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菁华录》是《史记》的上佳选本,流传颇广,全书分为六卷,所选包括本纪、表、书各三篇,世家九篇,列传三十三篇,共计五十一篇,姚苧田“掇其精华,略其敷衍”,作精心剪裁,使情节紧凑,同时“发明作者作文的苦心,便于后人阅读”,以眉评、夹评、篇末评等形式,对《史记》的章法结构、遣字造句、微言大义以至总体立意进行评论。书末附录朱自清先生长篇导言。是《史记》入门的 读物。此次整理,以道光甲申扶荔山房藏板暨同治癸酉红杏山房版为底本,精心整理。
《史记菁华录》是《史记》的上佳选本,流传颇广,全书分为六卷,所选包括本纪、表、书各三篇,世家九篇,列传三十三篇,共计五十一篇,姚苧田“掇其精华,略其敷衍”,作精心剪裁,使情节紧凑,同时“发明作者作文的苦心,便于后人阅读”,以眉评、夹评、篇末评等形式,对《史记》的章法结构、遣字造句、微言大义以至总体立意进行评论。书末附录朱自清先生长篇导言。是《史记》入门的 读物。此次整理,以道光甲申扶荔山房藏板暨同治癸酉红杏山房版为底本,精心整理。
《史记菁华录》是《史记》的上佳选本,流传颇广,全书分为六卷,所选包括本纪、表、书各三篇,世家九篇,列传三十三篇,共计五十一篇,姚苧田“掇其精华,略其敷衍”,作精心剪裁,使情节紧凑,同时“发明作者作文的苦心,便于后人阅读”,以眉评、夹评、篇末评等形式,对《史记》的章法结构、遣字造句、微言大义以至总体立意进行评论。书末附录朱自清先生长篇导言。是《史记》入门的 读物。此次整理,以道光甲申扶荔山房藏板暨同治癸酉红杏山房版为底本,精心整理。
一、本书人名全選自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一年所编《中国人名大辞典》。编排次序基本仍其舊。 二、命名取字,上古多尚質樸,中近古特重文饰,前者多古词古義,今颇歎曉,后者多取義经傅诗文, 亦纡曲费解。 三、命名取字本有通则,但时代不同,风尚各異,且因人物身份,教飬,志趣不一,故其中亦有變化。 四、名字取義,出處 颇多相同者,故诠释时或详於甲略於乙,再详於丙而又略於丁。 五、本书於同名異字條目中,遇取義同出一處者则用“解见1”“解见2”或“解见3”等方式作解。 六、古籍傅世日久,展轉翻刻,遂多魯之误,名字产生化错,自属常事,或有发现,必就名字相协之理加以辨正。 七、本书不以帝王益號、廟號立目,如不收魏武帝而收曹操,不收流媒体武帝而收萧衍,不收太祖而收朱元璋。
《北平笺谱》是鲁迅和郑振铎于1933年编选出版的一部木版水印笺纸集。书分六册,共收入笺纸样张332幅,为博古笺、花卉笺、古钱笺、罗汉笺、人物笺、山水笺、花果笺、动物笺、月令笺、指画笺、古佛笺、儿童画笺等,均由当时荣宝斋、淳菁阁、松华斋、静文斋、懿文斋、清秘阁、成兴斋、宝晋斋、松古斋等九家藏版选材刻就,是笺谱中的精品。 《北平笺谱》选编完成后,首印100部,每部书上均有鲁迅和郑振铎二人的亲笔签名。而今,这部笺谱已经成为弥足珍贵的文物。这也正如鲁迅当年所说: 至三十世纪,必与唐版媲美矣。 有感于前人在传承文化、传播文明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中国书店决定将店藏编号为第七号的《北平笺谱》原样影印出版,以使更广泛的读者能够了解、欣赏这部名作。为了更好地展现原书面貌,中国书店在复制影印《北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晚清民国间新教传教士中文译著目录提要》为《哈佛燕京图书馆书目丛刊》之第十六种,著录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晚清民国间新教传教士中文译著786种,并附HoughtonLibrary、WidenerLibrary等藏同类译著58种,包括著作、刊物、报纸、教科书、宣传单等各类出版物,内容除宣教外,还包括科学、经济、文化等方面,能反映此期新教传教士在华译经传教及文化活动的主要面貌。 本《目录提要》注重介绍文献的版本信息、存藏情况及内容特点,著录信息包括索书号、题名、出版地、出版社、刊印时间、版次、内容、版式、著译者等,且在提要后适当给出作者简介和按语。有的提要还照录原书序跋,以方便读者了解原书内容。 本《目录提要》力求给出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条目按索书号顺序排列,便于查检,是研究清末至民国初期新教传教
顾颉刚先生一生研究领域广泛,学术交往频繁,门生弟子众多,且好藏书,除线装书之外,留下有万馀册洋装书。这些图书,内容包罗万象,约而言之, 如早年之教材课外书、国学、史学、民俗学、边疆史地之研究著作颇具特色,余如历史地图、古典文学、语言学、美术史、书目、通俗读物、十七年史学著作并朝鲜、日本、欧洲汉学家之著作等,亦多品种。这些书中,有的是作者签名赠送的,有的是师友购买后赠送的,还有一些则保留了顾先生的批校题跋文字,虽则短短数句甚或寥寥数字,然与考察顾先生之治学思路、历程及学术胸怀,具有参考价值。《顾颉刚旧藏签名本图录》收入作者(译者)签名本图书一百九十六种、论文抽印本一百四十五篇,均按作者姓氏笔画编排;师友赠送之图书三十三种;顾先生所校读、题跋诸书四十二种。卷优选取顾先生用印三十二
本书依据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从隋炀帝大业年间开始,到清光绪年间废止),将山西历代进土的资料搜集整理并辑录排比,涵括了一千多年来山西有姓名可考的进土3725名,书中不仅包括每位进土的发名、字号、籍贯、及第时间、历任官职、著述书目以及家庭及第情况,而且在书末附有进土的“籍贯索引”和“姓氏索引”便于读者轻松检索。另外,读者通过本书也可以很方便地检索出山西进土的分布概况,各州县进土人数,各朝代、各科年、各家族科举考试的荣枯状况。同时,本书也为山西建设文化强省做了一项有益的工作,为三晋教育,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于我们认识过去、建设现在,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