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髀算经》是中国历*早的一本算术类经书。周就是圆,髀就是股。上面记载周公与商高的谈话,其中就有勾股定理的*早文字记录,即 勾三股四弦五 ,亦被称作商高定理。该书采用*简便可行的方法确定天文历法,揭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囊括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包涵南北有极,昼夜相推的道理,给后来者生活作息提供有力的保障。自此以后历代数学家无不以《周髀算经》为参考,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周髀算经》体现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古代科学技术的一座不朽丰碑。程贞一、闻人军校注的《周髀算经译注》除了校勘原文外,将对书中的算例等都作详细地注释,也是该书首次全注全译。
这是一本有关《周髀算经》解读的作品。本书包括对《周髀算经》的长篇论述、《周髀算经》全文白话译文、《周髀算经》全文原文及详细注释、相关附录、参考文献及综合索引,意在为现代读者提供一种全面的《周髀算经》第一手史料。新论重新考察了《周髀算经》的宇宙模型,原文注释则讨论了几乎所有的技术性细节及有争议的问题,白话译文融会了汉代赵爽、北周甄鸾、唐代李淳风等各家注释的精华。同时,本书还特别分析了《周髀算经》中所体现的在古代中国科学史上极为罕见的公理化尝试及其意义。
《黃帝内經》是先秦時期防治疾病經驗總結和理論的升華,代表了這時期醫學的水平。它作為中醫藥翠的部經典,構建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奠定了中醫學基礎,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養生保健知識,是醫家的臨證之書,更是古代的百科全書與中華傳統化的瑰寶。兩千多年來,中醫學的各項成就,幾乎都是在《黃帝内經》的理論原則指導下,經代醫家的實踐逐步創造的。豐富多彩的中醫各流派的學術思想,大多是在《黃帝内經》理論的啟下發展起來的。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黃帝内經》為中國人民的保健養生、防病治病,中華民的繁衍昌盛做出了積極的貢献。直至今天,仍然對中醫學的研究、臨床起着指導作用。 《黃帝内經》由《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組成。《素問》又稱《黃内經素問》,以黃帝與岐伯、雷公等君臣問答體例討論了攝生、藏象、病因病機、
《营造法式》是我国现存早的官方编定的建筑技术专书,全面反映了宋代的建筑设计、结构、构造、施工和工料定额等多方面的特点和水平,是重要的古代建筑典籍之一。此书在近代的重要传本是陶湘在1925年的仿宋刻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此本刻成八十一年后重新印行此本,对于阐扬我国古代建筑的科学、技术成就和文化传统都是很有意义的。关于《营造法式》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建筑史学界的前辈己作了大量研究,在梁思成先生的《营造法式注释·序》、陈明达先生的《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绪论》中有很精辟的分析,也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撰写了研究论文,读者可以检阅。这里只简单介绍此书的编修过程,古代、近代的传播情况和这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新印本的特点。 北宋中后期实行变法,为控制大量政府工程建设的开支,需要制定官方建
《黄帝内经》主要形成于战国时期。该书注重整体和谐的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支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1.本套国学经典藏书收录的书目是中国人不可不知、不可不读、不可不收藏的历代传统国学经典,类别涉及经、史、子、集各类中的名篇代表,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2.本套书装帧形式采取手工线装缝制而成,外包装采用传统的函套形式,内容竖排,样式古朴美观,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3.本套书采用专家级创作团队精心组织稿件,内容采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体例,通俗易懂;每本书都陪以大量精
《千金方》,全名《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它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总结了多钟中医临床诊断方法,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1.本套国学经典藏书收录的书目是中国人不可不知、不可不读、不可不收藏的历代传统国学经典,类别涉及经、史、子、集各类中的名篇代表,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2.本套书装帧形式采取手工线装缝制而成,外包装采用传统的函套形式,内容竖排,样式古朴美观,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3.本套书采用专家级创作团队精心组织稿件,内容采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体例,通俗易懂;每本书都陪以大量精美插图,读来赏心悦目。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本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华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本书次系统地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用直接的方式庇佑着中华民族,使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同时它也是一部养生宝典。其中记载的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的理论,早巳被历代医学家包括当代医学界奉为圭臬。
《讀素問鈔》,又名《重集素問鈔》《續素问鈔》或《汪氏續素問鈔》,四卷,元代滑壽编輯,明代汪機續注。是分類重编選注《黃帝内經素問》的重要注本之一。首刊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编輯者和續注者,是元明時代理精醫工的大家,書以類分有序,融會諸家,辨論精核為《素問》的重要注本之一。 中醫之學,明教於經典,以明經知本見尊。自齊梁人全元起著《素問訓解》以後,有唐王冰之次注和宋林億等人之『新校正气諸家對經典的注釋,在訓解章句的過程中,還以注疏為發明,把自的驗證和新見解書人其中,注疏也是理論創發的形式之一。經典之注疏,也有稱『訓气稱『解气『補正』及『箋正气也有『校正』或「續注』者,還有『合著』『集注』之書。《讀素问抄》,是滑壽在研讀《素問》時,抄錄其要文,並擇取前人注文和己見而成書的。明代
《中华偏方大全(经典线装本)(套装共4卷)》资料翔实,简单实用,大量偏方的取材都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力求以*廉的药材取得*的治疗效果,,《中华偏方大全(经典线装本)(套装共4卷)》整理搜集历代医书近300种,收录偏方近4000个。所收集的药方大部分足教科书未介绍的,且行之有效的偏方,按科别进行分类,有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肿瘤科、美容滋补等几个类别。书中每?科疾病按照病理解释、病症表现、药方组成、制用法、功效等几部分进行阐述。特殊偏方还标注了使用注意一项。因而,《中华偏方大全(经典线装本)(套装共4卷)》不管是内容涵盖还是单方阐述,都是史无前例的,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很具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方剂宝库。
《明万历本养正图解(套装共3册)》包括了:《明万历本养正图解(上册)》、《明万历本养正图解(下册)》、《明万历本养正图解(注评)》。明万历本养正图解乃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之一。《明万历本养正图解(套装共3册)》出自明万历二十二年,为明儒焦豌原著,内含六十则典故,各配以明代画家丁云鹏绘制的图画一幅,印制精美,品相优雅。兹经整理,将该善本分上、下两册影印,并附注评一册,由黄山书社出版,以饶研究收藏之方家和广大读者。
《水经注》成书于公元六世纪初,堪称六朝地志之翘楚,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地理学著作,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诸多分支的研究提供相当丰富的资料,在中国乃至世界地理学史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套装共4册)》收集自甲骨文字以来直到公元1911年三千年间的各种有关气象的文字记载,依照年序排列。它的资料是从8228种古籍中辑录出来的,内容齐全,跨越时间长,覆盖地域广,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资料价值的科学专著。
养生一词早见于《庄子》内篇,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早在上古,即有长寿观念,《尚书·洪范》将“寿”列为“五福”中。 本书参考了大量中医古籍文献,结合数十年的养生康复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中华养生学理论与方法。其内容包括如何享尽天年,精神调摄,饮食和起居调理,运动和守静,经络养生和四季养生等。内容科学实用,阐述深入浅出,让读者了解中华养生文化和中医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具有很的参考价值。适于亚健康人群、慢性病患者、中老年人、科技工作者和基层医务人员阅读参考。 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位,从头部、颜面、五官九窍、皮肤,到躯干、四肢、五脏六腑等,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从头发来看:人正常的头发每天脱
《中华名方大全(经典线装本)(套装共4卷)》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百余种古今医学书籍,并有多家医院供方,共收录古今名方近2000个。所收方剂,以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的方剂为主,也收录了部分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些临床验证疗效突出的,影响较大的现代验方。每个名方的介绍分为:方源、方剂组成、制用法、功效、方解、附方、按语等条目,因方剂、方源、用法的不同,分类条目也因方而异。为保持名方原有特色,我们对名方的组成、剂量、用法都保持不变,少数名方的剂量偏大,药性过猛,读者使用时一定要有医生的指导,以免耽误治疗。
《中华名方大全(经典线装本)(套装共4卷)》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百余种古今医学书籍,并有多家医院供方,共收录古今名方近2000个。所收方剂,以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的方剂为主,也收录了部分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些临床验证疗效突出的,影响较大的现代验方。每个名方的介绍分为:方源、方剂组成、制用法、功效、方解、附方、按语等条目,因方剂、方源、用法的不同,分类条目也因方而异。为保持名方原有特色,我们对名方的组成、剂量、用法都保持不变,少数名方的剂量偏大,药性过猛,读者使用时一定要有医生的指导,以免耽误治疗。
《中国历代历象典(繁体竖排版)(套装共8册)》共五百四十四卷,分一百二十部。其中《干象典》、《岁功典》、《历法典》、《庶征典》是按天象、时序、历法、自然变异的顺序来安排的,各典先设『总部』其下再分列总部所属各部,各部下的资料按分类原则编排,每部先作『汇考』按收录文献时代先后详细介绍该部有关情况,如《历法总部》的『汇考』,详细叙述了从伏羲氏作甲历到清初采用时宪历共七十六部历法的采用、修改及废置的过程;再据各部资料分列『总论』『艺文气『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全面而系统地收录了上古到明末清初有关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
本书成书于明代,是一部著名的药物学著作,对我国近代药物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世界上也有极佳的声誉,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这部巨著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三十余年心血的结晶。
求吉纳福,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对古代译吉术的了解,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其荒谬性的认识。本书根据乾隆钦定译吉年,月,日时表编撰而成。本书克服了历没有择吉表,或只有择奔跑表没有万年的缺点,集择吉表、万年历于一体,可以说是真正的民俗万年择吉通书。内容主要包括: 一 乾隆钦定四库全书万年择吉表 年表:六十花甲周而复始,神煞随年转换,逐年推排,分而列之,按年展视,了如指掌,作年表。 月表:岁有十二月,月有六十日,神煞随月转换,逐月逐日推排吉凶神煞,分列宜忌,随事选用,展卷了。作月表。 日时表:由年而日,神煞备矣,吉日既得,而枢机之发,发审乎时也,时由日管,选时必根于日,作日时表。 二 民俗历法知识 神煞方位:简洁明了地介绍了四库全书中列出的二百神煞的定位,功能,凶吉。使读
《金匱玉函經》八卷,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清代起秀堂藏版,刊於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署漠仲景張機著,晉王叔和撰次,宋林億等校正。上海陳世傑懷三重校。此書稱經而命名『金匱玉函』內容『與《傷寒論》同體而異名气是《傷寒論》的別本。當代中醫文獻學家錢超塵先生在比較《傷寒論》諸種傳本後指出:《金匱玉函經》是《傷寒論》早傳本,亦可稱之為《傷寒論》之古本,它保存《傷寒論》不使亡佚,意義重大。』 此書以『金匱玉函經』為標題,是張仲景的著作在流傳中,不斷離析新编又殊受崇尚所使然。張仲景受師於同郡張伯祖,行醫於東漢末建安大疫之時,向學於《伊尹湯液》等方書,以自己的臨床經驗,結合以前代醫藥理論著作,於建安七、八年《202~203》完成了這部稱《傷寒雜病論》的光輝著作。《傷寒雜病論》著於竹簡。
《本草纲目》是明代乃至中国古医学史上所取得的伟大的科学成就,是中医药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天下药典,展示了五千年中华传统医学的独特风采。 穴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一五一八-一五九三年)穷毕生精力,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以往历代本草学进行全面的整理和总结,历时二十七载编撰而成。全书分十六纲,六十二目。是集我国十六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同时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