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家书》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影响深远的作品,为世人修身、教子的经典读本。编者以李鸿章、李瀚章兄弟编校的光绪己卯年(1979年)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为底本,采用简体横排,新式标点,完整收录,绝无删节。更加在原书内容基础上,补充曾国藩家人对应的来信,形成了这本《曾文正公家书》(增补版)。随书附赠《曾文正公家训》(增补版)。 全书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发,可谓事无巨细,一皆覆载。 增补的家人来信,综合参考了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版《湘乡曾氏文献》、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版《湘乡曾氏文献补》、海南出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庚午(28)日这天,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聚集在许昌附近颍阴曲蠡(今河南临颍)的繁阳亭。当汉代最后一个帝王刘协把皇帝玺绶移交给一个青年时,历时400多年的汉帝国已正式宣告结束,一个新的王朝魏国已正式诞生。禅让的典礼结束后,这位青年还站在受禅坛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许久,他才环顾了一下周围的大臣,慢慢地说出了一句意味良深、分量极重的话:虞舜、大禹的事情,我今天终于知道了。 这位青年就是魏文帝曹丕(字子桓)。这一时刻离他34岁的生日已没有几天。回忆起34年来动荡不安、辛苦备尝的生涯,他的这一番感慨,确实是历经沧桑的人生体验。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庚午(28)日这天,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聚集在许昌附近颍阴曲蠡(今河南临颍)的繁阳亭。当汉代最后一个帝王刘协把皇帝玺绶移交给一个青年时,历时400多年的汉帝国已正式宣告结束,一个新的王朝魏国已正式诞生。禅让的典礼结束后,这位青年还站在受禅坛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许久,他才环顾了一下周围的大臣,慢慢地说出了一句意味良深、分量极重的话:虞舜、大禹的事情,我今天终于知道了。 这位青年就是魏文帝曹丕(字子桓)。这一时刻离他34岁的生日已没有几天。回忆起34年来动荡不安、辛苦备尝的生涯,他的这一番感慨,确实是历经沧桑的人生体验。
《儒林外史》是晚清谴责小说之一,书中描写了近二百名各式人物,生动表现了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历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学界的重视。李汉秋先生积数十年之功,汇集十种清末以来对此书的评点,融于一书,加以标点、校勘,既便于读者理解,增添阅读乐趣,又便于学者进行各方面研究。
影响国人140年的家庭教育经典 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 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 的曾国藩*重要传世之作,由他的弟子李鸿章、李瀚章编校出版;是蒋介石教育蒋经国的生动教材;是国学大师钱穆向学生推荐的国学入门书 2018全新升级 参考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将曾国藩家人的对应回信补入《曾文正公家书》中,和原来本人书信对照阅读,立体呈现交流的始末,帮助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曾国藩的背面与侧面 单独阅读曾国藩,那是士大夫和读书人的精神图腾,庄严的理学名臣;对照阅读曾国藩及家人的来往信件,你还可以看到父亲的孝子,弟弟的严兄,儿子的慈父 精心编排 按照来信、回信的对照关系,以及家书所论及相关内容的相关性,在对应的曾国藩家书的位置,增补家人的相应来信,和原来的家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古文观止》是清初吴楚材、吴调侯叔侄选编的历代散文精华集,是重要的文言启蒙读物,与《唐诗三百首》并称中国古诗文选本“双壁”。“古文观止”取意一览此书即可观止古文。辑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凡12卷,222篇,兼收各类文体,择选贤哲名篇,代表先秦至明末散文的高水平, 思想性与艺术性。《续古文观止》由民国王文濡选编,辑文上起明末,下迄民国初年,凡8卷,174篇,选文精当,注重各家各派的代表性。
秦都咸阳,汉都长安,是我国古代的名都。三辅黄图专记秦汉都城的建设,而以汉都长安为主。所载长安城及其周围的布局、宫殿、馆阁、苑囿、沼、台榭、府库、桥梁、文化设施、礼制建筑等,条分缕析,最为详备。它是研究古代都城,特别是研究古代城,特别是汉都长安最重的历史文献。 三辅黄图,又名西京黄图,简称黄图,不著作者姓名。初本成书的时间,孙星衍序断为“汉末人撰”;苗昌言题词定为“汉魏间人所作”;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定为“梁陈间人作”;宋联奎序断为“后汉人撰”;陈直认为“原书应成于东汉末,曹魏初期”。各说虽有不同,但都以如淳、晋灼、刘昭注书已引黄图为据。这个根据当然是很确凿的,三位注家姨既引此书作注,足证在他们的时代此书已问世了。如淳为三国曹魏人,曾任魏国陈郡丞,他撰汉书注多次引用三辅黄图,
《儒林外史》是晚清谴责小说之一,书中描写了近二百名各式人物,生动表现了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历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学界的重视。李汉秋先生积数十年之功,汇集十种清末以来对此书的评点,融于一书,加以标点、校勘,既便于读者理解,增添阅读乐趣,又便于学者进行各方面研究。
《茶录(外十种)》作为《宋元谱录丛编》之一,共收宋代十一种谱录类茶学专著,包括蔡襄《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沈括《本朝茶法》、宋徽宗《大观茶论》、叶清臣《述煮茶小品》、唐庚《斗茶记》、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和宋子安《东溪试茶录》等。俱为宋代重要的茶学专著。编撰方式系由主编约请各方专家选择精善且常见的版本,并参照其他存世版本,进行酌校整理,点校句读。
本书是《百年河大国学旧著新刊》系列之一的《天问研究》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屈原的生平及作品编年、从《天问》中所见屈原的唯物论思想、《天问》的写作年代及地点、《天问》对于上古史研究的贡献、从《天问》中所见的春秋末年楚宗庙壁画等内容。
李贺(七九○——八一六),是唐代的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家居昌谷(在宜阳境内)。他的世系属唐宗室远支。父亲李晋肃官职低微而早死,李贺因避父讳(“晋”和“进”同音),未得应考进士,祇任过奉礼郎那样的小官,一生不得志,终年仅二十七岁。 他早岁工诗,受知于韩愈、皇甫湜,两人对其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尤善乐府舆古体诗。其中不乏批判时政与反映现实的作品。如老夫采玉歌、黄家洞、秦宫诗、猛虎行、感讽的首等,具有一定的进步倾向。在诗歌艺术创作上,李贺的作品善于熔铸词彩,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诙奇诡谲、色彩鲜丽的动人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在创作上听取得的镯特成就,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新的境界。对当时与后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李贺的生活面
《南亭四话》,一诗话,一联话,一词话。一丛话,为毗陵李伯元征君撰。征君见闻广博,学问渊深,词章尤其所长。一举经济特科而不应,徜徉海上,办《游戏报》,为小报之开山祖,风语华言,至今脍炙,暇则以著述自娱。亡后,遗稿散失甚多。其《南亭笔记》一书,大东主人已为刊行,士林均奉为枕中秘。兹又得其四话,诗联庄谐分部,而词话丛话则谐话为多。征君深于词章,纵观泛览,论理有独到之处;而交游既广,搜采尤富,以生花之笔、粲花之舌兼资并用,其庄者固足为词章家之圭臬,即谐者亦可为酒后茶余之消遣,以视前人之陈腐、今人之空疏杂凑成书者,相去奚啻霄壤耶?主人以余交征君也久,知征君也深,函来索序,为书简端以道征君,以稔世之喜读征君书者。
《南亭四话》,一诗话,一联话,一词话。一丛话,为毗陵李伯元征君撰。征君见闻广博,学问渊深,词章尤其所长。一举经济特科而不应,徜徉海上,办《游戏报》,为小报之开山祖,风语华言,至今脍炙,暇则以著述自娱。亡后,遗稿散失甚多。其《南亭笔记》一书,大东主人已为刊行,士林均奉为枕中秘。兹又得其四话,诗联庄谐分部,而词话丛话则谐话为多。征君深于词章,纵观泛览,论理有独到之处;而交游既广,搜采尤富,以生花之笔、粲花之舌兼资并用,其庄者固足为词章家之圭臬,即谐者亦可为酒后茶余之消遣,以视前人之陈腐、今人之空疏杂凑成书者,相去奚啻霄壤耶?主人以余交征君也久,知征君也深,函来索序,为书简端以道征君,以稔世之喜读征君书者。
《樊川文集》是杜牧的詩文集,為作者外甥裴延翰所編次,書中收編了杜牧的作品四百五十多篇。書末的外集和別集,為後人所補編,又收辑了詩歌一百七十八篇。杜牧的這部詩文集,是研究晚唐政治史和文學史的重要资料。
《震泽先生别集》四种六卷:《震泽长语》二卷、《震泽纪闻》二卷,明王鏊撰;《续震泽纪闻》一卷、《郢事纪略》一卷,明王禹声撰。《震泽长语》是王鏊晚年归田读书时所记的笔记,持论颇有根据;《震泽纪闻》、《续震泽纪闻》两书,以明人记明事,可补《明史》之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郢事纪略》则是研究万历朝矿税之弊的不可多得的一部文献资料汇编。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阮籍集校注》是陳伯君先生的遺著。陳伯君名紹功,以字行,湖南湘潭人。一九二○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在校時曾師事黃侃、黃節、馬敘倫、吳梅諸先生,畢業后從事教育、新聞等工作,性耽文史,長于詩詞。在本書之前,阮籍作品向無詩文合集的校注本,唯《詠懷詩》部分有黃節等人的注本行世,本書是次對阮籍詩文進行逐篇校勘和注釋的整理本,其中引用大量手史料,既能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時也有很多獨到的見解。
曹寅(1658—1712),清满洲正白旗人,字子清,号楝亭,又号荔轩。曹雪芹祖父。世为康熙近臣,曾任御前侍卫、仪正、旗鼓佐领、内务府慎刑司郎中,后督理江宁织造,兼巡视两淮盐政,累官至通政使。工诗词,擅戏曲,喜书画,精赏鉴,且富有藏书,校勘精审。传世有《楝亭集》、《楝亭五种》、《楝亭藏书十二种》和戏曲《北红拂记》、《太平乐事》、《续琵琶》等。 曹寅所作《续琵琶》传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此传奇虽经卢前、周汝昌、顾平旦、宋铁铮等学者做出过大量的挖掘考证工作,但迄今为止尚无可供红学爱好者阅读的校点笺注本问世,洵为憾事。笔者不揣鄙陋,历时一载有余,撰成《续琵琶笺注》,以飨读者,并就教于曹学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