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许多文人政客都学习《通鉴》,从中得到益处。为了普及《通鉴》,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本书语译《通鉴》全书,采用原文与语译逐段对照的形式,即双页码为《通鉴》原文,单页码为语译。第一册开篇有 导论 ,介绍《资治通鉴》这部千古奇书的总体情况,以及这套编年史书的历史价值,有很强的延伸性阅读价值。第一册设总目,方便读者概览18册全貌。每一册前设有本册目录,方便读者索引。每卷前设大事提要,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文白对照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包含了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等方方面面的医学理论,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的经验积累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为中国的医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
古籍善本影印。此为清诗人王士禛所撰诗作的自选集。士禛主持诗坛应酬繁剧,作品亦多,刻集不少,而平庸之作的广泛传播,必然给读者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感。因此,士禛从已刊诗集《渔洋山人诗集》《续集》、《蚕尾集》、《南海集》、《雍益集》等中选各体诗篇一千余首,厘为十卷,其中古体诗四卷、近体诗六卷。其佳作名篇,大多收入此编之中,故流传极广,后世读士禛诗者亦多读此集。士禛一生赋诗三千余首,《渔洋精华录》收入一千余首,是其创作思想、创作风格、创作成就的集中代表。此集由其门人林佶手书上板,刊刻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为有清一代写刻本中声名最著者,彼时有“林佶四写”之称。此次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三十九年林佶写刻本线装影印,此本原为苏州顾氏过云楼所藏,曾经清学者翁方纲批校,又有顾麟士题跋,版
晚清文学家刘熙载所撰文艺理论名著。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6个部分,分别论述文、诗、赋、词、书法及八股文等的体制流变、性质特征、表现技巧,评论重要作家作品等。本书论文得其大意,言其概要,以简驭繁,“举少以概乎多”,使人明其指要,触类旁通。既注重文学本身的特点、艺术规律,同时又强调作品与人品、文学与现实的联系。此次我们编辑出版的《艺概》,以同治十二年刻本为底本,参考其他新出版本,详加校订,出版宣纸线装本,希望能为读者阅读经典提供精致、优质的读本。
暂无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