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早的医学文献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全书采用黄帝与岐伯问答的方式,总结古代医家长期的医疗实践,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而成。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内经》为医典之祖。 本书版本权威,注释简明,翻译晓畅,硬面精装,装帧高雅,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者的案头书。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是我国zui早的典籍之一,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ji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融合了道家、儒家等思想,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诵读《黄帝内经》,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健康意识,还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自我修养。诵读本的形式更便于记忆和理解,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将《黄帝内经》中的智慧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本书完整地收录了《素问》和《灵枢》各八十一章全文,采用简体、横排、大字的形式,并为全文标注了拼音。让我们通过这套诵读本开始走进《黄帝内经》这本传统的神奇医学书吧。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开始没有固定书名,或称 太史公书 ,或称 太史公传 ,也省称 太史公 。 史记 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 史记 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 太史公书 的专称。该书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司马迁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
《竹窗随笔》是明代云栖祩宏晚年的随笔文集,共三卷。《初笔》一六一条、《二笔》一四一条、《三笔》一二五条。三笔合计,共有四二七条。书中的内容多为作者记述自己的实际经历和个人见闻,对人生真理的深入思考,以及对生活中种种见闻的思索等等。凡所议论都充满着智慧,这些智慧对现代读者来说,同样有着很大的作用,是一部难得的典籍。本书在对原文精良校对的基础上,又做了详细的字词和典故注释,翻译力求通俗易懂,非常适合现代人阅读。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 o)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全书共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 前四史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是南朝刘宋人,成书时间晚于《三国志》一百多年,《三国志》实际是 二十四史 中紧承《史记》、《汉书》的第三部史著。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家庭和家庭教育。自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开始出现。狭义地看,家训包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治家,如何共处,如何规范,如何发展;而广义地看,家训则涵盖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如何启智,如何修身,如何成就人生,如何忠孝两全。学习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业之道,莫不成为中国古代家训的关注点,这正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也正是从广义的角度上看,古代家训终于在晚清出现了中国家训的登峰之作 《曾国藩家训》。曾国藩天赋并不高,而且跟我们平常人一样,身上有着很多性格及个性上的缺陷,因而也跟普通人一样,在人生中有过巨大的遗憾。但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应该是很普通的人,却把自己修炼成了一代大儒,并为拯救时局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成为
本书是当代著名学者马茂元据其祖父 近代著名作家、学者马其昶的遗稿编辑而成。马氏折衷诸说,删繁就简,对韩集异文、注解进行校勘、订正和补充,征引广博,其中有些是未刊的手稿、抄本,文献价值颇高。书中所集评语,对读者欣赏韩文艺术成就颇有裨益。本书自1957年整理出版以来,深受学界、读者的喜爱,一版再版,并入选 首届向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著作 、 首批向全国推荐经典古籍及其整理版本 。现对原书存在的排校疏误及部分标点作了力所能及的修订,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完善的版本。
《万历野获编》,明朝沈德符撰,杨万里校点。此书三十卷、《补遗》一卷,举凡典章制度之沿革、政教礼仪之兴替,以及朝廷政事、后宫秘闻、文人交游、灾异祥瑞、仙释鬼怪、民间风俗、异族大略,等等,无不记之,堪称有明一朝百科大全,向为治史者所倚重。本书以台湾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所藏钞本之影印件点校。
《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较早且较完整的方志史书,比较完整地展示了古代西南地区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全貌,为研究中国古代西南地方史和西南少数民族史以及巴蜀地区文明提供了重要史料,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在体例上,将地理、历史、人物三者有机结合,创新了方志的编纂体例。文字典雅,可读性强。 本次推出的 三全本 《华阳国志》,以廖寅题襟馆本为底本,充分吸收任乃强、刘琳等人的校勘成果,版本权威。在译注时,特别注意吸收新资料、新成果,尤其是出土文献和考古资料,用二重证据解读巴蜀文明,以此拉近读者与传统古籍的距离。
《河岳英灵集》是一部反映盛唐诗歌的诗选。编者殷璠以当时人的眼光,总结盛唐诗歌,留下了这部重要的诗歌选集,为我们了解当时诗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殷璠所开创的将选诗与诗评相结合的体例,以及其评点中所蕴含的诗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此本为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也是晚清藏书家莫友芝及其子孙旧藏。此本保存良好,首尾完具,又经名家手校,实在是难得的佳品。
《长短经》,又名《长短要术》《儒门经济长短经》。作者赵蕤在《长短经》十几万的文字中,博考六经诸子,博征经史,广采百家,从诸如《论语》《孟子》《周易》《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老子》《庄子》《韩非子》《管子》《人物志》《傅子》《申鉴》《中论》《政论》《昌言》《世要论》《吕氏春秋》《淮南子》《孙子兵法》《六韬》《黄石公三略》等上百种书中采撷大量材料与历史事例,采用 自为经传 的著述模式,以经注并行的方式灵活组合各种材料,将材料进行相当细致的拆分,将前人的不同观点拆分汇聚,让它们互为补充,甚至互相辩驳,并按照自己的思想体系重新加以组合,两部分文字圆融的交汇一起。经过赵蕤的削删、抄撮、编排,自先秦至唐代的各种典籍,在 经纶通变 编写宗旨的指引下,汇聚诸子百家学说,撮
小说家的始祖 汉代虞初,将《周书》改写成小说性质的《周说》。之后,明代就有人辑录传奇小说 《虞初志》。 张潮又广搜明末清初名家,魏禧、周亮工、侯方域、王士祯、徐芳、毛奇龄、钱谦益等的作品辑合成《虞初新志》。此书共二十卷,作者历时近二十年时间才集结、评论完成。其中收录奇闻异事、游记随笔等共计一百五十余篇,以传记小说为主,其中还有若干小故事。
《唐语林》是北宋文人王谠编撰的一部记录唐人轶事杂说及唐代典章制度、民情风俗等的文言笔记小说。共八卷。该书模仿《世说新语》和《续世说》的体例,按内容分门记事,规模更大,将《世说新语》的原有门类扩大为五十二门。书中材料采录自唐人笔记小说,资料集中,内容丰富,广泛记载唐代的政治史实、宫廷琐事、士大夫言行、文学家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对研究唐代历史、政治和文学,均有参考价值。《唐语林》虽仿《世说新语》, 而所纪典章故实,嘉言懿行,多与正史相发明,与刘义庆之专尚清谈者不同。且所采诸书,存者亦少,其裒集之功,尤不可没 。 《唐语林》涉及有唐一代不同历史时期各类人物的言行轶事、宫廷杂事,其中记录最多的是帝王和大臣的言行轶事,而以大唐王朝众多帝王串联起来的各类事件和各色人物,
据《晋书》记载,才子干宝,经历过两件怪事: 干宝父亲宠爱一名婢女,他母亲异常嫉妒。父亲去世后,母亲把婢女推到墓中殉葬。十多年后,干宝母亲去世,按照风俗将与父亲合葬,开墓后竟发现婢女伏在棺材上面目如生,大家惊讶万分,赶紧把婢女抬回家。婢女躺了几天才醒来,说起与干宝父亲在墓中同食同寝、恩爱如初,对家中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对墓中生活也不觉得险恶。干宝听了直冒冷汗,不久就打发婢女改嫁。婢女改嫁后还生了孩子。 干宝的哥哥曾经因病气绝,数天身体不冷,醒来后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不知道自己死过,却说自己见到了天地间的鬼神事 干宝由此对现实世界生出了种种疑惑,开始思考这个世界到底向我们隐瞒了什么。此后,他历时三十年之久,倾心搜集和记录各种神仙鬼怪的灵异故事,终于编撰出了流传千年的《搜神记》。 翻开
《营造法式》于北宋徽宗崇宁年间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是一部精心构思的创新之作。作者为李诫。共34卷,357篇,3555条,分为释名、诸作制度、诸作功限、诸作料例、诸作图样等部分。纵观全书,纲目清晰,条理井然,内容丰富,阐述精妙,堪称古代建筑的百科全书。该书的面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是我国古代设计思想理论发展的重要界碑。
《散为百东坡:苏轼人生中的言象行》全面展现苏轼多样化的身份和成就。一方面侧重于政治履历,勾勒了苏轼的生平大事,如考科举应制科试、参与朝堂党争、主政地方、遭受贬谪等;另一方面,逐一探讨了苏轼的诗、词、奏疏、策论、书画题跋、经学注疏等各体著述。可以说,在这部细节满满的苏轼传记中,艾朗诺教授以海外汉学家的智慧,很巧妙地讲述了那些 虽然经常被提及,但却从未被详细讲述过 的苏轼故事,展现了苏轼面对人生绝境的智慧与力量。复旦大学赵惠俊副教授的细致翻译和精彩译后记亦为之增色。
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迭经重版,蜚声海内外。增订本对全书的笺注与编年作了大幅度的修改、调整,补充了大量颇具价值的文字资料与研究心得,体现了*的学术成果。
《梦粱录》是宋元时人吴自牧仿效《东京梦华录》体制编撰的一部历史琐闻类的笔记著作,全书共二十卷。该书详细记载了南宋临安,即今杭州的风物旧事,囊括宫廷礼仪、官署规制、岁时节令、婚丧嫁娶、民间娱乐等内容,是后人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资料。此书将临安的繁华娓娓道来,沉浸其中,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熙熙攘攘的临安街道,威严的皇家气概与市井生活相映成趣,令人流连忘返。
《抱朴子外篇》与《内篇》同为东晋葛洪撰述。作者自认为前者属儒家,后者属道家。实则《外篇》以儒家为主,兼采道家、法家,及少量的道教神仙养生思想。论时政得失,以古刺今;主张在下者藏器待时,克己思君;在上者任贤举能,爱民节欲。《四库提要》谓其 辞旨辨博,饶有名理 ,鲁迅赞其 论及晋末社会状态 。此次我们约请业内专家以《平津馆丛书》刻本《外篇》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精心解题、注释、翻译,以飨读者。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书中描写了近二百名各式人物,生动表现了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历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学界的重视。本书以卧闲草堂本为底本,精选卧闲草堂、黄小田、齐省堂增订本三家评语,原典与评语分开,进一步提升阅读体验。附录搜集相关序跋,以供参考。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据说是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孙武所撰,也是世界公认的现存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 兵学圣典 ,置于《武经七书》之首。本书揭示了战争的若干客观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世界军事史中占有极高的地位,被译成英、法、德、日等多国语言,广为传布。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是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其名始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之际,编撰者不详。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虽源于战争,但政界、商界亦可化而用之,适用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读之启迪心智。附录《百战奇略》《曾胡治兵语录》,二者在中国军事理论领域亦有相当高的地位,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
《郭店楚简十二种校释》,汇集整理了郭店楚墓竹简中的12篇重要出土文献,是古文字、古文献学界研究这批重要出土典籍的新成果,具有集成性的特征。本书不论是对于文字考释,还是文献考订,甚至是先秦儒家思想史,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2篇文献分别为郭店楚墓竹简《缁衣》、郭店楚墓竹简《鲁穆公问子思》、郭店楚墓竹简《穷达以时》、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郭店楚墓竹简《忠信之道》、郭店楚墓竹简《成之闻之》、郭店楚墓竹简《尊德义》、郭店楚墓竹简《六德》、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一》、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二》、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三》、郭店楚墓竹简《语丛四》,均是重要的先秦古书。
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取秘府旧藏及他人所有之杜集,整理编辑成《杜工部集》二十卷。至嘉祐四年( 1059 ),苏州郡守王琪将王洙本杜集重新编定刊行,这就是后人所称的 二王本 。 这个本子是所有杜集之祖本,此后补遗、增校、注释、批点、集注、编年、分体、分类、分韵之作,均由此本化出。王琪北宋本已散佚不存,今可见者为毛氏汲古阁所藏宋本《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卷,递经潘氏滂喜斋等收藏,现藏于上海图书馆。此本由两种南宋刻本配补而成,缺卷缺叶为清代藏书家毛扆抄补。《续古逸丛书》《中华再造善本》等曾据以影印。今按原书扫描,影印为平装本,以飨广大读者。
该书有关古文字方面的入门读物和书。涉及古文字的起源发展,古文字学习的理论方法,古文字字形的发展演变,字形结构解析,又将形与韵、义相结合,全面阐释古文字学习的要义。另有 甲骨 金文 简帛 玺印 货币 陶文 等分章概说和选释。自2015年出版后,广受学界好评。 此次改成精装,做了以下修改: 一、有些图片(甲骨、楚简等)原图不甚清楚,此次全部重新扫描原图(300dpi,灰度)并替换。部分本来拓片就不好的找了更清晰的拓片替换上去,原来没有缀合的也重新拼合。 二、有些图片不清楚是因为直接在计算机上截屏保存,作者重新根据原来像素剪裁替换。 三、材料选读部分的释文和注释吸收了一些较新成果做了改动。 四、材料宣读部分的释文和注释格式之前不甚统一,而且不便使用,现在统一加注码,方便读者精确查找。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