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被誉为立功、立言、立德的卓越 完人 ,其写给自己家人的家书因为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因而在笔法上少了诸多顾虑,多了许多真性情,饱含着他的人生哲学、为政治军的方法以及治国安邦之策。早在清光绪年间,曾国藩逝世短短数年之后,《曾文正公家书》便单独成书面世了。一两百年来,该书不断重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价值世所公认。 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家书》由曾国藩研究专家、著名作家、学者唐浩明先生搜集整理,共计 100余 万字,收录曾国藩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兄弟、妻子、儿子所写的家书近 1500 通,涵盖了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所有曾国藩家书,是迄今为止收录家书数量*多、*完整的家书全集。 本书据湖南图书馆提供的曾氏家藏原件、抄件及光绪五年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家训》编辑,并据台湾学生书
恽敬,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卒于嘉庆二十二年,字子居,号简堂,阳湖人。清乾隆四十八年举人,官至吴城同知。他研精经训,旁览纵横,以散文著称,其散文理论系统精到,称一代之雄,开创了被后人美誉的 阳湖文派 。《大云山房文稿》包括初集四卷、二集四卷、《言事》二卷及补编一卷。此次整理,本者 竭泽而渔 的原则,以现存最全的《四部丛刊》本(即光绪十年重印同治八年刻本)为底本,校以嘉庆二十年本,同治二年本,同治八年本,光绪十四年本等几乎所有现存版本,并过录三个名家批校本 陶文冲批点本、沈达卿批校本、王秉恩手批本。辑佚除佚文外,还辑出诗词若干首;附录则包括传记资料、交游、汇评、序跋等五十余种。
本书为明代潮州*文献价值的大型文选之一 《潮州耆旧集》的点校本,原书为清道光年间顺德人、潮州府学教授冯奉初所辑,共37卷,收录了明代宣德至明清鼎革两百多年中潮州地区20家的著作。点校底本选用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潮州会馆影印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道光原刻本,道光原刻本校勘较精,且影印时又做了一些校勘。点校者花费十年时间,广搜资料,反复查考,遵循古籍整理原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精心的校勘。本书的校勘出版,对于潮汕地域文化乃至我国整个明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意义。
恽敬,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卒于嘉庆二十二年,字子居,号简堂,阳湖人。清乾隆四十八年举人,官至吴城同知。他研精经训,旁览纵横,以散文著称,其散文理论系统精到,称一代之雄,开创了被后人美誉的 阳湖文派 。《大云山房文稿》包括初集四卷、二集四卷、《言事》二卷及补编一卷。此次整理,本者 竭泽而渔 的原则,以现存最全的《四部丛刊》本(即光绪十年重印同治八年刻本)为底本,校以嘉庆二十年本,同治二年本,同治八年本,光绪十四年本等几乎所有现存版本,并过录三个名家批校本 陶文冲批点本、沈达卿批校本、王秉恩手批本。辑佚除佚文外,还辑出诗词若干首;附录则包括传记资料、交游、汇评、序跋等五十余种。
浙江省文化工程项目成果。这是编者几十年研究戴复古的成果,堪称是目前校点精准、收诗文全、为学界提供一本可信可用之全集。本书以台州丛书甲集本《石屏集》为底本,参校四部本、四库本、名贤本、宋诗抄本等版本互校。序言由社科院刘扬忠研究员、浙大教授胡可先各一篇;前言由校考结合几十年研究成果写成;计诗七卷词一卷,整理收集佚诗佚词84篇,佚文2篇,合为一卷,附录族人诗一卷,原序跋一卷,校点者论文选录一卷,共十二卷。
《容斋随笔》共分五集,前四集每集十六卷,第五集为十卷。这部书内容繁富,评论精当。历史风云、文风诗艺、经籍传注、典故沿革、科举礼仪、民俗风物、天文地理、阴阳象纬、姓族谱牒、仙梵医数,一时网罗。作者对宋代的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经济状况,对宋代以前的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着力犹多;严谨细致的考订,如情如理的分析,其资料的价值自不待言,内中一些观点也颇有见地。作者对诗歌的评点也是慧眼独具,后人就曾汇集书中有关论诗的部分,以《容斋诗话》之名刻印行世。 《容斋随笔》一经问世,即在朝野引起强烈反响,当时的 学士大夫争欲传袭 ,其后的历朝历代文人学者莫不赞誉有加。历来被认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笔记,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并重于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容斋随
张孝祥历官至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并先后六守外郡,显示其从事政治活动的能力。同时,他对文学创作及书法等多方面也具有卓越才华和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南宋初年词风转变中的著名作家之一。《张孝祥词笺校》全书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前言》、《张孝祥词笺校》、《张孝祥年谱》。这本书是宛敏灏先生研究《于湖词》的有关论述的结晶。
《湖湘文库:王文清集(套装共2册)》以“整理、传承、研究、创新”为基本方针,分甲、乙两编,其内容涵盖古今,编纂工作繁难复杂,兹将有关事宜略述如次: 一、甲编为湖湘文献,系前人著述。主要为湘籍人士著作和湖南地区的出土文献,同时酌收历代寓湘人物在湘作品,以及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部分报刊。 二、乙编为湖湘研究,系今人撰编。包括研究、介绍湖湘人物、历史、风物的学术著作和资料汇编等。 三、乙编中的通史、专题史,下限断至1949年。 四、甲编文献以点校后排印、据原本影印及数据光盘三种方式出版。 五、除少数图书以外,一律采用简体汉字横排。 六、每种图书均由今人撰写前言一篇。甲编图书前言,主要简述原作者生平、《湖湘文库:王文清集(套装共2册)》主要内容、学术文化价值及版本源流、所用
黄遵宪(字公度)是清末诗学革新派的诗人,也是戊戌维新的主要人物。他于明治维新取得成效之后随使日本,并历任欧美外交职务,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他主张诗歌反映现实,其作品富于爱国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本书曾由前古典文学出版社于1956年印行,兹经钱仲联先生重新审注,增补改正了很多材料,并加新式标点重排出版,附有黄遵宪遗像及手迹等插图四幅。
汪辟疆的《光宣诗坛点将录》,为近代诗史研究的名著,撰成于民国八年(1919),民国十四年(1925),分五期刊于《甲寅》杂志(卷第五号至第九号)。后十年,再刊于《青鹤》杂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第三卷第二号至二十四年(1935)第七号。民国三十三、四年(1944-45)间,又加修改厘为定本。而定本一直未曾刊布。“文革”期间,遂遭焚毁。后其弟子程千帆先生据三种残存的定本草稿合校,收入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汪辟疆文集》。 汪辟疆的这部著作,实可视为一部近代诗史,或者一部近代诗史的大纲。其书简明谨严地勾画了光宣时代的诗史,其中涉及的192名诗人,基本囊括了晚清诗坛的主要作者。汪辟疆通过“点将录”的形式,区别了192名诗人的造诣、名位、风格及派别。这部著作不但涉及史料范围至广,其评论近代诗人亦多中肯,于研究者俱有很高
本书为西班牙埃斯克里亚尔修道院所藏《新刊按鉴汉谱三国志傅绘象足本大全》(明嘉靖二十七年元峰子序刊本)之影印、录文。 全书共十卷,但缺卷二及卷十。前四卷《卷一、二、四、五》录为上卷,后四卷《卷六、七、八、九》及解说录为下卷。 录文按照正文内容,每叶上半段为原书的影印,下半段为影印部分的录文。 原书使用较多简化字和异体字,但由于印刷原因,将其改为繁体。 原书中多有误排现象、已明确为误字者,则予以纠正。校订过程中适当参考现存的其它诸版本。另,尚有一些推测为脱字、脱文、衍字,但未补出因而文意不明的情况,未敢轻易校订,姑且先依原文。 原书中有若十小字注释 并且,还有一些相当于原注却以大字混入文中的情况,亦未敢轻易改为小字,而依原文处理。 原文有缺页和重复页 包含这些情况
《浙江文丛:宗泽集》宗泽(一〇六〇-一二一八),宋代抗金名将,婺州义鸟县(今浙江义鸟)人。早年历仕州县,有政声。靖康元年(一二二八),金兵南侵,宗泽时任知磁州,遮留出使金营的康王赵构,部署抗金。靖康之变后,宗泽支持康王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出任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收聚溃兵,招抚义军,重整京师防务,挫退金军攻势。同时,宗泽多次上疏议请高宗回銮京师,开始北伐,但均未得到高宗响应。宗泽忧愤而卒,临终前三呼『过河』。 宗泽诗文,有《宗忠简公集》传世,明清间几度刊刻,有正德辛未(一五一一)刻本《宗忠简公文集》、嘉靖辛亥《一五五二刻本坌里刻宗忠简公文集》、崇祯丙子(一六三六)刻本《宗忠简公集》、康熙辛未(一六九一)刻本《宗不忠简公集》、康熙丙戌(一七〇六)刻本《宋东京留守宗忠简公
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曾国藩自进入仕途的数十年时间内,对他上至呈送朝廷的奏稿,下至个人的书信、日记、诗文等的全部底本和副本的原文整编。这数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不倦,使我们看以有幸见到他留下的1500多万字的文字材料,从中感受到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到一代“中兴之臣”不以善小而莫为的家长里短的言传身教,也感受到功高震主的曾国藩内心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惶惑。 《曾国藩家书》内容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应有尽有。诵之悟之﹐大有裨益。人生丰富﹑性格复杂﹑毁誉参半﹑争议不休。然千封家书﹐足见其殷切之情。今以文白对照的形式﹐向读者展示这本蒋介石终生苦心研究的书的魅力所在。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鼎盛时期而出现的一个奇迹,千百年来,受到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人们的喜爱,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唐代诗人辈出,诗歌更是浩如烟海,仅《全唐诗》所收录的诗人就有两千多人,诗歌五万余首,这就难免使人对之而兴望洋之叹,从而给阅读和流传带来很大的不便。正因为如此,从唐代元稹《箧中集》开始,各种唐诗选本就开始大量涌现,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唐诗选本就有五百多种。这些选本,或出于个人好尚,或为了标宗明派,或致力开蒙普及,都为唐诗的传播和普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在这众多的选本中,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实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
《古文观止译注(套装上中下册)》译注的底本采用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本,此本即据映雪堂本排印。《古文观止》是一部经典的文言散文汇编,问世于清初康熙年间,是由吴楚材、吴调侯选辑评注的,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此次整理,译注者同时用有关史书或别集校勘,择善而从,不出校记。每篇作品均作题解、注释,并附译文,对吴楚材、吴调侯原有的讲评,有选择地加以辑录,保存在题解之中。
张百熙(1847—1907),湖南长沙县沙坪乡人。曾任清代礼部、工部、刑部、户部、吏部、邮传部等部尚书及左都御史、管学大臣等要职,是我国近代著名进步政治家、杰出教育改革家。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部分是张百熙的时文、奏议、书信。其中有几篇奏疏是与荣庆、张之洞共作,但以张百熙为首。书中均有注明。第二部分是学堂章程,即《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第三部分是张百熙的诗歌创作,有《退思轩诗集》六卷和《退思轩诗集·补遗》一卷。
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约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二 三年(一〇七九 一〇八〇),约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初年间(一一三一 一一三三),大约活了五十一、二岁。她是我国明代以前女作家中写作诗词数量*多的人。 朱淑真的一生十分不幸,徒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感情生活的孤寂给她带来不少苦恼,但也为她发枢多方面的才能提供了条件。她不仅善于填词赋诗,弹琴绘画,还写得一手 银钩精楷 是一位才貌出众的女子。她的悲剧是她的觉醒与时代的矛盾造成的。在她死后约半个世纪内,宛陵(今安徽宣城)人魏仲恭(字端礼),曾因听到旅人传说朱淑真诗词,感其「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同情她一生的遭遇,遂辑集朱淑真的诗作,名曰《断肠诗集》,后由郑元佐作注,刊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