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 o)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全书共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 前四史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是南朝刘宋人,成书时间晚于《三国志》一百多年,《三国志》实际是 二十四史 中紧承《史记》、《汉书》的第三部史著。
中国古代史书不仅仅是中国历史文献资料的宝库,而且也是汉语言词汇的渊薮。史书所载,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其中词汇自然也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史书词汇中为数众多的词语,有的时至今日还在使用,但也有很多今天已不使用。后者,其意义、用法通常可从各种语文性辞书中检寻获得,不过,因为辞书(包括大型辞书)漏收而至今不知其义的也复不少。对这些曾经出现于史书中,而至今尚未被各种辞书所收录的词语,有意识地进行搜集并加以考释,其工作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从小处说,它是一种拾遗补阙的工作,其成果将使当代大型辞书更臻完善;从大处说,它是事关正确释读古代文献、事关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继承问题的基础工作之一。从学术界目前研究该课题的现状看,应该说尚未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零星散见的考释
《孙子兵法》 是中国古代zzhu名的兵书,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据说是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孙武所撰,也是世界公认的现存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 兵学圣典 ,置于《武经七书》之首。本书揭示了战争的若干客观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世界军事史中占有极高的地位,被译成英、法、德、日等多国语言,广为传布。全书共13篇。本书附录部分是 武经七书 其余6部,分别是:《吴子兵法》《司马法》《六韬》《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三十六计》 又称 三十六策 ,是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其名始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之际,编撰者不详。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虽源于战争,但政界、商界亦可化而用之,适用
《高僧传》,十四卷,梁代慧皎撰,按照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忘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十科编排,收录高僧传记二百五十七人,附传二百余人,始自汉明帝永平十年,终于梁天监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载。本书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早的、影响非常大的一部僧人传记,不论是内容还是体例,都为后来僧传的撰写提供了典范,堪称“僧传中的《史记》”。 本次整理以《碛砂藏》本为底本,通校以《高丽藏》初雕本及再雕本、《思溪藏》本、《金藏》本,参校以《普宁藏》、《永乐南藏》、《嘉兴藏》、《清藏》、《大正藏》本及金陵刻经处本,他书如《一切经音义》、《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法苑珠林》、《释氏六帖》、《太平广记》、《名僧传抄》等关于《高僧传》的部分亦作为参校的重要依据。
《春秋穀梁传集解》,东晋经学家范宁撰。该书兼采诸家训释,对《穀梁传》揭示的例法与大义做了进一步铺陈与申发,是今存最早的《穀梁传》注本,史料和学术价值巨大。本书是对范宁《集解》的整理和补注,在范注基础上,进一步疏通文意,补充例证,阐释经传义例。此次补注,以宋刊十行本《春秋穀梁传注疏》为底本,以唐石经本、《四库》本、钟文烝《补注》本等为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