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外篇》与《内篇》同为东晋葛洪撰述。作者自认为前者属儒家,后者属道家。实则《外篇》以儒家为主,兼采道家、法家,及少量的道教神仙养生思想。论时政得失,以古刺今;主张在下者藏器待时,克己思君;在上者任贤举能,爱民节欲。《四库提要》谓其 辞旨辨博,饶有名理 ,鲁迅赞其 论及晋末社会状态 。此次我们约请业内专家以《平津馆丛书》刻本《外篇》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精心解题、注释、翻译,以飨读者。
本书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庄子学巨著,全书对我国历代庄学的阐释指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阐释出几千年来庄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并对国内外历史上的庄学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评述,同时,还对几千年庄学发展的社会功用及思想发展脉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使本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此书*版出版后便获得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已分别获得上海市社科一等奖和国家社科一等奖。作者在*版的基础上又花费数年时间对全书进行了资料补充和校定工作,校正了*版的不足之处,补充了翔实的新史料和有关佐证,从而使增补本全书更具有前沿性的学术和史评价值及社会意义。
《庄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代表作,道教称为《南华经》,为战国及汉初庄子学派的著作总集。其内容博大精深,语言汪洋恣肆,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极大影响,现通行本为晋郭象注本,凡八卷三十三篇。《庄子诠诂》基本上承袭马其昶《庄子故》之义例,体现了作者融儒道释为一体的《庄》学观点,也闪现了近代精神。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一派的经典作品。目前所见的各种版本,字数不尽相同,但都在五千字左右,文字极为精简。该书虽然篇幅简短,但哲学内涵极为丰富,历代注释者甚多,河上公章句、王弼注即为早期注释中著名的两家。此次推出的线装本,就是对《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王弼注》的点校整理。其中,前一书以《四部丛刊》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南宋建安 虞氏刊本为底本,后一书以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本为底本,有明显的讹误或脱漏处径改,不出校记。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作者不详,相传为河上公所撰。河上公,一名河上丈人,生平不详,大约生活在战国末期。从内容来看,主要是以汉代流行的黄老学派无为治国、清静养生的观点解释《老子》,认为天道与人事相通,治国与治身之道相同,体现出非常浓厚的汉代黄老学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周易》《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汉书》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峰。“中信国学大典”之《韩非子》,学者陈耀南在进行导读的同时,还加入了现代化的解读,令古老的经典有了现代化的韵味,别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名著之一,主要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被誉为万经之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文化名著中《道德经》的发布量只次于《圣经》。老子之道,可知,可解,可传,可行,可证,可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五千言精华,八十一章节,道不尽的道。《道德经》这部不朽著作,既是中国道教的思想源泉,也是东方智慧的代表之一。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完整的哲学著作,它所探讨的 道 是一切智慧的源头。 《道德经》书成,因无标点符号,故后人根据不同理解自行断句。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一字之差,谬之千里。《道德经》新译也藉此对很多篇章的文字断句做了大幅修改,以其更接近 道 矣。此次《〈道德经〉新译》以大道至简、正本清源为宗旨,将其一一还原。让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 。人人
《说苑》是刘向肩负皇命完成的文化整理工作的结晶,包括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等二十卷。《说苑》贯穿了刘向拿著述当谏书,试图弘扬的儒家政治理想,该书是对先秦古籍的再现和归类总结,包括《孔子家语》《诗经》《韩诗外传》《史记》等等。是我们系统了解先秦文献的重要途径,其文献价值历来为后人所称赞、也得到了历代帝王的高度重视。作者程翔的评注,扎实、准确,细节考究,是一本了解《说苑》的*图书。
本书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乙本为底本,以《老子》帛书甲本、郭店楚简、王弼注本等为校本,详加校注,并揭示每一章所蕴含内在的思想及逻辑关系,时出新意;同时广泛征引人类学、考古学、哲学等方面的观点,对传统的误读、误解,进行了有力的驳正。是马王堆老子帛书研究又一新的成果。
《庄子诠诂》由胡远濬 撰
《道藏》本所收《老子指归》为底本。《道藏》本相对于其他诸本,多地保留了严遵《老子指归校笺》的原貌。从两汉时期章句体式来看,作者认为,严遵所作,当称为《老子章句》。今《道藏》本所附《老子》经文及注文,即严遵本《老子》及《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序录》所录严遵《老子注》,及后人腰斩《章句》之“句”。《指归》即《章句》之“章指”。在整理过程中,作者参考多种《老子》经注,充分利用各类出土文献、秦汉文献流传和音韵学知识,尝试复《老子章句》之旧,将今本《老子指归》整理成为一部条例清晰的读本,并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辑佚,为《老子》学史和简帛《老子》的校勘提供一个有参考价值的文本。
《圣学宗传道统录》内容简介:理学流派众多,异彩纷呈。历代学者对前代理学学术作“分其宗旨,别其源流”的工作,始於宋代而盛於明清。从宋到清,理学学术史着述贯通,继南宋《伊洛渊源录》、《伊洛正源书》之後,元代有《宋史·道学传》、《道统图》;明代有《伊洛渊源续录》、《闽学源流》诸书;明末至清代,有《元儒考略》、《圣学宗传》、《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儒林宗派》、《理学宗传》、《清学案小识》、《北学编》、《国朝漠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民国初期编纂有《清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与《清儒学案》又合称“四朝学案”。许多着述源於理学士人强烈的社会危机感、学术危机感和历史反思意识。从学术层面对社会治乱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总结,他们得出的一种带普遍性的结论是天下兴亡在
庄子者,姓庄,名周,(太史公云:字子休)。梁国蒙县人也。六国时,为漆园吏,与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齐楚当聘以为相,不应。时人皆尚游说,庄生独高尚其事,优游自得,依老氏之旨,著书十余万言,以逍遥自然无为齐物而已;大抵万寓言,归之于理,不可案文责也。
《说苑》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刘向所序67篇”中的一部分,是刘向校书时据皇家所藏和民间流行的书册资料,加以选择整理的具有故事性、多为对话体的杂著的类编,纂辑先秦及汉代的轶闻琐事,借以阐述儒家思想。该书在流传中多有散失,校证者在前人整理的基础上参校各本,博采群书,事义兼释,并辑佚文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