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白诗笺证稿》以元稹、白居易诗为研究对象,分别论述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元稹的《连昌宫词》和《艳诗及悼亡诗》,以及 元白诗 中篇幅*的《新乐府》和《古题乐府》,共六章及附论五篇,达25万字。 陈寅恪认为唐诗与作者的社会阶级及政治生活有密切关系,而 元白诗 具有其他唐诗不具备的史料特点,这既与白居易与元稹所在的中唐时代有关,也与 元白诗 的内容和数量有关。作者以考据的形式对元稹、白居易*重要的诗歌作品进行笺证,借助唐诗考证唐史,旁及唐代制度、器物、风俗习惯、文坛风气等许多问题,对唐代文学的研究影响极为深远。考证精密详实,征引繁复,如对 七月七日长生殿 中 长生殿 进行史实考证,对 江州司马青衫湿 之 青衫 作唐代官阶考证,演绎绵密,提出创见。堪称兴起于俗而又俗之掌故逸闻,成就大雅之雅的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 孟襄阳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 王孟 。孟浩然是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而无果,只好还归故园,隐居鹿门山而终。 孟浩然一生都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如张九龄等人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而更多的是隐居田园访僧求道之作。他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他的清词丽句,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都被世人的所推重。大诗人李白倾慕他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杜甫称颂他 清诗句句尽堪传 。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 秘府 保存。现有《孟
李商隐的《无题》诗,忧伤、执着而美丽,李商隐给人的印象,如春蚕吐丝,缠绵委曲;如红楼隔雨,凄艳迷离。本诗选大致依据李商隐生平履历,将其诗歌创作分为三大阶段,以利读其诗知其人,知其人而悯其情。 中国古代文史经典读本 皆选取中国文学史中的一流大家,延请国内知名文史学者,以生平事迹为线索,对其作品进行选注选评。一本在手,便可对这些大家的生平事迹、作品风貌有全面的了解。
晚唐诗人杜牧,其诗歌尽显其豪迈与柔情兼具的个性,为他赢得 小杜 之美誉。本书荟萃杜牧各个时期的名篇佳作百多篇,按时间先后编排,配以准确的注释和融会众说的讲评。 中国古代文史经典读本 皆选取中国文学史中的一流大家,延请国内知名文史学者,以生平事迹为线索,对其作品进行选注选评。一本在手,便可对这些大家的生平事迹、作品风貌有全面的了解。
本书对吕思勉主编的高等小学国文课本进行简体横排,保留了原书内容风格,并附有现代白话文翻译,对生字生词进行了注音和释义,力求让学生从中领略汉字和国学的传统底蕴,感受百年传承的务实教育,学习根植在民族血脉中的知识和胸怀,堪称目前*的课外读物。
本书是作者陈寅恪先生 以诗证史 的代表作,内容主要就是借助唐诗来考证唐史。文间旁征博引,融合文学,历史,地理,人事。可谓以一人之命运管窥乃至考据断代之典章,制度,器物,风俗,以市井所喜谈论流传之名妓,艳诗,传奇主角入手,丝丝入扣,兴起于俗而又俗之掌故逸闻,成就大雅之雅的学术名著。
本书是“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之一种。《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目前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商末(或说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共分风、雅、颂三部。我们以十三经注疏本《诗经》为底本,约请专家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并进行了全诗翻译。评析部分从文学、历史、哲学、民俗、语言、文化学等多个角度对诗篇文本进行解读。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近期新研究成果。
本书精选唐代诗人49家,收录唐诗佳作120余篇。从唐诗名家中取其精粹,以既充分反映诗体特性又充分反映作者个性为选录标准。品评契合诗心,领略诗境,体悟唐诗名家的语言、风格,为反映唐诗的总体风貌提供借鉴。本书凝集多年研究心血,展示真知灼见,是代表当今*水准的唐诗选本。
孟郊( 751-814 )现存诗歌 500 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多,代表作有《游子吟》。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 孟郊写景咏物,兴寄象外,妙语如珠,穷入冥搜,戞戞独造。既有浓墨重彩,又有淡远絶尘;既有硬语盘空,又有敷柔纡余。其炼意之深,炼字之精,一时独步。 与贾岛并称 “ 郊寒岛瘦 ” 。 本书以陶湘影印北宋刻本《孟东野诗集》为底本,参校宋蜀刻残本、宋书棚本、清沈岩校宋本、明初抄本、明弘治杨一清刊本、明嘉靖秦禾刊本,旁及《乐府诗集》、《文苑英华》、《唐文粹》、《全唐诗》等,校勘细致,注释力求详明确当,还对一些篇章的艺术特色进行适当的比较分析。附录《孟郊年谱》、《孟郊遗事》、《历代孟郊诗评》、《孟郊诗集刊刻序跋》等资料。 本次重印在 1995 年初版基础上做了修订
王韬(1828-1897),苏州府长洲县甫里村(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人,十八岁县考,1845年考取秀才。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1862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被发现,清廷下令逮捕,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应邀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文。后来漫游法英等国,又曾赴日考察,经历丰富,晚年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他思想进步,主张实业强国,变法维新,在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尤其功不可没。王韬擅长古诗文辞创作有《蘅华馆诗录》等传世。《王韬诗集》即主要据此整理而成。王韬诗宗中晚唐温李元白,尤得李商隐之神。在同光体外自树清灵婉约一派,诗才纵横,足可传诵。
陈才智编*的《韩偓诗全集》校勘即以康熙扬州 诗局刻本《全唐诗 韩偓集》为底本。参考《全唐诗 稿本 韩僵集》,王全(王仲闻、傅璇琮)校点本《 全唐诗》,陈尚君等辑校《全唐诗补编》,程光金、 彭崇伟注释《增订注释全唐诗 韩偓集》。
张勇编*的《王维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精)》介绍:王维诗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为重要的影响。唐代宗赞之为 诗名冠代 ,中唐前期大历十才子主宰的诗坛即是王维诗风的直接延续与发展。《许彦周诗话》赞王维日: 自李杜而下,当为**。 顾起经也赞日: 玄、肃以下诗人,其数什百,语盛唐者,唯高、王、岑、孟四家为*,语四家者,唯右丞公为*。 以后,晚唐的贾岛、姚合,宋代的苏轼、陆游,明代的王世贞、李攀龙,直至清代的袁枚、王士稹,均受其重大影响,形成中国诗史上一个以清淡自然为特色的重要诗歌流派。王维诗对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皎然、司空图、严羽、王士稹、袁枚、王夫之直到近代的王国维,这些人提出的诗歌美学理论,如 韵外之致 妙悟 神韵 情景说 境界说 ,都以王维诗作为理想的例证。此外,王维诗中的禅
这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与《中国古代文学史》配套使用的教材。 本书收录范围,起自先秦,止于晚清。为了教学需要,于古代作品之外,酌选了少量近代品。全书按时代顺序,分为四册。(一)先秦秦汉,(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三)宋辽金元,(四)明清。作家的编排,以时代先后为序;作品则先诗文,后小说戏曲。所选作家作品,参酌了历来选本的优良传统,为了与文学史教学相适应,侧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的时代特征。所选作品分量,按照教学实际需要,力求少而精要。有些通俗的长篇,限于篇幅,没有入选。选文一般依据通行版本,遇有文字异同,择善而从。注释则力求简明。在编选注释过程中,参考了诸家同类的教材和选本,获益实深。 本书由郭预衡主编。第二册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和隋唐五代文学两部分。前者由熊
《元曲三百首》 王国维尝谓:“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也。” 元曲历来与唐诗、宋词并称。本书精选元曲三百首,每篇由三部分组成:题解、曲作和注释。题解介绍作家生平事迹,多附古人评论,阐明其创作风格。在选篇上,尽可能地体现元曲题材风格丰富的特点和元曲创作的实际情况,使作家、曲作的入选更加合理。 《宋词三百首》 由上彊村民朱孝臧于1924年编定的《宋词三百首》,是具有代表性的选本。共收宋代词人八十八家,词三百首。本书以上彊村民的选本为底本,除了介绍词牌外,还对每首词作的内容进行串讲,并以凝练的文字对每首词的写法、艺术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作品。注释的其他部分,除了注释字音、字义、名物制度以外,还尽可能将词作中的语典、事典注释出来,以提高读者阅
古诗精选 编选者:余冠英、韦凤娟 本书共选录了从《诗经》至南北朝的诗歌约一百六十篇,包括四十八位诗人和无名氏的作品及乐府民歌。入选的篇目力求体现各个不同时代的诗歌创作风貌及重要诗人的创作风格,尤其注意对乐府民歌的介绍,希望有助于今天的读者了解古诗发展的轨迹。
中国古代诗歌,是民族的瑰宝,不同时代、不同作家有各自的风格之美。《中国古典诗词曲选粹》即是从历代诗歌中选出部分精品,加以注释,推介给读者。 丛书按时代顺序分为先秦两汉诗卷、魏晋南北朝诗卷、唐诗卷、唐宋词卷、宋诗卷、元明清诗卷、元明清词卷、元明清散曲卷共计八卷。从选目来看,所选均为情感真挚感人,富于艺术特色,可读性强的作品,适当兼顾不同时代、不同流派和不同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每个作家还撰有小传,简要介绍作家生平行事、诗歌成就特色及作品和版本存世情况。作品的注释,以语词注释为主,适当阐发诗意,必要时引述古人评语,总之以引导读者领略诗意诗境为要。 这套诗歌选集,由傅璇琮先生生前一力倡导并担任顾问,知名学者卢盛江、卢燕新担任主编,汇集了国内相关领域中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作者
鲍照是六朝颇具影响力的诗人,其诗寓意幽深,遣词用字专走偏锋,不避危仄,自清以降,不解、误解之处俯拾皆是。历代选本收录鲍诗,以赏析、评论为主,鲜有词句义疏可采。清末钱振伦始全面注解鲍诗,民国黄节《鲍参军诗注》据之补注,当代有钱仲联《鲍参军集注》、丁福林等《鲍照集校注》,亦未臻完善。本书取黄氏之书为据,补阙正讹,辨明是非,着意于词句微旨之剔抉,并附专篇论文以为参考,著者之学识、学养自不待言,俱在其中。
本册包括《诗经学纂要》《诗言志辨》两册。《诗经学纂要》全书为二十二部分,考其大端,正名、原始、采删三科,论现存诗经之成书诸问题;诗序、六义、四始、正变、诗谱、诗乐、诗教七科则谈论和诗经文本及流传及相关之专题,也是传统诗学所一再谈论的主题;征引、三家、毛郑三科论汉以前学者及郑玄等对诗经之运用与研究,此开后世诗学之先,可谓诗经学之源头;训诂、声韵、词章、史地、博物、制作六科,论述诗经内容之研究,可谓诗经学之运用;汉学、宋学、清学三科讨论三代学者研究诗经之风格,可谓诗经学的流变。《诗言志辨》由序论和四篇讨论诗经文学艺术的论文构成,本书试图从现代观念下的文学批评角度讨论《诗经》,分析诗经的语言艺术,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作品。
日本汉诗,无论从内容还是到形式,都是中国文学的兄弟文学。《中日历代名诗选(东瀛篇)》是李寅生教授编撰的一部介绍、赏析日本古代汉诗的选本,共收录日本历代优秀诗歌400余篇。每一篇诗歌的后面都增加了注释和赏析。全书参考历代其他重要注家的成果和当代学人的研究,对这些汉诗进行了现代学术观点的诠释。汉诗是日本人在研究中国诗歌之后又能积极吸收并创造出新的诗歌的,通过这部选集可以了解日本历代文人对中国诗歌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