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金刚般若波 罗蜜经》。金刚指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 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 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 ;密意为无极。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 宋代书法家张即之的书法深受唐人影响,后转师 米芾,参以晋唐经书汉隶,并能“独传家学”,自成 一家体系。张即之擅长楷书和榜书,尤喜作擘窠大字 。楷书结构严谨、端庄,行书则用笔枯硬,近于刻露 ,毫无温润典雅之感。传世作品有楷书《汪氏报本庵 记》、《大字杜甫诗卷》和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等。
《袁了凡静坐要诀》的主体部分是标点、注释明代经典著作《静坐要诀》,作者为晚明著名的士人袁了凡。袁了凡,名黄,号了凡,江苏吴江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因著有《了凡四训》和推行"功过格"教人行善修身,而为人们所熟知,并有《静坐要诀》、《祈嗣真诠》、《摄生三要》等著作。其中《静坐要诀》为近代提倡静坐修身的蒋维乔等人继承和提倡,得到广泛的传播。
《格言联璧》按内容共分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类、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言类、悖凶类等共十一类,弘一法师切合当时精神实际和道德所需,筛选取舍,有的放矢。舍从政、齐家、摄生三类,并对所选原句文字作增减修改和归类调整,重要处更圈以红点以引关注,言简意赅,语近旨远;汇先贤睿思鸿博,集古圣机智精华,手书录成《弘一大师格言别录》一卷。《弘一大师格言别录》手书之刊行缘起和流布因缘,在胜进居士所撰序中已有交代,不再赘述。唯此甲午孤版存世稀少,当下幸见者更寥寥无几,故值此弘一法师圆寂七十周年之际,我们将此宝书再版重印,与我馆前已出版之《李叔同诗词歌集》、《弘一大师格言联璧小楷抄本》、《弘一法师手书嘉言集》等成一系列,以寄托对弘一大师的深深念想和缅怀之情,并分享大师先
梁启超曾经说过,中国『古之史,实为方志』,方志是『明眼人』窥见『各地方分化发展之迹』的『凭借』。地方志作为记录一地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传承历史文明、保存历史记忆的重任,为研究一地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地情教育、对外交流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资政、存史、教化』的独特作用。
1982年开始编印出版的《中华大藏经》,是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由任继愈先生主持,组织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历时十余年得以完成。为方便《中华大藏经》的阅读和研究利用,任先生又组织专家编辑而成《中华大藏经总目》。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略称《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经》、《药师经》。一卷。唐代玄奘(602?-664)译。师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褘。精通经、律、论三藏,世称唐三藏。是我国杰出的译经家,法相宗的创始人。贞观三年(629,一作贞观元年),孤身涉险,历尽艰难,到印度求法,游学十七年,行程五万里。贞观十九年还抵长安,请回佛经梵文原典五二0夹六五七部,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这部经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佛陀因曼殊室利的启请,而为在毘舍离国乐音树下的大比丘、大菩萨、国王、大臣等,盛陈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如来的功德,并详述药师如来因地所发的十二大愿。本经为元代沈氏经籍铺刊本,半叶5行,行14字,入国家古籍善本珍贵名录。经中一愿一图,或一愿多图,卷首有说法图
《明僧弘秀集》是明末毛晋编刻的一部专门收录明代僧人诗歌的总集,刊刻于崇祯十六年,之后未有重刻,故存世甚少,因此较少为世人所知。在目前通行的几套大型图书中,如《四库全书》系列、《四部备要》等皆未收此书,此次出版尚属首次。本书共辑录洪武元年(1368)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间197位僧人的1700余首诗作,目前仅见崇祯十六年(1643)毛氏汲古阁刻本,凡十三卷,九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各卷篇幅不一,各家所选诗歌数量亦不一,诗末为各家撰有小传。书前有毛晋崇祯十六年序。本次出版主要是对此书进行标点和整理,还对原著中大量的俗字、讹字作了整理,更便于今天的读者阅读和使用。此外,本书采用繁体竖排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原著风貌。
雷峰老人之疏是经也。以宗门爪牙。入性相窟宅。慨义学之荒芜。悲禅门之儱侗。盖自癸巳退隐匡埠。睹世寒心。感时励志。所由来矣。故其挂瓢金井。倚杖玉渊。问契证则心湛海澄。仰嘉遁则身高岳峙。地藏琛之耕田博饭。栖贤湜之立诵行披。寒炉泠灶。惟大法之全提。丛棘乱丝。仗智锋而独断。其于古人实兼之矣。逮戊戌返岭。今无以明年自玉门趋归。壬癸之岁。日与石鉴诸弟请益唯识。谓本楞伽。指冥初神我。不与性珠而滥收。俾龟毛沙油。顿觉妄情之自遣。因伸旨要。遂启疏缘。妙叶心宗。带圆名相。不惟砥柱狂禅。兼亦激昂讲席。匠心迥迈。汇义海于洞源。神机渊默。破众难于半偈。劳颜汗手。会稡披寻。睹大义之炳如。庆微言之不坠。教以翊宗。原别传之并四卷。识即是藏。扶大心以迭二乘。此诚运上之心蒿目时弊而为者也。故凡疏内。有入理深
弘一法师编著的《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指*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密意为无极。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
自从敦煌文献被发现之后,东西方学者纷纷从中探寻和研究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语言、文学、科技等众多方面的问题,大多取得了重要成就。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敦煌文献分藏于北京、伦敦、巴黎、圣彼得堡等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某些私人箱筐也有秘藏,致使人们至今难以全部寓目。五十年代以来,中、英、法几国的主要藏品已制成缩微胶卷公诸于世,为读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但由于资料分散,编辑方法又往往不是按类排比,研究者在使用上还是感到不甚便利。 有鉴于此,八十年代初,我们开始筹划将敦煌文献分类整理成专辑出版。一九八三年,正式成立编辑委员会,这套书也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重点英目。十多年来,编委会积极筹划,奉献给学者,落实项目,审读成稿等等,克服了种种困难。今天,终于将
《塔陀羅经经》是指一九二四年西湖雷塔倒塌后,在塔里发现的刻于吴越国乙亥年(九*)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羅尼经》。
本书全面记录了虚云和尚的行履历史、言论思想、实践业绩,是了解、研究和总结虚云一生的*完备、*可靠、*直接的文献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不可或缺的资料。全书分为十部分,基本上涵括了虚云现存的各类文字著述,实是迄今为止*为完整的的虚云文集。
大疏内容,分为序论和解释本文两大部分。序论包括:叙所因、释题目、彰妨难。叙所因,简要地说明因明在古印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玄奘西行向戒贤等学习因明的经过。释题目,叙述对于「因明人正理论」这一题目的各种解释,末尾解释作者商羯罗主得名的由来。彰妨难,解释对于因明之名称的几种疑问。解释正文,是解释人论本文。其纲领是两颂,头一颂是:「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现,及似唯自悟。」末一颂是:「已宣少句义,为始立方隅。其间理非理,妙辩于余处。」头一颂是说因明的内容,分悟他和自悟两门。悟他是使对方相信立论者的主张,为此,要通过能立与能破的论式。似立与似破,就其目的而言,也在于悟他。而立论者的主张,是通过现量、比量得到的。为了悟他,先须自悟。似现量、似比量,其目的也是为了自悟。末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宋代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末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122
该书收录了 赵 朴初居士手写经文,分别是《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广大的佛教徒和信众诵经温习之用,更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众所周知,抄写经文是佛门修行方式之一,抄经之时,心须虔敬,摒妄念,远凡尘;所以 赵 朴初先生的抄经之作不同于他在别处的书法题字,抄经之作字字端严,无分毫怠慢之心。这也使得本书的收藏意义和价值更有别于 赵 朴老其他书法作品。
《大藏经》是佛经典的总汇。它卷帙浩繁而内容赡博,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宝藏,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大遗产。然而,由于佛经文句艰涩,义理幽奥,术语独特且繁多,这又给阅读和使用带来了不一定的困难。本书是汉文《大藏经》的提要式的读本。对《大藏经》收录的各种典籍,按“藏”(经藏、律藏、论藏、文史藏等)、“部”(长阿含部、中阿含部、杂阿含部、增一阿含部等)、“门”(相当于“章”)、“品”(相当于“节”)、“类”(子类)、“附”(附录)六级分类法进行编排,解读其核心思想,为广大读者了解佛教经典提供一个平台。
先秦诸子的竞起争鸣,开创了我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需在儒、道、墨、法等几大家学派中,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在哲学上,庄子对后世读书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直接激发了魏晋玄学禅宗的思辩;而在文学上,庄子独特的文风又是启发后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思想源泉。但由于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丰富,同时也给后人阅读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故而历代注本极多,良莠不齐。本书结合各家之长,对《庄子》作全文收录。本书根据内容,配有597幅图片,其中既有古代木刻版画及汉画像石、历代古人的字画、先秦时期的文博照片、古书版本书影等,又有当代画家特地为《庄子》创作的国画182幅。图文相随,互相 诠释。珠联璧合。
净土三经之一。此经说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满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此经前后有十二译,存五译、失七译,会集、节略本四本。[1] 经中介绍了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接引众生的大愿、极乐世界的美好景象,以及娑婆世界的污秽不堪等内容。
《北山录》为唐代僧人神清撰,宋代僧人释慧宝 为其作注,宋代释德珪又为慧宝注进一步作注,曰《 注解随函》。该书博综儒、释、道三教玄旨,内容有 三:一曰参儒道以阐佛学;二曰抑禅宗而崇义学;三 曰驳儒者之非佛。全书有十六篇,依次为“天地始” 、“圣人生”、“法籍兴”、“真俗符”、“合霸王 ”、“至化”、“宗师议”、“释宾问”、“丧服问 ”、“讥异说”、“综名理”、“报应验”、“论业 理”、“住持行”、“异学”、“外信”。十六篇所 论,涉及佛教世界观、释迦生平、佛教典籍、佛教与 外道以及与世俗社会的关系等,可以说对于佛教徒乃 至其它人关注的众多问题,都立足佛教,做出了自己 的阐释。本书文雅雕琢,旁征博引,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中唐时期儒释道思想融合的时代特色,为我们了 解和研究中古时代的宗教、思想、
大觉能仁。成道十日。即说华严。以众生住地烦恼。为诸佛不动智。如将宝位直授凡庸。故非三乘之流所能谛信。当时声闻在坐。不见不闻。然而后拈华。则金色头陀。独得别传之嘱。庆喜继之。为西天二祖。虽登位于刹竿倒却之时。而发悟在击钟验常之际。则楞严一经。又宗门之法印也。古今疏此。俱擅所长。吾师天然是和上。宴坐丹霞。以三月成直指。适届示生之期。甘露降于丛竹。今释受而伏读。青莲发笔端之瑞。赤珠映意地之光。微眹不留。是迹皆刬。言言本色。不借华词。其不可思议之妙。实有与诸家迥绝者。彼皆悟门各得然。而见量未忘。往往以词害志。执药成病。原其所由。不过能推非心离尘有性而已。夫能推是妄离尘无体。此如来语也。如来不云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耶。真觉无功。根尘何咎。极其转名不转体之致。未能迷悟
《佛祖统纪校注(套装全3册)》把纪传体、编年体成功地融于一炉,还采用了宋代袁枢新创的纪事本末体这一修史法撰写《历代会要志》,将佛教的制度及历代兴废故实逐项详述,以补救纪传、编年二体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