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又是优秀文学作品,几千年来流传甚广,影响极大。《庄子今注今译》采用王孝鱼点校的郭庆藩《庄子集释》本《庄子》原文作底本,参考了古今中外六十多种种注本或论述,择善而从,对《庄子》各篇作了详细而全面的注释和今译,还在每篇之前介绍了本篇大意,特别是指出了源自本篇的成语、习语等。本书是一部经典的《庄子》通俗读本。
《老子今注今译》为著名道家研究学者陈鼓应先生的力作。本书以华亭张氏所刊王弼本为底本,吸收了历代《老子》研究的成果,对《老子》一书做了详细的注释与分析,对前人的《老子》注疏也给予了评价,并加以今译。本书内容翔实,深入浅出,译文流畅,注释准确,是阅读和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书和经典读本。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千家诗》是中国古代蒙学书籍中影响z大的几种,自问世以来风行海内经久不衰。当前随着国学热的深入,以传授优良道德规范和文化常识为目的的传统蒙学读物,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本次译注我们将这五部经典蒙学名著合为一册,根据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统一体例,进行全文注释翻译,作者在详细注释有关历史典故的基础上,采用与原文类似的韵文体把三篇读物译为白话文,读来琅琅上口。即保留了蒙学读物的优点,又简洁流畅,易于记诵。百家姓注释部分重点突出了姓氏源流,《千家诗》注释部分则重点介绍创作主旨缘由及诗中涉及的典故,按体裁和自然时令分类,易于记诵理解,是同类读物中的优秀之作。
帛书《黄帝四经》是研究先秦黄老道家的重要文献,本书给与了详尽的解释。全书四大篇,分述《黄帝四经》的四大部分。每篇下列解题,每小节下列内容提要,每小段由原文、注释、今译、阐述组成。书末附 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校定释文 ,据此读者可以更具体、更明确地了解四经的文义和思想底蕴,从而对先秦道家发展的脉络关系有新的认识,对先秦各学派之间的流脉关系有新的了解。
《拾遗记》作者为东晋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该书本为19卷,被南梁宗室萧绮整理为10卷。《拾遗记》集杂史、博物于一体,语言华丽奇诡,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和艺术成就。《拾遗记》前九卷上自春皇庖牺,下至晋时事,以历史年代为经, 记述了帝王后妃、文人名士、宦官娼妓等各个阶层历史人物的异闻逸事。部分卷篇后有萧绮录语,对王嘉正文或补正、或辩难、或发挥、或评价。《拾遗记》第十卷则是较为典型的地理博物类结构,此卷以方位的转移为依托,历述昆仑、蓬莱、方丈、瀛洲、员峤、岱舆、昆吾、洞庭等八座仙山,以及山中的奇景异物、有关神话传说等。
《孔子家语》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资料汇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之书,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物、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本书是《孔子家语》的全译全注本。此本以《四库全书》本《孔子家语》为底本,在译注时,参校《四部丛刊》本,及又见于《史记》、《礼记》等书的相关篇章。分段则据《四部丛刊》本。本书是在研究基础上撰成的,每篇提要精练概括,注释详尽准确,译文通俗流畅,前言也别有见地,是可读可参之书。
徐正英、邹皓译注的《春秋穀梁传(精)》为儒家经典 十三经 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榖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晋人范宁撰《春秋榖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榖梁传疏》,为清人阮元《十三经注疏》所收录。《春秋穀梁传(精)》在西汉宣帝时曾经盛*一时,是研究先秦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黄帝四经》,春秋战国时期帛书,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作为《老子》乙本前的古佚书而举世瞩目。包含《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它体现了道家学说由老子一派变成黄老学派的转变,对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尹子》,据传为春秋时期关尹子著。关尹子字公度,名喜,曾为关令,与老子同时。老子《道德经》五千言,系应其请而撰著。《关尹子》大要在贵本重神,清静自守。其书文辞博丽,深远隽永,充分体现了 道 的内涵,极宜修身养性。今本《关尹子》,分为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共九篇。《尸子》,战国时期商鞅的重要谋士尸佼著。尸子对道家思想多有继承和发展,同时热衷于治国理政,一生中对于社会改革、对于哲学思想都有重大的贡献。
要想了解中国茶文化,有两部经典不能不读,一是唐代陆羽的《茶经》,一是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陆羽《茶经》分上、中、下三卷,由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和十之图组成,详细介绍了茶的来源、茶具、茶的制造、茶器、煮茶之法、品茶、茶事、茶的产地等诸多方面,是我国*部系统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茶文化的综合性著作。《茶经》使茶的品饮从粗放性走向程序和艺术化,成为茶文化著作的开山之作,陆羽也因此被誉为 茶神 茶仙 。 自唐至清的数百年间,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以及烹煮器具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茶经》中提到的茶具、茶器和品饮方法等已不可行。陆廷灿《续茶经》延续《茶经》体例,通过搜集唐以后茶文化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一部 订定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 (《四库全书总
本书*早于1974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华书局于1983年以繁体字再度印行。其后作者又对注译的老、庄两书分别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继续交由中华书局出版。1995年台湾商务印书馆重排发行,2007年北京商务印书馆以简体字排版印行。后中华书局以台湾商务印书馆本为基础,吸收了北京商务印书馆简体字本的新修订内容,再与中华原版复校,改正了原版的一些排印错误,全书增删异动之处约一百多条,责任编辑朱立峰还为本书新编了索引。中华书局这次繁体字的重排本,是作者自己*为满意的一个修订本。
《史记精讲》实际是一本 《史记》精华录 。它从《史记》的 本纪 世家 列传 112篇作品中选出了100个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而又在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上传播极广,对中华民族教育、感染极深的故事段落,这一百个故事段落分别来自《史记》原文的60个篇章。这些选入的篇章仍依《史记》的前后次序编排;每篇选入的故事段落,或一个、或两个三个,另加小标题,在各自的篇题下前后列出。在每个故事段落的原文后,有简要的注释,有流利的译文;在每个篇章的*后,有对于该篇全文与对该篇所选故事段落的扼要评述。读者于此既能客观地掌握历史,又能理解司马迁的个性与文章。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又是优秀文学作品,几千年来流传甚广,影响极大。《庄子今注今译》采用王孝鱼点校的郭庆藩《庄子集释》本《庄子》原文作底本,参考了古今中外六十多种种注本或论述,择善而从,对《庄子》各篇作了详细而全面的注释和今译,还在每篇之前介绍了本篇大意,特别是指出了源自本篇的成语、习语等。本书是一部经典的《庄子》通俗读本。
《柳宗元集》是柳宗元诗文全集的新校点本,包括本集45卷,外集上、下卷,外集补遗,以及生平传记、版本序跋,书目著录等附录资料,为阅读与研究柳宗元著作提供了较好的版本。
《弘明集》是中国佛教史上*部护法弘教的文献汇编,南朝梁武帝律学名师僧祐编撰。今本《弘明集》共14卷,约14万字,收录了自东汉至南朝齐、梁时代五百年间教内外人士护法御侮、弘道明教及其与之相关的论文、书信、诏令、奏表、檄魔等各类文论共185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此一时期佛教的基本教义、传播状况以及佛教与儒家、道教等本土思潮的相互关系。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弘明集》为国内*部对原书十四卷原文进行全文注释与白话翻译的版本,涉及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冲突融合的许多重大而基本的问题,对中国哲学史、宗教史、思想史研究爱好者和对佛教中国化问题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此书均有极大参考价值。
《国语》是 编 不是 著 ,是 选 不是 作 。《国语》文章是从西周到战国初年不同时代的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史官早就写好了的,编者只是起到选篇、编辑的作用。《国语》选编范围,包括西周、东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诸侯国。尽管选篇不够完备,但是像西周覆灭、齐桓、晋文称霸以及吴越兴亡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在这部书中得到反映。它的记载上至周穆王,下迄鲁悼公,约当公元前967年至公元前453年,历时514年。各国史料在全书中所占的比重悬殊甚大,其中《晋语》所占篇幅*多,而《郑语》只有两条材料。本书由陈桐生编译。
明清之际余怀所著《板桥杂记》,重点记述了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顾媚等三十多位江南名妓的经历,勾勒出以诗酒风流为特征的秦淮文化的全貌与变迁。以追述狭邪艳冶来寄托故国之思、兴亡之叹,写人叙事皆经剪裁,掌故诗文信手拈来,与张岱《陶庵梦忆》等代表着清初小品文创作的新趋势与最高成就,且有较为重要的史料价值。《板桥杂记译注》是《板桥杂记》的全注全译本,以《昭代丛书》本为底本,注释简明扼要,译文达意晓畅。
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重要的三个人物。荀子思想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诸家的成分,而对儒学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他关于人性、礼法、人的地位、名实关系的学说,这一学说构成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其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本书以《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为底本进行校对,约请业内专家出注、翻译,纸面精装。