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古文观止》(据映雪堂本排印)为底本,译注者用有关史书或别集校勘,择善而从,不出校记。同时,将原书前四卷中史料内容较强、缺乏散文美感的文章精简压缩,成为两卷;自第五卷后全部保留。入选之文多短小精彩,均是便于记诵的传世佳作。本书打破了以往此类书籍的常规模式,在原文上通篇标注拼音,省却了读者困难字、生僻字需查阅工具书的麻烦,使阅读畅行无阻。配以通俗流畅的全本译文,文义贯通,适于学习、理解古代优秀散文。对文言文的学习特别有帮助,是少儿国学入门读物。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 传习 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 传不习乎 一语。《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下卷均为其弟子整理的语录,上卷经过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本书为叶圣陶先生亲笔点校并作注释的版本。本次再版以传世经典版本作为参考本,精心修订。
《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是战国中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哲学散文集。庄子在书中秉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他通过二百多个寓言故事,用奇幻玄妙、汪洋辟阖之语,展示了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世界观,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的相对认识论,以及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的破除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世俗束缚,追求无限的精神自由,实现自然、自在、自由、自我之法 与儒家思想一起,构成中国文化的精神底色。 《庄子》版本和注本众多,清人王先谦所注《庄子集解》校勘精审,故本书原文以诸子集成本《庄子集解》为底本,又参校其他版本,择优而从。另外,本着去芜存菁的宗旨,本书对蕴含庄子思想精华的内篇做全文收录,对外篇和杂篇则选其精者,再辅以专业古籍整理
《世说新语》是中国著名的志人小说,主要记述了汉末魏晋人物的言谈风尚和 遗闻轶事。全书共36篇1130则,所记大部分是东汉末直到刘宋初近三百年间的人和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学、思想等许多方面。本书正文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思贤讲舍本为底本,译文和注释则用张?之先生的译注本。译文通俗流畅,注释将南朝梁刘孝标注融汇吸收,更加方便读者了解《世说新语》背后的故事。版式上,我们沿用了《古文观止译注》(注音版)的模式,在原文上通篇标注拼音,使广大读者在阅读时省去繁难字的查检之劳。同时,在拼音的辅助下,可以针对性地区分阅读原文、译文和注释,获得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古文观止》共选录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二百二十二篇古文,是一本流传甚广、影响甚大且传世不衰的文章选本,原为为当时的学童和其他读书人编纂的一本古文启蒙读物,旨在初步了解古文的内容、文体、风格,增长历史、文学知识,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提高古文阅读能力。这本译注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师生共同执笔,对每篇古文都进行了题解、注释和白话文翻译的工作。底本采用中华的排印本,同时参照清乾隆年间映雪堂刻本加以比勘。题解部分交代选文背景、中心内容,并对选文作简单评价;注释部分言简意赅;译文文笔优美,便于今天的读者学习、欣赏。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自30余岁开始写作,直至晚年才集腋为裘,成此 孤愤之书 。全书分十二卷,凡四百九十四篇。全书大多采用传奇手法来描写志怪的题材,融物性、神异性、人性于一体,塑造了一系列花妖狐魅的艺术形象,既生动描写了个人渴望解放和追求幸福的喜怒哀乐,也深刻揭示了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世态炎凉。在艺术表现上尤以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取胜。因而被称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史记》由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撰成。全书共有一百三十篇,划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其中,本纪有十二篇,表有十篇,书有八篇,世家有三十篇,列传有七十篇。该书记载了自远古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直至汉武帝时期长达三千年的史事,内容涉及上述各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学术、天文、地理乃至医术、占卜等,所记地域范围除了汉朝,还有周边少数民族和域外国家。《史记》对后世的史学、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灯会元》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部伟大的禅宗经典巨著。 五灯 指宋代的五部禅宗灯录:北宋法眼宗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北宋临济宗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北宋云门宗惟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南宋临济宗悟明的《联灯会要》、南宋云门宗正受的《嘉泰普灯录》。南宋时,杭州灵隐寺普济禅师将以上 五灯 合为一书,删繁就简,除叠合之弊,取书名为《五灯会元》。全书分为二十卷,卷详细记录了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的 七佛 、二十七位西天祖师以及东土 六祖 ;后十九卷按禅宗五家七宗的派别,分卷记录后世弟子上至帝皇征召延请、禅师开堂讲法,下至文人学士与僧徒往返参学。七宗源流本末指掌了然,它完整地呈现禅宗的精髓。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千世界因此而呈现出通彻透明的境界。禅宗所谓禅之至境,乃在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书中所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或曰《国策》,或曰《短长》,或曰《国事》《事语》《长书》《修书》等,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塑造了一系列智慧超群、人格独立、意志坚强的策士英雄形象,创造了一大批今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寓言。对于现代人来说,《战国策》不仅是了解战国历史与学习先秦散文的手资料,也是一个巨大的学习博弈、锻炼口才、提升谋略的智慧宝库。可谓一书在手,终身受益。 本书原文以清嘉庆八年(1803)黄丕烈刊刻的南宋姚宏续注本为底本,又据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所藏清末尊经书院刻本及《万有文库》本做了一些必要的订正。本着去芜存菁的宗旨,本书从原文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章中精选了二百三十二章。这些篇章或是记录了对历史进程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开始没有固定书名,或称 太史公书 ,或称 太史公传 ,也省称 太史公 。 史记 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 史记 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 太史公书 的专称。该书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司马迁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著作。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已有多种文白对照本,本书特点是体例创新,有五体说明,单篇题解,篇中有结构段意,使白话本更贴近司马迁的原创,体现了五体结构纪传体的魅力所在,不只是机械的古今语言转换。单就古今之互译,亦当后出者胜。书后五个附录,展现了译者的译文态度与方法,以及译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可扩大读者视野,对阅读全书大有裨益。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16朝1362年史事囊括无遗,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学士兵青睐,视之为之书。 司马光(1019 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爱好历史,出仕以后,仍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撰成一部战
《酉阳杂俎》唐代段成式创作的笔记小说集,共30卷,1000多个故事。分成上下两部:上部神异志怪,上自女娲神话时代,下至唐朝时期,辑录了600多个神话传说、妖鬼奇谭与江湖故事;下部山海博物,近500个博物知识,从九代君主到民间美食、纹身杂耍、医术偏方 事无巨细地讲述唐人的生活细节、古代的奇珍异宝。 (酉阳,乃神话传说中,穆天子藏书之洞穴。俎,本来是盛放祭品的礼器,这里代指不同于正餐的奇味。酉阳杂俎,就是藏诸世外的秘籍奇书)
《酉阳杂俎》是一部别具风格的唐人笔记。共分前后两集,前集二十卷,续集十卷,撰者是唐人段成式。关于《酉阳杂俎》的书名,《酉阳杂俎》所记内容,包括仙佛、鬼怪、人事、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作者将这些内容分类编排,一部分属志怪传奇,还有一部分记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本书 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征引 。书中所记,或采缉旧闻,或作者亲自撰写,其中不少篇目隐僻诡异,如记道术的《壶史》,抄佛书的《贝编》等等。在志怪的同时,《酉阳杂俎》还保存了唐朝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逸闻趣事和民间风情。
《鬼谷子》相传为战国著名思想家、谋略家鬼谷子所著,现存内篇十二篇、外篇三篇。内篇侧重于权谋策略、言谈辩论技巧,外篇主要讲养精蓄锐之道。本书选取钱本系统的清嘉庆十年(1805)江都秦氏石研刻本为底本,分上中下三卷,同时参考其他版本,精编精校,择善而从。 《鬼谷子》因成书年代久远,无论是思想表达还是语言运用,对当代人来说皆颇为陌生,故本书每篇均有导读,且对原文字词做了详细注释,生僻字做了注音,并配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同时,为让读者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古为今用,本书不仅提炼重要论点作为章节标题,还特别增加 历史再现 版块,向读者展示鬼谷子的游说技巧、权谋策略是如何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得以巧妙运用的。
作为《古文观止》的编撰者,吴乘权酷爱读史,却常苦于在令人望而生畏的鸿篇巨制之外,难以觅一部繁简适宜、雅俗共赏的通史著作,洵为憾事!时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吴乘权受到 弱冠工举子业,而尤邃史学 的忘年挚友周之炯(静专)、周之灿(星若)辑录的《纲目全编》的启迪,便相约二人共同编辑一部自古迄今的简明编年体史籍。他们相互砥砺,爬梳剔抉,不间祁寒暑雨,穷六载之心力,终于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完成了凡107卷180万言的《纲鉴易知录》。镂版行世后,好评如潮。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是我国zui早的典籍之一,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ji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融合了道家、儒家等思想,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诵读《黄帝内经》,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健康意识,还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自我修养。诵读本的形式更便于记忆和理解,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将《黄帝内经》中的智慧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本书完整地收录了《素问》和《灵枢》各八十一章全文,采用简体、横排、大字的形式,并为全文标注了拼音。让我们通过这套诵读本开始走进《黄帝内经》这本传统的神奇医学书吧。
据《晋书》记载,才子干宝,经历过两件怪事: 干宝父亲宠爱一名婢女,他母亲异常嫉妒。父亲去世后,母亲把婢女推到墓中殉葬。十多年后,干宝母亲去世,按照风俗将与父亲合葬,开墓后竟发现婢女伏在棺材上面目如生,大家惊讶万分,赶紧把婢女抬回家。婢女躺了几天才醒来,说起与干宝父亲在墓中同食同寝、恩爱如初,对家中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对墓中生活也不觉得险恶。干宝听了直冒冷汗,不久就打发婢女改嫁。婢女改嫁后还生了孩子。 干宝的哥哥曾经因病气绝,数天身体不冷,醒来后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不知道自己死过,却说自己见到了天地间的鬼神事 干宝由此对现实世界生出了种种疑惑,开始思考这个世界到底向我们隐瞒了什么。此后,他历时三十年之久,倾心搜集和记录各种神仙鬼怪的灵异故事,终于编撰出了流传千年的《搜神记》。 翻开
韩非,战国时期韩国公子,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他所著的《韩非子》,不仅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而且汲取了先秦各种思想成果,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与复杂诡谲的社会道德,是我国古代无与伦比的政治学巨著。本书以嘉庆二十三年(1818)吴鼒所刊《乾道本韩非子廿卷》为底本,以他本校勘核定,简注通俗易懂,译文流畅准确,每篇之前有精彩提要,每一小节有深刻评析,有利于读者领会原文的内涵。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是晋代郭象的注本,分为 内篇 外篇 杂篇 三部分。其中 内篇 七篇, 外篇 十五篇, 杂篇 十一篇,共三十三篇。从思想内容和文章风格等方面来看,《内篇》主要是庄子本人之作,而《外篇》和《杂篇》则多出自庄周弟子或其后学之手。 《庄子》一书以简洁深刻、旷达放任的思想和才华横溢的手笔,对后世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 玄学 吸收庄子的思想学说是比较突出的。文学家如嵇康、阮籍、陶潜、李白、苏轼、曹雪芹等人,对庄子精神也多有承继和发扬。当我们读到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李太白的 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 、苏东坡的 我欲乘风归去 等诗文时,不能不追想到庄子的愤世和自任。可以说,《庄子》的思想,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