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调元,字燮臣,号寅皋,又号佩渠,河南郑州贾鲁河村(今郑州毛庄镇贾河村)人。生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幼年从其父学习诸经,及成童,先师从密县学者陈汗斋,继而受知于河南督学鲍桂星,“由是遵闻力学,日益闻其所不闻”(张调元自撰墓志铭)。遂中嘉庆十二年(1807)科本省乡试,历任太康县、浚县教谕。其治学务实,博览多闻,在学界声望颇著,时与苏源生齐名。后于道光十五年(1835)俸满乞病归里,潜心研究儒学,著述授徒,惠泽乡梓。咸丰三年(1853)卒于乡,享年70岁。 张调元九上公车不第,但殚精不懈,著作颇丰,先后有《佩渠前后集》二卷、《京澳纂闻》十二卷(因有些卷又析为若干分卷,故实为二十五卷,下书也如此)、《佩渠随笔》十六卷,由其学生孙钦昂(成丰进士,郑州须水镇孙庄人)于光绪七年(1881)汇编为《张佩渠所
《浙江文丛:宗泽集》宗泽(一〇六〇-一二一八),宋代抗金名将,婺州义鸟县(今浙江义鸟)人。早年历仕州县,有政声。靖康元年(一二二八),金兵南侵,宗泽时任知磁州,遮留出使金营的康王赵构,部署抗金。靖康之变后,宗泽支持康王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出任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收聚溃兵,招抚义军,重整京师防务,挫退金军攻势。同时,宗泽多次上疏议请高宗回銮京师,开始北伐,但均未得到高宗响应。宗泽忧愤而卒,临终前三呼『过河』。 宗泽诗文,有《宗忠简公集》传世,明清间几度刊刻,有正德辛未(一五一一)刻本《宗忠简公文集》、嘉靖辛亥《一五五二刻本坌里刻宗忠简公文集》、崇祯丙子(一六三六)刻本《宗忠简公集》、康熙辛未(一六九一)刻本《宗不忠简公集》、康熙丙戌(一七〇六)刻本《宋东京留守宗忠简公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 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内容多为寓言神话、民间传说等,通过故事来说明哲理、阐述思想,既涉及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也讨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唐朝时期诏告《列子》为《冲虚真经》,北宋景德年间加“至德”二字,全称《至德冲虚真经》,被视为 的重要经典之一。《列子》在汉代以后部分散失,现存篇目有:《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八卷。全书将处世哲学融入到神话故事当中,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其中,《愚公移山》体现坚持不懈的精神,《两小儿辩日》展示对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思维,其余哲理散文、历史故事共计一百余篇,每篇文章,不论长短,各有主题,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价值。 此次出版,系以清嘉庆八年(一八〇三)江都秦氏石研斋刊本影印,以飨读者。
张岱生前即手编文集,请友人据其手稿钞写待刊,编成《瑯嬛文集》,诗为《张子诗粃》,文为《张子文粃》。后其手稿诗、文分别流传,清光绪间人据其文刊刻成集,手稿之文遂佚。而诗未及刊,仅存手稿。《张岱诗文集(增订本)》系由整理者重编,诗、文各选底本,精加校勘,核其前后文字异同,由此可体会作者入清之后的心态变化。又从稀世文献中辑得张岱佚诗七十余首、佚文六篇,拣择补入张岱友人白岳山人王雨谦所作评语。书后附传记、序跋、书劄、年谱等相关资料。
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孤山的梅又开了,寂寞如雪,那懂它的人在何方?谁言孤独,梅妻鹤子;谁言清贫,满湖月色;谁言无人知,一纸诗篇,落花点上了。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文丛”系列《林和靖诗集》,因缘谁堪问,梅花一梦里。 林和靖喜作詩,多奇句,然既就,隨輒棄之,流傳於世者猶有四卷三百餘篇,律詩、絶句、古風皆有可觀,於當時即有大名,歷代多經傳刻。沈幼征先生整理《林和靖集》,以近人邵裴子手校本爲據,參校他本,務求精審,并對字詞含義予以注釋,曾於一九八五年在本社出版。本次再版,在原書基礎上增補後人題詠等相關資料,可爲參考。
本书对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澹志堂刻本何世璂所撰《何端简公文集》中的奏疏、杂著、诗文等六册十二卷及他人为其所作的序、文、传记墓表、铭文和年谱等内容进行点校整理,前言介绍何世璂的生平、著述及贡献。何世璂出身山东新城王氏家族,是清代雍正时名臣,也是山东重要历史文化名人,著述颇丰。其所著奏疏、诗文等等辑为《何端简公文集》共十二册,及他人为其所撰相关文章等目前均无整理。本书还对清嘉庆七年(1802)邱县刘崧岚刊刻的济南新城人王祖昌所著《秋水亭诗》四卷,补编一卷,《秋水亭诗续集》三卷,补编一卷,约6万字的古今体诗,以及他人为其所做的序文、总评等内容进行点校整理,前言简要介绍王祖昌的生平、著述及贡献。王祖昌是山东新城人,为清初文学家王士祯之从曾孙,善写诗,其诗颇有渔洋家法。其所著《秋水亭诗草》
黄遵宪(字公度)是清末诗学革新派的诗人,也是戊戌维新的主要人物。他于明治维新取得成效之后随使日本,并历任欧美外交职务,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他主张诗歌反映现实,其作品富于爱国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本书曾由前古典文学出版社于1956年印行,兹经钱仲联先生重新审注,增补改正了很多材料,并加新式标点重排出版,附有黄遵宪遗像及手迹等插图四幅。
暂无内容简介。。。。。。
《人间词话(套装上下册)》收録《人间词话》本编六十四则和《人间词话删稿》四十九则。王国维原文中提及的诗词和引用的语句,除个别过于冗长的以外,均出注列出原文或说明出处;原稿中个别字句有讹误和诗词作者有两种说法的,也尽量加按语作出说明。另外,根据诗词的意境和版面的需要,配以适当的插图,线装彩色套印,以飨读者。
屈原在九章抽思中说“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说明他的有些辞作本为“献诗陈志”而作,并不限于个人抒发感情。史记列傅说屈原“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下面又说“令尹子兰闻之大怒”。道一事实也说明屈原辞谁多有违碍之言,但在当时却并不保密,而是在社会上有所流传的。又屈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 有宋主、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这进一步证明了屈原辞流传的社会性。可以想见,屈辞在楚国人士中的影响是不小的;至于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者,既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当然更会致力于屈辞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傅习。另外,还应充分估计到屈原辞通过民间渠道流传于后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