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易代之际,华北地区出现靠前的“真空”和“失序”,以元好问为代表的中原士人阶层也面临着空前的精神危机。如何在新鞔体面生存?如何叙写亡国的正统论?如何安放乱世理想?如何背负易代责任?《元好问与他的时代 中华书局》作者以近四十年之力,逡巡在元好问与他的时代周围,以文学和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以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方式,以强烈的好奇心与同理心,聚焦元好问刻意未载的历史片段,追寻失落的时代真相,还原易代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世界。
曾自嘲为“唐朝片警”的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以全面占有并仔细阅读文本、坚持文史融通和现代传记文学立场的写作追求,挑选能写出曲折离奇、惊心动魄故事的三十位唐朝诗人,以长期研究积累和新见文献做支撑,生动再现了他们真实而坎坷的生命历程,对各家诗歌也有精彩诠解。
沈括在科技史领域享有民族英雄般的崇高地位,然而一旦将其还原到历史语境,便会发现,作为一名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他其实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仕宦生涯——从“王安石新政”的参与者,到沦为“新法叛徒”惨遭流放。本书采取了独特的“对照式”结构,揭示了沈括的仕途经历与贯穿其一生研究的“闻见主义”立场之间的联系,既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场对哲学观念的探索。 作者以“闻见主义”为核心,建立起一套挖掘北宋知识世界的概念,将其带入对沈括的生命历程和历史语境的理解中去,深入考察了沈括与同时代人迥然有别的认知模式——基于闻见之知的认识论哲学,进而发掘出北宋时代思想史隐藏的面向,重构了我们对北宋知识世界历史图景的认识。
日常生活中的词语,因为熟视无睹,我们往往会忽略了它有趣的本义,更遑论洞察语义的演变,挖掘个中隐藏着的鲜活的异闻秘史了。借由词语考古,我们能够回到历史的现场,在山林河海、奇人异兽,甚至家常杂物中发现博物之美。《100个常用词中的古代博物志》以常用词为方法,从源头抽丝剥茧,在时间的流动中捕捉万千知识:“卤莽”原来指盐碱地上的荒草,“风筝”原来是传递消息的工具,“赝品”的“赝”竟然跟家鹅有关,“首饰”原来指男人的帽子及其饰物……原来,古人也都是科普小能手——一个个词里仿佛包含着一段段“山海经”,一幅幅画中更是蕴藏着“海错图”一般的细节。书中收录100幅印色细腻、细节精美的古画,犹如一场纸上展览,画面与文字相互见证,于细微之处遇见激荡的过往。
本书共八卷,为清人黄鸿藻模仿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所作的一部记录传闻逸事的笔记,对广东地区的天文地理、灾异、风俗民情、人物与传说等多有记载与考辨,内容丰富驳杂。
中国文学中,《世说新语》无疑是古典精粹,其所蕴含的各类信息是了解魏晋生活日常与文化的重要线索。本书以《世说新语》为底本,从长物、饮食、民俗、礼仪、服饰、军政、官场等十个方面,展现魏晋时期的衣食住行、思想风尚、民俗生活、社会文化和政治景观,还原出一幅完整的魏晋社会生活图景,表现出魏晋时代的风华与气象,不失为一部“魏晋生活小百科”。
《河里子集》:1986年1月由香港博益出版集团初版一印,系“中国当代作家介绍丛书”之一。此次为重新结集出版。辑游记,湖北、四川、甘肃、山东……到处都留下了作者的足迹。在第二辑中,作者表达了对友人们的感激、怀念和推崇。本书的第三、第四两辑都是记事、读书之作,妙义纷呈,新论迭出,篇幅短而韵味长。《负暄录》:1986年12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初版一印2600册,系“骆驼丛书”之一。作者的书桌放在南窗,只要是晴天,阳光是不会缺乏的……一入冬……搬来搬去倒是为了多晒到一点太阳。换一种风雅的说法,就是“负喧”……把“负喧”时产生的断想随手记下一些,就是这《负喧录》。《惊弦集》:《惊弦集》是1986年12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初版的图书,此书为杂文集,无序跋,收入《黄裳文集·珠还卷》。04年1月有河北教育出版社初版一印,系“世
《珠还记幸:修订本》由黄裳著
中华国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国学知识,编者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知识进行了取舍,选取了具有代表性、实用性且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将其辑录成册。全书分为国学名家、国学典籍、哲学宗教、政治军事、古典文学、礼仪风俗、艺术美学、医学科技、名典名句等方面的内容,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
宝卷源于唐代佛教俗讲,产生于宋元,明清年间盛极一时,后日趋式微。现今仍活态传承的宝卷呈一片、一线、若干点分布态势。本书围绕宝卷的生存发展状况、保护传承以及宝卷与民俗等问题展开分析探讨, 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宝卷活在当下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各篇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整体。全书视野宏阔、观点新颖,是当今中国专题研究宝卷活态传承的力作。
尚书核诂这部书,是二十世纪尚书研究重要的成果之一。王国维先生特焉撰序,以之与历史上的孔传、蔡传相比,认为其书“博采诸家,文约义尽,亦时出己见,不愧作者。其于近三百年之说,亦如汉魏诸家之有孔传,宋人之有蔡传。其优于蔡传,亦犹蔡传之优于孔传。”这无疑是非常高的学术评价。杨筠如先生,湖南常德人,一九二五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为研究院第一届学生,王国维是当时的导师。他听王国维讲授尚书,于是选取核诂为研究题目。在那屈同学中,以经学为题目的只有他和杜钢百(原名百炼),杜氏治经学史,致力经注的惟杨筠如先生一人。
朝鲜半岛产生过大量的汉诗作品,汉诗名家辈出。《朝鲜汉诗选》编选朝鲜半岛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诗人和汉诗作品千余首,按时间次序编排,并撰诗人小传以便读诗解诗。本书所选汉诗遍及各个历史时期,诗人的身份各式各样,诗歌的体裁和题材也丰富多彩,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国和朝鲜半岛古代诗歌及文化的交流与关联,是一本体裁多样、内涵丰富的汉诗选本。
以通俗文学创作著称于世的冯梦龙,留给后人的不仅有“三言”,还有不少用浅近文言文写成的名篇佳构。 《智囊全集》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和《古今谭概》是姊妹篇,是一部从先秦到明代智慧故事的总集。 《智囊全集》全书分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其下又分见大、知微、雄略、敏悟等28小类。不论是经邦治国,高瞻远瞩,还是出奇制胜,决胜千里,抑或是轻取富贵、全身持家,古人的种种智慧韬略,几乎收揽无遗。读此书如入宝山,金玉琳琅,美不胜收。愿大家在恣情赏览之余,都有所斩获,携得几件宝贝归来。
我国古代留下浩如烟海的典籍,其中的精华是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基础。激活经典,熔古铸今,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学术界潜心研究,钩沉发覆、辨伪存真、提炼精华,做了许多有益工作。 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就是在汲取已有成果基础上,力求编出一套兼具思想性、学术性和大众性的读本,使之成为广泛认同、传之久远的范本。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所选图书上起先秦,下至辛亥革命,包括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领域的重要典籍。萃取其精华,加以解读,旨在搭建传统典籍与大众之间的桥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采取导读、原典、注释、点评相结合的编纂体例,寻求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
本书主要由15篇论文集结而成,分为两编,前编为综合性论述,后编为作家研究。 本书收录的论文具体有《清代文学的特征、分期及历史地位》《科举阴影中的明清文学生态》《清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清代诗学史的分期》等文章。
《左传微》由吴闿生著
本书是以书信文化为主要内容和特色的系列全彩图文读本之二。全书分见字如面、简事书缘、雁素鱼笺、片简零鸿、尺牍论学、海关密函、万金家书、纸短情长、雁去鱼来九大版块,创作者包括沈津、孙郁、陈子善、张伟等多位知名作家、学者,内容既涉及茅盾、钱锺书、夏承焘、唐弢、舒婷、丰子恺、傅抱石等重要人物,也涵盖海外密函、先烈家书、民间情书等,同时随书披露大量书信手迹。
《 鲁文恪公文集校注 》由[明]鲁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