于康熙十九年庚甲(一六八○)。孤本现藏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还应注意的是,在此书告竣之同时或稍后,有杭州仁和张志聪弟子吴嗣昌者,也著书名为《伤寒正宗》。但二书邈不相涉,并非一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