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 永瑢(1744年1月28日 1790年6月13日),号九思主人,又号西园主人。少时居圆明园碧桐书院,亦称碧桐书院阿哥。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出继慎靖郡王允禧,封贝勒,管理内务府、充《四库全书》玉牒馆总裁、监管钦天监事务。三十七年(1772)年,晋质郡王。五十四年(1789),晋封质亲王。
函海为清代李调元编辑刊印的综合性丛书,共三十集。全书共收一百五十八种书,八百五十二卷。初刻续刻各二十函,一至十,为晋六朝唐宋元明人未刊书;十一至十六函,专刻杨升庵(明代学者杨慎)未刊著作;十七至二十四函,则兼各种罕见作品,参以考证;二十五至四十函,则是李调元自己编纂的著作。此书汇辑始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第二年完成。有乾隆刻版,一度被毁。后有乾隆中李氏万卷楼刊、嘉庆十四年李鼎元重校本,道光五年李朝夔补刊印本。光绪年间又有广汉钟登甲乐道斋刊本,编次与前者略有不同,但均分为四十函。 这是一部以收罕见典籍为主的私刻丛书,又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以收蜀人著述为主,是一部较有影响的私刻丛书。收录不少两晋到唐宋元明的罕见著作,价值也颇为可观,还有不少古籍仅见于此,在学术界颇有影响
此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高校古委会项目。书中共汇集整理辽代墓志218方,以问世年代的先后编排顺序。每篇墓志先点校,文中注释,后以简跋点评。例如辽李太后墓志铭,先录盖文形态,再录志文,简跋内容则包括该墓志铭的写刻时间、出土时间、出土地点、收藏地,墓志的物理形态、文字特征,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该墓志的相关研究等,十分全面。本书稿在充分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对现存的辽代墓志进行广泛的搜罗和详尽的考释,堪称当下辽代墓志研究的集大成者,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辽代墓志研究的空白。
汉代最重要的文体是赋,唐代最重要的文体是诗。从赋中心到诗中心,处在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演进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和转折?本书立足于文学内部,从文体的角度来审视这一问题。全书以诗赋二体文学为中心,以“文体秩序”(即诗赋间之关系与地位)与“文体生命”(即诗、赋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态)为视角,全面梳理魏晋南北朝诗赋的相关问题,从宏观(通贯汉唐间的诗赋作者和数量、题材、手法、体式、功能等)、中层(六朝正史、文论中的诗赋)和具体(专论四位南北朝最重要的文学家)三层面,全景而多维地对汉唐间诗赋兴替作出概括与深描。由此对六朝诗赋在创作和观念层面的嬗变作到位的勾勒,进而再述六朝文学的演进。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诗文除《宋学士全集》外,部分散存于日本和台湾。本书所用底本以取早且讹误少为原则,参校十多种版本,搜罗广,校勘至细,较以往版本辑补文231篇、诗327首,近乎完璧。全书诗文以文体厘为一百六卷,附录《潜溪录》六卷、宋濂旧谱、新谱、书目著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