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是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选编的一部古代散文集。 《古文观止》编定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共十二卷,以年代为经、作家为纬,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排列,选录自春秋战国至明末三千多年间的名作222篇,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与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散文所取得的*成就。鲁迅先生在《集外集?选本》一文中说: 以《古文观止》和《文选》并称,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是,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却一样不可轻视。凡选本,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册数不多而包罗诸作,固然也是一种原因,但还在近则由选者之名位,远则凭古人之威灵,读者想从一个有名的选家窥见许多有名作家的作品。 吴楚材和吴调侯选文的初衷是 杂选古文,原为初学设也 (吴楚材《例言》),因此选编时,他们 集古人之文,
《古文观止》是清初吴楚材、吴调侯叔侄选编的历代散文精华集,是重要的文言启蒙读物,与《唐诗三百首》并称中国古诗文选本 双壁 。 古文观止 取意一览此书即可观止古文。辑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凡12卷,222篇,兼收各类文体,择选贤哲名篇,代表先秦至明末散文的高水平,极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续古文观止》由民国王文濡选编,辑文上起明末,下迄民国初年,凡8卷,174篇,选文精当,注重各家各派的代表性。
《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全15册)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典籍三十五种,采用大字注音、正体竖排,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全书包括:《小学经典选编》《千家诗、神童诗、续神童诗、增广贤文、名贤集》《五字鉴、鉴略》《小学弦歌》《楚辞》《古文观止(全二册)》《格言联璧》《养正遗规》《女德启蒙经典选》《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选》《中医启蒙经典选》《六祖坛经》。
《花间集》,五代后蜀赵崇祚辑,约成书于后蜀孟昶广政三年(94O),收十八位 诗客曲子词 凡五百首。这是一部被宋人尊为 近世倚声填词之祖 的文人词集,它不仅汇集了晚唐五代词人的大量优秀词作,而且以其清艳、婉丽之风为文坛确立了一种新的审美规范。后人奉《花间》为祖,作词以《花间》为宗,论词以《花间》为准,让 花间 范式成为词学审美理想。
《浮生六记(套装上下册)》共分六卷,每一卷记一事类,一《闺房记乐》、二《闲情记趣》、三《坎坷记愁》、四《浪游记快》、五《中山记历》、六《养生记道》,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真实地反映了普通人居家生活的种种际遇。文词朴素,情感真挚,夫妇间那种琴瑟和谐、相濡以沫、悲欢离合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感人至深。正因为它自出机杼,不事雕琢,随兴而发,故受到读者的喜爱、学者的推崇,并被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
中国古代文学大致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说唱五大类别,其中散文的历史长、数量多、影响广,应用性也强。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可以不使用诗歌、小说、戏剧和说唱,却不能不使用散文。散文是形成文字的口语,一旦没有散文,人际交流就很难进行,社会生活就会停滞不前,可见散文对我们是多么重要。 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基本上是用当时的口语写成的。这些散文现在读起来,还是那样质朴自然,真切生动,就连不识字的人也能听懂某些篇章。魏晋六朝时期盛行的骈文,讲究声律对偶和典故词藻,虽然对提高散文的修辞和文采有一定作用,但总体上说,它是对先秦两汉散文的破坏与反动。这种华而不实、模糊不清的文体,仅在上层社会流行,与普通人全不相干,从而严重阻碍了政令的通行和人际的交流。因此,历代有识之士不断对骈文发起抨击
曹如诚编著的《林散之与扬州》是一部无声无形的电影。大量鲜为人知的内容和细节,重现了林老于那个特殊年代在扬州的艺术和生活状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一代“草圣”在逆境之中所表现出来的仍然多情、乐观、淡泊、从容、宽厚的情操,以及林老对艺术乐此不疲、追求极致的境界。从林老在扬州生活的平面,我们不难看到林老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更彰显了林老质朴的情感,以及他对艺术本真、纯粹、执着、忘我的精神。“一切文化后都沉淀为人格”(荣格),林老的艺术境界、艺术成就与他的人生境界是一致的,也是分不开的。情感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在当下这个资讯多于知识、流言多于思想、浮躁多于严谨、名利多于淡泊、随波逐流多于坚守信仰的时代,人们也往往容易忽略为珍贵的情感。林老的真性情、真精神和平常心所折射出的人
《中华经典全本译注评:世说新语译注评》产生于中国南朝宋期间,是一部主要记叙东汉末、三国、两晋时期士族阶层言谈和逸闻轶事的笔记体小说。《中华经典全本译注评:世说新语译注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体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中华经典全本译注评:世说新语译注评》原名《世说》,因西汉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后人为了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区别,故名《中华经典全本译注评:世说新语译注评》。
本书稿为《清初五大师集(卷二)·顾亭林集(下)》,顾亭林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日知录》是顾亭林的代表作品之一,寄托了顾亭林的经世致用思想,亦是反映十七世纪中叶时代风貌的学术巨著。本书的整理者许啸天将《日知录》分经义、艺术、考证、世风四卷进行了整理。
白话诗人王梵志,至今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谜。野史说他生于林檎树中,多少带有些神话的色彩。而他的诗作,甚至同是宗教诗,也呈现出思想驳杂的倾向。著名学者项楚先生在通观敦煌文献中以及各种笔记小说中现存的王梵志诗的基础上,考定王诗绝非一人一时之作,在缜密详博的词义注释之后又在按语以及前言、附录中对各个王诗可能产生时代段的诗作进行了细致的厘定,分析出了一些王诗背后存在的可能的隐身作者,为进一步研究开辟了方向,奠定了基调。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一○四五),卒于宋徽宗崇宁四年(一一○五)。他于英宗治平四年(一为六七○登进士第,从此一生纠结于由王安石变法肇始的党争之中,两遭贬斥,历尽坎坷。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他对变法持抵制态度; 元佑更化 之后,他入朝为文学之臣,先后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著作佐郎等职,参与撰修神宗实录,但又不满执政者对新法的一概废斥,主张参酌新旧,择善而从。绍圣二年(一○九五)被指控修史失实,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为避亲嫌,又移置戎州;元符三年,徽宗即位,被赦放还,待命荆南;崇宁元年(一一○二)除领太平州事,仅九天即罢免,遂流寓鄂州。前此在荆州时,他曾写过承天院塔记一文,为此被罗织 幸
《古文观止译注(套装上中下册)》译注的底本采用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本,此本即据映雪堂本排印。《古文观止》是一部经典的文言散文汇编,问世于清初康熙年间,是由吴楚材、吴调侯选辑评注的,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此次整理,译注者同时用有关史书或别集校勘,择善而从,不出校记。每篇作品均作题解、注释,并附译文,对吴楚材、吴调侯原有的讲评,有选择地加以辑录,保存在题解之中。
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曾国藩自进入仕途的数十年时间内,对他上至呈送朝廷的奏稿,下至个人的书信、日记、诗文等的全部底本和副本的原文整编。这数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不倦,使我们看以有幸见到他留下的1500多万字的文字材料,从中感受到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到一代“中兴之臣”不以善小而莫为的家长里短的言传身教,也感受到功高震主的曾国藩内心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惶惑。 《曾国藩家书》内容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应有尽有。诵之悟之﹐大有裨益。人生丰富﹑性格复杂﹑毁誉参半﹑争议不休。然千封家书﹐足见其殷切之情。今以文白对照的形式﹐向读者展示这本蒋介石终生苦心研究的书的魅力所在。
该书以启孮先生从日本杏雨书屋寻回的家藏《天游阁集》手钞本全秩影印本为底本,全集共辑诗作八二八首,词作三三五阙,是可以替代以前所有版本的新整理本,是迄今部关于清代著名女词人顾太清诗词全秩的校笺集。 校笺者以太清后人的学者身份对集中人物、地点、事件均详加笺注,并附有家传《荣府史》的珍贵资料;校笺者熟悉清制、满俗,澄清了以往顾太清研究中的某些误区,纠正了以前各校笺本的某些错误注释,充分体现了该书的文献与学术价值。 集中并录入奕绘唱和之诗词,词学大家况周颐(蕙风)的评语,再将启孮先生所撰《满族女词人顾太清与东海渔歌》、《〈天游阁集〉寻访记》、《原本〈天游阁集〉考证》放在书中;书后并放《西林觉罗氏世系表》、《顾太清(西林春)年谱》,使《顾太清集校笺》成为研究太清生平与诗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