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点如下: 一、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一笔巨大的遗产,它清晰地描绘出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天地,炽烈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灵向往,缤纷地表达了那个漫长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全相。 二、本集成不是一般意义的画集,不是书斋中材料的蒐集与编辑,它是21世纪中国民间文化工作者对木版年画所做的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普查成果。 三、此次普查强调文化学、人类学、民俗学、美术学等各学科的交叉融合;采用文字、录音、摄影和摄像同步的全记录;内容涉及从历史遗存到活态现状、从作品到制作、从艺人到销售张贴、从艺诀到年俗,而且将所有产地囊括其中,一网打尽,不留死角。此种普查在历史上应属首次,也是终结性的。 四、大量的手的发现性的素材和严格的学术整理,是本集成重要的价值。
此书与光绪二年(1876)年刊刻成书,是蜀派古琴艺术的琴学巨著此次中国书店影印《天闻阁》,以唐彝铭补刻本为底本,参校初刻本,对于张孔山演奏的《高山》、《流水》、《醉渔唱晚》等著名琴曲,均从初刻本中完整摘录。附于补刻本整部琴谱之后
《百花诗笺谱》又名《文美斋诗笺谱》,为清代张兆祥等人绘制。天津文美斋1911年彩色套印。文美斋《百花诗笺谱》刻工精致,印刷优良,精美典雅,是清末著名的笺谱之一,流传很广。本书据文美斋刻本影印。
《碑帖珍品临摹本》收集了王羲之,赵孟頫,智永,米芾,颜真卿,孙过庭等名家的多件作品,并经编者对这些墨迹成倍放大,深受众多书法爱好者喜欢。此外,本套图书还附有赵孟頫书“陋室铭”和文征明小楷“醉翁亭记”两个单页,供广大读者欣赏。
《芥子园画传》,亦称《芥子园画谱》,是一部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课本。清初名士李渔之婿沈心友家中藏有明代山水画家李流芳的课徒稿 43 幅,请嘉兴籍画家王概整理增编 90 幅,增至 133 幅,并附临摹古人各式山水画 40 幅,篇首并编《青在堂画学浅说》,于康熙十八年( 1680 年)套版精刻成书,即集。康熙四十年( 1701 年)王概又受沈心友之托,与其胞兄王蓍、胞弟王臬,共同编绘了 “ 兰竹梅菊 ” 与 “ 花卉翎毛 ” 谱,用开化纸木刻五色套版印成第二、三集,世称 “ 王概本 ” 。中国书店出版社今重新整编康熙年间的版本,使用先进的仿真复制技术进行影印,力图再现康熙本五色套版印刷的彩图原貌,为当今中国画学习和爱好者提供逼真、生动的临摹与研习范本。
清代编写的一部历代画家人名辞典。辑录上起上古黄帝,迄于嘉庆、道光年间画家共一千五百余人评传,以诗韵编次姓氏,依时代顺序,各列小传,从一千二百六十三种文献资料中采辑编成。后吴心教编著《历代画史汇传补编》四卷刊行,对前书进行补充。据相关版本影印,并新编人名索引。
《神奇秘谱》成书於明初洪熙乙巳(公元1425年),是现存早的琴曲专集。:书中所收六十四首琴曲是编者从当时『琴谱数家所裁者千有馀曲』中精选出来的,其中颇有一些歷史上很有影响的名作。由於古代音乐不如其它文物那样便於保存,许多古曲不是失传了,就是面目全非。所以古琴谱中保存的古曲,被唐人认为『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古曲是总结前人音乐创作经验,探索传统音乐规律所不可缺少的依据。尽管近五百年来,有上百种古谱集中保存了成千首传曲,比较起来,还是以《神奇秘谱》中保存的古代音乐作品史料价值。 《神奇秘谱》全书共分三卷。上卷称《太古神品》,收十六首作品。编者认为这些『乃太古之操,昔人不传之秘』,他有意从当时传曲中选择了歷史价值较高酌『太古』传谱。如《广陵散》是『世有二谱』。编者通过比较,『以
《中国古代绘画精品集:法界源流图》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画卷信息,逼真再现了难得一见的原作风貌,读者能更准确欣赏到这些绘画的独有的用笔特征和微妙的墨色韵味;另外,设计上采用正面全图,背面局部放大处理的形式,来满足广大收藏和艺术爱好者欣赏、临摹的需求。
上海古籍出版社自2006年开始与上海图书馆合作,从上图馆藏20多万件古代碑帖中挑选其中的精品,汇集成《翰墨瑰宝 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丛刊》系列丛书,以原大原彩、册页装的方式影印出版,将古代书法名迹的神采纤毫毕现、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原碑帖题签、题跋、观款、藏印等都巨细靡遗,尽数收入,完整展示了碑帖全貌。 这套丛刊的每种碑帖均由专家撰写导言,详细介绍了碑帖的刻拓、版本和递藏情况,并对其书法艺术特点作了精当的评述。 此为《翰墨瑰宝 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丛刊:鉴赏版(第三辑)》盒装版,收录有《史晨碑》(明拓 小墨妙亭藏本)、《孔羡碑》(明拓 周大烈藏本)、《麓山寺碑并阴》(南宋拓 何绍基藏本)、《大字麻姑山仙坛记》(宋拓 沈树镛藏本)、《许真人井铭》(北宋拓 北宋装孤本)等五种,均为罕见珍本,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清世祖顺治帝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一六五四年)三月十八日,八岁继位,是清入关后第二代皇帝。 康熙帝自幼好学不倦,及长目光敏锐,意志弥坚,处大事而不惊,敢作改为,在位达六十一年之久。康熙帝致力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鼓励发展生产,使社会经济从明末清初的凋敝状态中得以复苏和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国力增强,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康熙盛世”,为后人景仰。 康熙帝怡情翰墨,喜好书法艺术,常在退朝后与精于书法的文臣观摩古人墨迹,切磋书艺。 康熙帝遍临诸家,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米芾、董其昌……从而形成了他博采众长,清劲刚健的书风,其书迹潇洒秀丽,苍劲率真,倍受世人喜爱。
书法,是我国历史悠久而又*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求形式之一。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弥补了楷书书写速度过慢和草书难于辨认的缺陷。自晋以降,许多书家都能作行书,王羲之《兰亭序》更被成为“天下行书”。本书选取历代书家的传世行书作品,包括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颜真卿、黄庭坚、苏轼、蔡襄、赵孟頫、等名家的行书作品精华,并介绍各人各家的生平与书法特色、各帖的风格与流传历程。不但从中见出中国行书艺术的发展历程,更能成为行书书法爱好者临习的极好范本。
《三希堂法帖》是清乾隆初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法帖。 三希堂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养心殿内,清高宗将王羲之的 快雪时晴帖 、王殉的《伯远帖》、王献之的 中秋帖》收藏于此,视该三帖为希世珍宝,因而得名。乾隆十二年梁诗正等受命编次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书家的墨迹钩模镌刻,取名《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的问世,为后世保存了极为珍贵的书法真迹。它的流传为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该帖共收一百三十五家的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三希堂法帖》的早期拓本已不多见,此次出版是据一乾隆初拓御墨锦裱本~影印,所收作品均按历史顺序编排,这对书法爱好者学习研究魏晋至明代千余年来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很大方便。
《十竹斋笺谱》是以牛皮纸内文、麻布面的形式制作的特种工艺笔记本,其中的插页选用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特藏《十竹斋笺谱》彩绘图8幅。该笺谱是中国明代末年版、拱花木刻彩印的画集。胡正言辑印。崇祯十七年(1644)刊行。有九龙李于坚、上元李克恭序文。共 4卷。画作小巧,刊印精美。市场上完全没有同类笔记本销售。 该选题的读者定位为中国文化爱好者、小资文艺青年以及国外游客。
唐朝是我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期,在绚丽多彩的唐代艺苑中,颜真卿的书法领袖群伦,冠冕书坛,独树一帜。如果说王羲之变钟繇书体而有发展,那么颜真卿则破『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体尤有创新。
唐朝是我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期,在绚丽多彩的唐代艺苑中,颜真卿的书法领袖群伦,冠冕书坛,独树一帜。如果说王羲之变钟繇书体而有发展,那么颜真卿则破『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体尤有创新。
廖辅(生卒年不详)时代福建长汀人。字舜元,号东山。孝宗弘治二年贡知寿州,善诗,工草书,笔锋清劲,有草书家张弼笔意,为时所珍。
御题棉花图,又称 棉花图 ,清方观承编,清高宗弘历题诗。本书为石刻拓本,是我国仅有的棉花图谱专著。有图十六幅,阴文线刻,线条精细,通俗易懂,是当时倡导和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的优秀科普作品。其画法之精妙,刻技之多样,捶拓之精工,足以反映我国古代文化之深邃。乾隆皇帝对《棉花图》备加赞许,反复诵读,执笔为每图题七言绝句,共十六首,皆称颂农桑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