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马叙伦全集》中的两种,是马叙伦的自述《我在六十岁以前》和卢礼阳所编《马叙伦年谱》的合订本。《我在六十岁以前》用第一人称和平实的语言记述了马叙伦眼中的晚清、民国时期的若干重要历史事件,包括辛亥革命、三一八惨案等等,也如实反映了作为近现代著名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的马叙伦的思想发展轨迹。《马叙伦年谱》在广泛搜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逐年记录马叙伦的事迹、交游、学术。并随文附系重要原始材料,全面翔实反映出马叙伦的一生。
《颜氏家训集解》七卷,王利器撰。王氏博洽好古,撰有《新语校注》、《盐铁论校注》、《风俗通义校注》、《文子疏义》等,并由中华书局推出。该书参考众多文献,吸收前人重要的校勘成果,对《家训》进行了集大成式的整理。其集解内容,既有对文义的疏通,对掌故的考证,又有对文字的校勘,对音韵的厘正,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家训》权威读本。附录部分的佚文、序跋等,对读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抱朴子外篇》是晋代葛洪所撰的一部著名子论,与《抱朴子内篇》论述范围、思想倾向均不相同。该书着重宣扬儒家思想并吸收名法各家之学。原书意深文艰,《校笺》以平津馆丛书本为底本,参校10余种重要版本,在广搜前人论说的基础上,对该书第一次全面整理,校勘精细,注释详明。
《女诫》七篇言简意赅,针对女性在传统社会处于弱势地位的特点,教导妇女以谦敬守礼、贵柔处顺的方式立身处世。按照班昭在序言中的说法,此书是为了教导自己的女儿而创作的,希望她们出嫁之后能谨言慎行,免遭耻辱。班昭以女性的身份,首倡基于儒家立场的女教思想,开启了后世女性创作同类作品的风气。这些由女性编撰的著作作为传统社会女子教育的教材读物,基本奠定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伦理价值观念,对千余年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尽管其观点存在时代局限性,然其所提倡的“卑弱”“谦顺”“执勤”等德行在过去帮助了女性在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中以退为进,安身立命,同时对于现代读者在和顺夫妻关系、构建和谐家庭方面也能起到正面的启发作用。《闺范》一书共四卷,第一卷为嘉言,摘录了四书五经以及宋代以前的著述中关于女子教
《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朱熹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其主要内容是对儒家典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做的注释。该书自元末至清末,一直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被历代学子视为求学入仕的书,在历史上曾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其政治色彩虽然已经退去,但由于朱熹所注简明扼要,准确易懂,且多引用二程、张载等前贤时彦相关论述,故仍是研读“四书”的书。此次推出的《四书章句集注今译》,是对朱熹所做注释的白话翻译,并对朱注中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地方,在不增加阅读负担基础上,酌情予以注释。
《东斋记事》乃范镇致仕后于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追忆在朝时交游言语与夫俚俗传说”而成的一部笔记体著作。是书原十卷,多系记录其在朝期间亲历、亲闻之事,其中多载蜀地风情,史料价值颇高。本次整理,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守山阁丛书》本和中华书局整理本为主要对校本。校以《类说》本、《说郛》本、《墨海金壶丛书》本等,并参校历代征引《东斋记事》诸书,如《续资治通鉴长编》《类苑》《职官分纪》《事类备要》等。 整理者对全书重新进行了现代标点;对底本中割裂或数条误为一条者进行了合并或拆分;新辑佚文十八条。笺释重点在书中所涉人物、事件和名物。同时,对撰者误记史实详加考证;对其所记简略者,引录诸书以详之;对其所记不同者,广引相关史料以示其异。
本书分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活字本、抄本、批校本、丛书的鉴赏与收藏,初印和后印共十讲,涵盖了古籍版本鉴藏的方方面面。全书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直观形象,集中展现了作者长期从事古籍收藏、鉴定和研究工作的亲身体会和重要心得,颇有鉴藏教材的意味,可为广大古籍整理研究者和收藏爱好者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本书紧接着《林汉达东周列国故事新编》,是林汉达先生新编中国历史故事代表作之一,从博浪沙秦始皇遇刺,到张角创建太平道,以正史所载为基础,一百四十个故事按时间顺序编排.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属,基本勾勒了前后汉四百多年的历史概貌。全书取材准确、裁剪精当,是一部理想的两汉历史入门读物。 林先生是教育学家,又曾推动文字改革,故写作时字斟句酌,非常讲究,而这些作品确如一些论者所言,既是可靠的历史读物,可作“理想的历史入门书”,又是优秀的语文读物,“对学语文、学作文都大有好处”。
《苏轼海外集笺注》选取苏轼《海外集》中海南作品,以儋州部分为主,把苏轼在海南的创作,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单元,对诗92首,词3首,文91篇(包括存疑部分),进行整理,加上笺注。编者注意历代编选、刊刻、传抄、年谱等不同传播形式,利用所处海南的地域优势,力图以简洁而不失活泼的形式,还原苏轼在贬居海南期间独特的审美情趣与精神风貌,以展现“苏学”丰富深刻的内涵,增强“苏学”研究的整体感与系统性。更为重要的是,《苏轼海外集笺注》可以作为一个古典文学知识的普及性读物,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入了解苏轼晚年在海南的创作与生活状况。
张佩纶,字幼樵,号蒉斋,直隶丰润人。他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女婿,同时其本人也是晚清清流。同治年间进士。1875年,以编修大考擢升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后入李鸿章幕。他的日记《涧于日记》有六部分组成,包括篑斋日记、嘉禾乡人日记暨见君子日笺、出塞日记、易窗日记、津门日记和兰骈馆日记等。始于光绪四年,迄光绪二十一年,反映了晚清朝章国故、世道人心,年代上虽有断层,但不妨碍其文献价值,对研究和了解晚清政治文化方面颇有价值。
对于涉海叙事进行研究,目前已经渐渐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的一部分,但对于古代海洋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古代海洋文学文献则呈现出碎片化的基本面貌,遂使中国学人对本土传统海洋文学的研究因文献零散而力不从心,难以持续深入展开,故全面爬梳传统海洋文学文献成为推进海洋文学研究的当务之急。《古代涉海叙事文献汇辑考释》,共搜集古代100余部著作中的500来篇涉及海洋海事的叙事作品。在文献汇辑的同时,还对每一则文献,或者从海洋文学叙事特色,或者从海洋文学和文化源流传承,或者从作者的地域和经历角度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考释,以供研究者参考。
郑逸梅为海内外知名文史掌故大家,著述宏富。一九三四年,将其所撰关于花果掌故的随笔结集出版,是为《花果小品》。周瘦鹃说“每一把诵,似赏名花而啖珍果,醰醰有余味”,朱天目赞其“文字隽永,考证精详”,一时巨公名贤推崇备至,传为经典。 《花果小品》概而言之,前为花,自梅花至松,春萱秋蕙、夏蕖冬茶 ;后为果,自甘蔗至葫芦,沉李浮瓜、交梨火枣;末附《香国附庸》,共计一百多篇。举凡花果的掌故,前贤吟咏的诗文多有记述,灿灿群芳,离离嘉果,丰富非常。初版面世以来,一版再版,广为流传。但也有很多花果文章失收,郑逸梅后来多次撰文引为憾事。现今推出的增订本,广搜博采,精审细校,比勘诸版,改订讹误,同时增补四十余篇,增配近百幅花果图,可谓图文并茂又并美。
《玉山诗集笺注》是一部对周馥《玉山诗集》笺注的著作。以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九辑·秋浦周尚书 (玉山) 全集》 中的 《玉山诗集》 为底本,对《玉山诗集》中近千首诗作涉及的人名、地名、事件、句法、修辞等均作了详细的考证与注释。《玉山诗集笺注》是国内外第一部对安徽近代先贤周馥诗集所作的笺注,笺注者在笺注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古籍资料,以权威辞书和相关经籍原文为据,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玉山诗集》中诗作的旨意与风格,了解周馥先贤的生平交游、业绩、个性与思想。
吴越滨先生的这部《青瓷艺术史》是诸多青瓷研究中的集大成之作。 一是作者系统挖掘和梳理了青瓷的发展历史,建构了青瓷历史的叙述框架,自古至今,使读者对青瓷发展的历史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把握。 二是作者以艺术的视角来讲述青瓷的历史,即青瓷艺术史。 三是文化的视角。本书叙述中强调的青瓷文化、社会文化、文化融合等等,说明作者具有自觉的人文意识,亦使这部著述具有了文化认知的高度。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二书的作者张岱,早年的生活条件十分优越,明亡以后,他选择隐居山中,发愤著书,终身不仕。这两部作品,正是他用“梦忆”、“梦寻”的方式来回忆往昔、追念故国,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挚的情感。《陶庵梦忆》一书,集中对昔日生活中的琐事展开回忆,内容涉及当时市井生活、风土人情的诸多方面,如市井茶肆酒楼风貌,说书演戏、放灯迎神等民俗活动,以及书法绘画、民间工艺等等,其中很多是作者亲眼所见,篇幅短小精炼,文笔清新,极富情韵。《西湖梦寻》则集中谈论西湖掌故,张岱久居杭州,对西湖景点如数家珍,对书中列举的众多古迹,不仅概括讲述其起源和发展,还引录大量相关诗文,足资后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