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 永瑢(1744年1月28日 1790年6月13日),号九思主人,又号西园主人。少时居圆明园碧桐书院,亦称碧桐书院阿哥。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出继慎靖郡王允禧,封贝勒,管理内务府、充《四库全书》玉牒馆总裁、监管钦天监事务。三十七年(1772)年,晋质郡王。五十四年(1789),晋封质亲王。
函海为清代李调元编辑刊印的综合性丛书,共三十集。全书共收一百五十八种书,八百五十二卷。初刻续刻各二十函,一至十,为晋六朝唐宋元明人未刊书;十一至十六函,专刻杨升庵(明代学者杨慎)未刊著作;十七至二十四函,则兼各种罕见作品,参以考证;二十五至四十函,则是李调元自己编纂的著作。此书汇辑始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第二年完成。有乾隆刻版,一度被毁。后有乾隆中李氏万卷楼刊、嘉庆十四年李鼎元重校本,道光五年李朝夔补刊印本。光绪年间又有广汉钟登甲乐道斋刊本,编次与前者略有不同,但均分为四十函。 这是一部以收罕见典籍为主的私刻丛书,又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以收蜀人著述为主,是一部较有影响的私刻丛书。收录不少两晋到唐宋元明的罕见著作,价值也颇为可观,还有不少古籍仅见于此,在学术界颇有影响
本全集主体部分为《皇极经世》和《伊川击壤集》。前者将上起帝尧即位下至后周显德六年这三千多年间的史事编入邵雍自创的“元会运世”时间体系,力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社会、人生的观念体系,是最能体现邵雍易学思想和历史观的代表作。《伊川击壤集》为邵雍诗集。邵雍诗用语平实坦易而又理趣盎然,为后来理学诗派的先声,后人遂有“佛语衍为寒山诗,儒语衍为《击壤集》”之赞语,可见其价值。本全集还把历代研究、评论邵雍的重要著述列入邵雍资料汇编之中,以俾读者参考。
本书是一部大型历史文献工具书,内容取材于《清实录》中有关察哈尔、宣化府、口北三厅在大清十二朝的实录记载。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诗文除《宋学士全集》外,部分散存于日本和台湾。本书所用底本以取早且讹误少为原则,参校十多种版本,搜罗广,校勘至细,较以往版本辑补文231篇、诗327首,近乎完璧。全书诗文以文体厘为一百六卷,附录《潜溪录》六卷、宋濂旧谱、新谱、书目著录等。
《二十四史(简体字本)(套装共63册)》为了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方便广大读者尤其是中青年读者阅读及充分利用“二十四史”,中华书局以繁体字点校本“二十四史”为底本,聘请专家学者,按照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和国家语委的有关规定,结合古籍整理的具体要求,对中华版繁体字本“二十四史”进行字体简化整理。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
程敏政(1446-1499),字克勤,号篁墩,明徽州府休宁县人。成化二年进士,仕至礼部右侍郎,在明代文学史、学术目前颇具影响。本书系其文集《篁墩程先生文集》的校点整理本。本次校点,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正德二年何歆刻本为底本,参校以他馆所藏之正德本、嘉靖十二年书林宗文堂本、四库本等,书后附有程敏政佚文佚诗、本书相关序跋及程氏传记等资料。
《新元史》为纪传体史书,全书结构与《元史》基本相同,也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但对《元史》有不少增补订正,对了解元代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人物、制度等有广泛的参考价值。柯劭忞为撰写此书,曾翻检过多达八千卷的《永乐大典》,并广泛参考西方史料和清代钱大昕以来各家研究《元史》的成果。总体而言,《新元史》体例较为严谨,采择文献丰富,无愧为正史之一。 此次整理,以庚午重订本为底本,“退耕堂开雕”初刻本为校本,参校以《元史》、《续文献通考》(王圻)、元人碑传、文集等,遇有异同之处,凡可判定为《新元史》明显讹误者,适当改字出校,余以异同校列之,或不出校勘记,以尽量保持《新元史》原著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